【语文】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语文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XX 年6 月――XX 年7 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根底。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研究的内容: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

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 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

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

四、研究的重点: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

五、研究的过程(1)设计申报阶段:(XX.4----XX.5)(2)实验准备阶段:(XX.6----XX.7)(3)课题实施阶段:(XX.8---XX.12) (4)结题鉴定阶段:(XX.1—XX.7)六、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
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

5.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七、预期成果完成时成果名称成果形式间负责人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阶阶段性计划集》段《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成阶段性总结集》果《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文集课例集》《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文集论文集》最终成果研究成果集校本教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研究报告结题报告XX05 秦明尚文集文集XX03 XX04 幸大荣秦明尚XX12 冯泽知XX12 李翠研究报告XX12 幸大荣研究报告XX06 幸大荣研究报告XX05 秦明尚八、保障措施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者,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南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全学科的角度审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

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日举行教师教研活动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九、研究成果1、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

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入资金1多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改造。

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

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

XX年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授予《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2、透过学科德育渗透,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

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学科渗透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德育的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XX 年 6 月我校被镇政府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奖牌。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

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文艺队在全镇XX年庆“六一”活动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校荣获《优篇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

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
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

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

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

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

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
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

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

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篇三:“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XX年9月――XX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
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根底,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区教委、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根底。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题的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二: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根底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实施小学学科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
(1)德育方法的研究
(2)德育途径的研究
2、各学科德育实践的深化研究
(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六、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拟从XX年9月开始实施,XX年9月完成,研究周期暂定2年。

第一阶段(XX.9)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XX.10—XX.12)制定课题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

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第三阶段(XX.1—XX.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根底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

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
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

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XX.2—XX.4)侧重于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
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第五阶段(XX.5—XX.6)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性深化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论文达20篇以上。

第六阶段(XX.7—XX.8)课题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出一本教师论文集,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总课题组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设立总课题组,以南亚莉老师为组长,成员包括石随香、郝海霞、张玮、张春莉、张艳、白莉等。

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

总课题组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的宣传、策划,以及材料收集、汇编等日常事务。

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根底上形成若干子课题,以子课题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课题组,思想重视,领导支持,加强组织,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2、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3、具备科学的实践态度和精神,刻苦钻研、改革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接受专家指导逐步修改与完善改革方案。

4、加强实验过程的整理,强化实验过程的监控。

坚持定期召开实验总结会,理论研究会。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十、研究成果: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入资金10多万元,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改造。

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品德、学习、作风、体质、能力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

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普通。

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

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

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