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雕刻入微。
雕刻的船舱有“箬篷覆之”。 雕刻的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雕刻的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 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雕刻的人物: 东坡“多髯",苏、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褶中", 居右的舟子“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居左的舟子“视端容寂"。 雕刻的念珠,“可历历数也"。 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钓画了了,其色墨"。 船背上的篆章“其色丹"
(3)物件罗列句式参差。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条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上面这段文字对核舟的物件一一进行了罗列。这一句话, 由四个分 句构成。每个分句都在罗列物件,但在句式上却长短有别,参差不一。
在形式上也不一样,第一、二分句,是单独罗列 “人五""窗八";第 三分句是合并罗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物件与物件之间不用连词,仅靠句读来体会其并列关系;第四分句也是 合并罗列物件,但却使用了连词“并”,这样,这一段的物件罗列就富有 变化与趣味了。
二、反复咂摸,品味语言
1.补充资料,感知杂记。 《核舟记》题目中的“记”属于古代文章里的“杂记” 古代“杂记”的内容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抒情议论。 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议论乃至考证的成 分较多。根据文章所记写的对象来分,“杂 有三类:台阁名胜记、 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核舟记》就辟 杂物书画记。
魏学洢
橄 榄 核 雕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笔下
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
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3.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简洁、
严密、生动的特点。
人物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魏大中 (“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七岁能诗,生性孝顺,年少时曾 和父亲在帷萧寺苦读。天启五年(1625年),魏大中因弹劾奸党 魏忠贤被诬陷下狱,魏学洢暗中随牢车北上,在京城时,魏学洢 白天藏匿于客店,昼伏夜出,四处向父亲的旧识求救。最后其父 冤死狱中,魏学洢扶柩还乡,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 而死。崇祯初年,诏旌为孝子。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他好学能文, 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 辑的《虞初新志》。
舟子二人 蒲葵扇、炉、壶 题名、策刻
特征
顺序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灵怪。
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不仅叙述了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 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了王叔远“技亦灵 怪矣哉”。结合全文,说说王叔远“技亦灵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1.归纳概括,梳理探究。
以小组互助活动的形式,分组归纳概括核舟的奇巧灵怪之处。
➢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细若蚊足(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
2.再读全文,完成图表。
三、梳理顺序,理解构思。
感受完核舟后,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思考本文说明 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核舟部位 舱
船头
舟尾
船背
具体部件 遥 窗 雕栏、对联 东坡 佛印 鲁直读课文,疏通语句。
自由诵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解决字音,字形,疏通文意等问题,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 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长 今义:修理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
➢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其”前省略介词“于”)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疏通文义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窗八扇;刻了竹蓬、船桨、炉子、 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 技艺也真神奇啊!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疏通文义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 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 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 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 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怀,抬头仰望, 神情跟苏、黄 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 左臂上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手持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一段话,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 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 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 在面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ǒ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 轩敞者为舱(cāng),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é 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 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1)内容繁复。 这只核舟,有船有人。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多,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船舱上
有箬逞,旁有窗,窗上有对联。船头、船尾,有人有物,有手卷, 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 舟子各一人。
(2)人物生动。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 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黄定坚,左手执卷末,右 手指卷,如有所悟。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舟子,居右者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 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能、可是
雕栏相望焉
2.内外联系,自得深趣。 (1)补充资料,质疑思考。
王叔远刻的“大苏泛赤壁"故事有虚构成分:根据学者 的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没有见过黄庭坚,只有 书信往来; 当年佛印也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 游的润州(镇江)。 因此,这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你 如何看待王叔远这样的虚构?合理吗?
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 (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xiào)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pú)葵(kuí)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感奇巧。
《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做了一个核舟,“简桃 核修狭者为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计其长 曾不盈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 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 如此丰富的内容。
(2)提示点拨,悟得深总。 王叔远的虚构很合理。佛印、黄庭坚二人都是苏轼好友,黄庭
坚还是苏门弟子,也是多次被贬官之人,自然容易与苏轼相通;苏 轼的思想中佛道气息浓厚,被贬官时更易倾心佛道。在虚构想象中, 三人当然可以同游赤壁。
王叔远对人物关系神态的表现也很到位。佛印是和尚,任情自 然。苏黄都是书诗文大家,一起欣赏手卷是很自然的事情,二人各 执手卷 ,亲密和谐。苏抚黄背,是老师的慈爱;黄指而言,似向老 师语,人物关系表现得很恰当。
2.品味语言,体会特质。 《核舟记》一文记载了核舟诸多内容,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繁冗, 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四题加以具体领会。
(1)生动、简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 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小,“径寸之木”, 再说“为宫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普、木石”,然后再进一步说“罔不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 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先以 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艺术之高明,后文再叙述“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 出对核舟体介绍。 这一句话,竟有三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作者用笔简洁。
疏通文义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 (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的情景。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两分左右。中间高起而宽敞 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 左边右边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 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疏通文义
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 边撑船的人,梳着锥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 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 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 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 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2)数词运用多变。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以上文句中,第一、二句的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第三句中"
一舟"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又放在了名 词后面。这样灵活的形式,让人读来不觉得数词的反复出现会枯燥 无味。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 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 (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