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论述总复习桑彪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异常”?基本特征?
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其中,“没有能力”是指因脑损害等器质性缺陷或缺乏动机、能力等机能缺陷原因造成的无法按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别人难以理解或接受。“不适应”则是指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偏离社会常模,即违反了社会习俗、社会准则。基本特征:
(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3、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标准”评估标准?
认识清醒健全;情绪积极饱满;
意志品质良好;个性完整统一;
人际关系和谐;潜能充分发挥;
具体评估标准:
(1)适应能力——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现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变化的适应。
(2)耐受能力——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
(3)调控能力——心理活动受意识控制调节的程度。
(4)社交能力——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指个体在情感、态度上与人沟通的能力。
(5)康复能力——遭受精神刺激后导致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
6、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症状和病程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一个月内至少发作3次,一般为数分钟,每次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发作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其临床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具有强烈的失去自我感、濒死感、失控感、发疯感、窒息感,且伴有以下一些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感、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麻木或肢体异常感、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多汗、晕厥、震颤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以慢性的、弥散性的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不现实的过度担心紧张为特征,焦虑情绪体验持续6个月以上,发病期间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发生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躯体性焦虑常伴有以下表现: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往复徘徊、唉声叹气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出汗、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
8、强迫症有哪些特点?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强迫症状源于自我而又违反自己意愿,有意识地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和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略高一些。其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7、恐怖症诊断要点?
是一种对某些特定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引起回避反应的神经症,也称恐惧症。
诊断要点:
一是患者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二是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焦虑、紧张、脸红、出汗等)。
三是尽管患者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如无法回避,则可伴发惊恐发作。
11、抑郁发作有哪些临床症状?
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病程标准至少持续2周。社会功能受损,可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临床表现:
一是患者情感低落。表现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可有昼重夜轻的特点,对一切都漠然置之,不为周围刺激所动。常自责自罪,自怨自艾,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充满自责和内疚,对前途悲观失望,凡事都没有兴趣,感到活着没有意义,反复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二是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联想困难,语言减少且声音低微,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
三是精神运动性迟缓。精力减退。常感觉浑身乏力,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整日无精打采,活动明显减少,逐渐发展到不去工作、学习,逃避与其他人交往,甚至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不能自理,衣着随便、不事梳洗,但不是疏懒,而是确实感到没有精力。动作少而缓慢,很少有自发性动作。严重时不语、不食、不动,表现为抑郁性木僵。
四是躯体症状,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干结、性欲减退。
13、“人格障碍”?年龄和病程要求?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通常明显或极端地偏离某一种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已影响到其社会功能,常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此症状通常开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因此,人格障碍中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识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且已18岁,病程至少持续2年以上。
17、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是一组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互相“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可因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
不同。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思维障碍、幻觉、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中的精神病性症状,即“阳性症状”为主。
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出现缺乏动力、缺乏精力、缺乏兴致、缺乏情感、缺乏礼仪和缺乏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症状,即“阴性症状”为主。
类型: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未定型分裂症。
18、应激相关障碍有哪些类型?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异乎寻常和严重的精神刺激即刻引起的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在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后的很短时间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两到三天(通常是几个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刺激源存在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症状则一般在两到三天后开始减轻,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一种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属于“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症状和应激源密切相关,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多能被他人理解。起因呈急性或亚急性,经适当治疗,可在短期内恢复(仅个别病人病程超过1个月)且预后良好,一般无人格缺陷。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或受到迫害等)引起的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应激相关障碍。此障碍的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波动,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适应障碍是一种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有一定人格缺陷而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可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不注意卫生、生活部规律、退缩等)或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等)的慢性应激相关障碍。本障碍的发生与应激源和个体的易感性有关,通常在应激事件或困难处境发生1个月内起病,病程较长,但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刺激的消除,患者经过调整可形成新的适应,症状会随之缓解,一般预后良好。1、论述各种智力理论的异同,提出自己看法
二因素论:斯皮尔曼,G因素代表个人的一般能力,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和智力的基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是由G因素的多少决定的。而S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口语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能力和想象力,可能还有智力速度),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出来。
多因素论:至少可以确定有三种大因素,即社会智力(对人)、具体智力(对事)、抽象智力(对数和符号)。桑代克,正式提出是凯利。他认为智力有五种因素:空间关系的操作、计数的敏捷、处理言语材料的敏捷、记忆力、速度。
群因素论:瑟斯顿提出。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个组群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一共有七种因素,七个基本智能: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
智力层次结构论:维尔隆,治疗层次结构模型中G 因素是最高层,第二层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是几个小因素群,每一个次级因素又可分为更小的因素或因素群。越下面(层次越低)的因素对智力行为的影响越小,层次越高影响就越大。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三种因素构成人的治疗结果:内容(刺激性质)、操作(加工过程)和成果(加工的结果)。进一步细分,又可区分出4种内容、5种操作和6种成果。内容:1)符号。2)语义。4)行为。操作包括:1)记忆。2)认知。3)发散思维。4)聚合思维。
5)评价。成果分为6种:1)单元。2)类别。3)关系。4)系统。5)转换。6)蕴含。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4*5*6=120种智力因素。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提出。流体智力一神经生理发展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如知觉、机械记忆、分类、图形关系、运算速度、推理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而获得,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这两种智力的发展模式不同。流体智力在早期的发展比较快,到青春期达到最高峰,随后保持将近10年的高原期,到22岁后便出现衰退现象。晶体智力的发展比较迟,青春期之后仍在向上发展,直到老年,衰退的迹象不明显。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可确定这么几种智能: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空间职能。4)音乐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我认识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是在于人与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所以智力测验的任务不是确定智力的高低,而要辨认各种智力的强弱。
三重结构理论:斯腾伯格,三重结构理论是指智力的成分理论、情境理论和经验理论。
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戴斯提出,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三级认知供暖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单元: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