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
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
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
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
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
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
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
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
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
历程地位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
展受到统治者
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
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
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
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
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
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
然如故
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
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
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
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
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
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
冲击,但仍
居于正统地
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
腐朽
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最高水平
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
播到世界各地
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
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
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
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
就
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
化为近代科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
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
最高成就
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
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
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
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
[例](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慎子)
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4分)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6分)
第(1)问,根据材料一“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可知,荀子推崇贤才,而慎子轻视贤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在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
建议。
第(2)问,根据材料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食有劳而禄有功"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尚贤”主张,以才能和功劳作为用人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
[试答](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作为用人标准。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采点答题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思路
3.(2020·山东高三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一“续莫大焉”“人众兵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宗法观念、战争、社会生产、国家实力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人口思想",根据材料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故民争”等信息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历史局限性”,依据所学知识从二人的阶级属性、阶级斗争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
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
(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动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