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法治与教化 (1)法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数次重 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 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 “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 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④设立伊犁将军: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 务。
⑤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自康熙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 册封。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 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权。
⑥边疆统治的特点: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 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3.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 经中命题。 (2)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 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4. 监 察 制 度 : 明 清 两 朝 的 监 察 机 构 , 主 要 有 都 察 院 和 六 科 , 合 称 “科道”。明朝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 入都察院。
1. (2022·山东高考)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 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 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解析】 材料中强调对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 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所以A项正确;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 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故排除B项;材料中御 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央地关系,故排 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没有列举其他地方监察方式 措施,故排除D项。
(5)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 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⑦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2.对外关系 (1)明朝 ①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扩大并加深 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②海禁和戚继光抗倭: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 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 ③欧洲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 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通过改土归流,将土 司纳入法治管理的范围。
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以及教化风俗、绥服边 地的作用。
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 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国家观念。 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认知 明朝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1. 趋 势 : 蒙 古 余 部 、 女 真 势 力 崛 起 , 威 胁 明 朝 统 治 ; 明 初 都 城 北 迁,最终确定了北京的国都地位;国家经略重点由海洋重新转回北部边 疆;重修的长城边防功能渐失;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 版图逐渐定型;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4. (2021·湖北高考)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 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 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 “现行则例”。此举( A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6.赋税制度 (1)明朝: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 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 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进一步减弱。
7.户籍制度 (1)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 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2)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8.基层治理 (1)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2)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 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 一。
第二步 必修选考•链接—— 学“透”历史
整合一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强化与版图奠定
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 (1)中央 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宦官专权,负责 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频繁制造 文字狱。
3.文化: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实学兴起;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 制进行了猛烈抨击;文化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 入中国。
4.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外政策由开放 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 流。
5.民族关系: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加强对边疆 的有效控制,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 (1)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 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2. (2022·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 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 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解析】 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 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 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 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 高度集权,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认知 清朝治边方略呈现出的历史特征 1.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 得其所。 2. 遵 循 因 地 制 宜 、 因 时 制 宜 的 原 则 , 根 据 边 疆 蛮 夷 的 特 点 分 别 施 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3.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 上层人物。
3. (2021·天津高考)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 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 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B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解析】 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 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 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 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 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 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④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 首领封授官号。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进行管理。
⑤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 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
(2)清朝 ① 收 复 台 湾 : 1662 年 , 郑 成 功 驱 逐 荷 兰 殖 民 者 , 收 复 台 湾 。 1684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②抗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 一个边界条约。 ③平定蒙古: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平定原受准噶尔部统治 的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 统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一、经济的新发展与社会生活 1.农业的发展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 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 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五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
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时空定位
特征定论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
【解析】 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 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 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 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
整合二 明清经济文化迥异于传统的“变异”
二、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1)明朝 ①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接受明朝册封。
③经略西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 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 ①18 世 纪 , 英 国 马 戛 尔 尼 使 团 试 图 打 开 中 国 市 场 , 被 清 朝 皇 帝 拒 绝。 ②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 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③ 对 外 贸 易 : 清 政 府 在 广 州 设 置 公 行 , 统 揽 对 外 贸 易 事 务 。 1757 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十三行”行商 代理。
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1.政治:明废除丞相、设内阁;清前中期出现“康乾盛世”,设军
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呈现 出盛世与危机并存。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清朝国家疆域开 拓、奠定。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 于世界前列;“海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 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2)地方 ①明朝: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 使司分割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 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张居正改革: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 地,改革税制。
2.解释: (1)元朝灭亡后,北方蒙古余部逐渐分裂为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严 重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2)为加强北部边防,明朝迁都北京,重修的长城绵延宏伟,东起鸭 绿江、西至嘉峪关。郑和七下西洋后,远洋航海活动也销声匿迹。 (3)明朝前期,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部。明末内乱不断 之时,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迅速崛起,并对明朝展 开进攻。 (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 构;实行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