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笔记
萧穆
迷上古琴
最近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古琴,甚至有点狂热,尚未入门就买了一些书和光盘来研究,并且还打算买一床名家斫的琴。
可惜的是,上网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看到几个教授古琴的老师,看样子非要自学不可了。
这两天大略看完了瑞典人林西莉女士写的《古琴》一书,感受颇深,书中对于古琴的构造、历史、弹奏技巧,以及与古琴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浅显易懂的讲说,文笔轻松,有类散文,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也不难。
相比而言,李祥霆先生的《古琴实用教程》虽然不厚,却就更像一本教科书。
而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则煌煌两巨册,算是古琴方面的辞书了。
不过对于我这尚未入门的人来说,可算得上是半部天书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祥霆先生的《古琴教学VCD》,讲解细致明白,对于只能自学的人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近几年古琴价格被炒作的有些虚高。
北京张以秋还算实在,一般的琴也就四千左右,扬州张玉新的中低档琴在七八千左右,这两位斫琴师的价格对于经济不算太宽裕的初学者来说尚可接受。
至于马维衡、倪诗韵、何明威、王鹏等斫琴师的入门琴都要一万或两万起步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太合适。
古琴被炒作,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件好事,说明有更多的人学琴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也会使古琴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想买到一床好古琴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学琴笔记之一
3月21日第一次去老师家,学了三个小时,主要是右手的抹挑勾剔四个指法,还有一些练气、练骨的要领。
感觉如果没有老师教的话确实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之前也看过一些视频讲座,都没有讲到练气和练骨,仅仅是单纯的指法,而恰恰气和骨是最为重要的。
不过,对于一个比较完全的门外汉来说,三个小时的学习量确实太大。
随后的一个星期练习抹挑勾剔总感觉不得要领,更别说如何用气了。
顺便说一句,彭祉卿所著的《桐心阁指法析微》对于指法解释详细明白,对于如何理解指法帮助很大。
3月28日第二次上课,老师对我指法上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由于一个星期的练习积累了许多疑问,这次纠正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二课教《仙翁操》,一个初学最基本的小曲子。
新学左手绰注、搯起、上下和右手劈、撮等指法。
曲子虽小,由于是左右手并用,学习的时候手忙脚乱,尤其是左手根本放松不下来,僵硬得很。
老师拿着我的手来回拉,让我体会,但始终不能运指自如。
回家以后,对曲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规律,发现还是比较好记的。
这个星期要多花点时间练习,起码先练熟了再说。
还要预习一下《秋风词》,也是一首入门必学的小曲子。
学琴笔记之二
上周由于应酬比较多,没有好好练琴,加之周末有别的安排,就没有去老师那上课。
忙过以后,抓紧时间练习了几天《仙翁操》,现在已经可以不看谱子弹下来了,但还是磕磕绊绊,右手挑勾偶尔错弦,左手绰注经常差音,还是不熟练的缘故。
还有,按照老师的吩咐,把《秋风词》预习了一下,看了好几遍戴晓莲的教学视频,已基本能按谱子弹下来,但是非常粗,许多细节把握不好,尤其是吟猱、进复、退复、撞等左手指法还是不甚明了,必须老师示范方能得其要领。
再说说琴,手头的这床琴是从老师那买的,大约2005年左右龙人琴坊出品的断纹落霞式,从纳音处看应该是百衲,也就是许多菱形小木块胶合而成。
龙人的琴外观精美,尤其是断纹做的非常漂亮逼真,然而由于是厂琴,音色方面比起名家所斫的琴尚有差距。
老师用木雕刀对纳音周围的面板修理过,但还是音色不佳。
感觉一二弦过于闷,而六七弦过于刚。
弹《仙翁操》还不觉得什么,弹《秋风词》第一句名指九徽挑六弦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声音尖锐不悦耳。
不知道是琴本身的问题还是自己弹的有问题,改天拿给老师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在受不了的话,等老师进了新琴后,看有没有音色好的,换一床来用。
既然六千大洋都花了,也不差再花三千两千的了,谁叫咱现在喜欢的紧呢。
学琴笔记之三
4月11日上午上课,老师有事去了外地,老师的公子代为授课。
先练习了一遍间勾和《仙翁操》,指出右手指法还是不熟练,经常弹错弦,让回家多练习。
再学习《秋风词》,因之前预习过,只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过了。
随后学《阳关三叠》第一叠,由于没有提前预习,学起来非常吃力。
老师的公子教琴不放谱子,完全是他弹一句我学一句,所以记忆起来特别困难。
据说管平湖先生教学生就是如此方法。
不过这个方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记住了就不容易忘,回家照谱子练习容易一些。
《阳关》的指法并不太复杂,只是一个‚反撮‛涉及抹、剔协调动作,很难掌握,练了许久还是不能得其要领。
这些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之前对于指法的一些困惑之处慢慢有了理解。
但平心而论,对于这个学习速度,自己感觉确实有点吃不消。
学琴笔记之四
周六上午在书城举办了‚姜抗生先生古琴之韵公益讲座‛,老师和公子姜嵘以及几位小弟子分别都演奏了曲目,老师对古琴的源流、特点进行了大致的讲解。
去听的人不少,大部分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爱好者还是蛮多的,老师的理想变为现实应该指日可待了。
本周没有学习新的曲目,我让老师纠正了一些指法上的错误,同时把《秋风词》和《阳关三叠》第一叠重新学习了一遍。
老师重点讲解了撞、逗两个左手指法,又针对我比较薄弱的掐起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示
范讲解。
通过这一课,有些犹疑之处基本都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苦练了。
错弦问题还是存在,主要原因也在于不熟练。
在读杨时百《琴学丛书》时发现一句话,大意是右手不宜离弦、左手不宜离板。
结合观察老师弹琴的动作,心中略有所悟,恐怕除了指有所依托外,这也是解决错弦问题的一个方法。
课间休息时,我和老师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闲聊,提到了目前学院派的一些问题。
老师讲到学院派的主要问题是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东西,对古琴的中国原始味道产生了影响。
我认为除此之外,学院派只重视技巧的练习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乃是导致问题的根本所在。
正如杨时百所说‚琴是道而非艺‛,细细思量确如是。
学琴笔记之五
上周因老师和姜嵘都外出,没有上课。
除在家练习已学曲目外,自学庄风子打谱《卧龙吟》,因为实在是太喜欢这个曲子了。
三天时间基本能够磕磕绊绊地弹下来,但韵味实在相差太远,倘诸葛先生听到不被气死才怪。
闲暇时零星地读杨时百《琴学丛书》,受益匪浅。
杨时百为九疑派创始人,虽师从广陵派黄勉之,但风格和老师不同,别成一家。
贾阔峰继承黄勉之衣钵,传于溥雪斋。
姜抗生老师即是由溥雪斋启蒙,后又学于查阜西和吴景略。
我只是初学,只算得上姜老师的学生,还算不得徒弟,所以虽知脉络,尚不敢说及师承如何如何。
徐青山《琴况》二十四则第一则‚和‛中讲到‚弦
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话虽普通,实乃学琴必经之途。
学琴已一月有余,逐渐找到一点感觉,错弦的现象逐渐减少,力度确还是掌握不准,离随心所欲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近两天需要预习一下《阳关三叠》后面两叠,五一期间上课争取学完。
学琴笔记之六
昨天下午上课,学完整曲《阳关三叠》。
姜嵘的授课方法确实如他所说的管用,学琴的时候无谱可依,只能集中注意力反复记忆。
为了防止遗忘,晚上回家边弹边记,把整首曲子用减字谱默写了下来。
然后对照手头已有的两个谱子,发现果然大同小异,个别地方的指法并不一样。
把自己学的谱子记下来,再弹就不会混了。
这是之前学《秋风词》的教训,老师教的没记住,回家又照谱子练习,结果把老师教的和谱子写的混在一起打成了糨糊。
对于初学者而言,原原本本地模仿老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待到自己进步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时候,就算得上入门了。
近期要强化练习已学曲目,熟练之后就要接着学《关山月》了,虽不长但指法难度又稍大一些,尤其是过弦较难掌握,还要提前预习一下。
今晚又从头看彭祉卿的《桐心阁指法析微》,感觉理解又进了一步。
这本小册子确实是集明代以来各种琴谱的大成,指法分析透彻精到,逐字领悟可得指法真谛。
学琴笔记之七
今天学习《关山月》,曲子不长,但指法要比《阳关三叠》复杂。
轮指分别在七、四、一弦上用到好几次,虽然提前练习过,但三个手指还是不能做到协调一致,仍需苦练。
左手过弦是这个小曲的难点所在,弹不好就会断成碎片、不能连贯,自己感觉关键在于手腕和压弦手指要灵活。
姜嵘把左手比喻成螃蟹,手指就是螃蟹腿,运指如同螃蟹行走,细细品味果如是。
但道理虽易懂,做到就不易了。
尤其是无名指同时压两弦这个动作,总是掌握不好。
今天弹了一下老师的明琴,确实音色比普通琴要好的多,虽是钢丝弦但金属味并不明显,隐隐有金石之声。
此琴名为‚中和‛,乃明代潞王朱常淓所造。
清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潞王琴》称:‚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风雅,曾造琴三千张。
予犹见长安市上售其一,有隶书‘中和’二字‛。
此琴髹黑漆,八宝灰胎,仍能见金银宝石痕迹於黑漆表面。
据说灰胎甚厚,扣之感觉甚是坚实。
由于年代较长,通体出现冰裂纹和流水断,许多地方还出现了深灰褐色的色斑,据姜嵘说这是古琴年代久远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是这一点我在书籍上还未曾看到,可留待以后查阅。
此琴轸和足皆为玉制,色泽青白温润,从沁色来看应属老玉无疑,据说年代到汉,不知是否。
底部龙池为圆形,凤沼为正方形,和现今流行制式不同。
龙池上方刻有‚中和‛二字,字体介于楷隶之间。
龙池下刻有楷书五言绝句:‚月映长江水,风微滴
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
款刻‚敬一主人‛。
其下刻有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内有填金痕迹。
龙池内刻有腹款环形排列,全文为‚大明崇祯乙亥岁潞国制玖拾玖号‛。
凤沼内两侧有墨书痕迹,乃是北京张建华对此琴破腹重修时所留。
面板十三个徽本是纯金所制,后来被人连同琴底大印填金一同挖去。
此琴乃是姜抗生老师在北京时从某人手中以15元价格购得,至于当时的15元以同等购买力换算为今日,价值几何就不得而知了。
另说一句,老师后来还把师母的金项链拿去化掉,重新填了十三个金徽。
未曾问过师母,对老师此举是何意见,呵呵。
谈此琴之余,姜嵘讲到,郑珉中先生所藏一床唐琴,曾是宋徽宗、清乾隆帝珍爱宝物,传承有序,声音与这‚中和‛琴相比好似老叟与孩童,竟如天壤之别。
据查阅有关资料,有如此传承的琴只有‚春雷‛一床,此琴曾为大琴家汪孟舒传家之宝,后来不知何故又归于郑珉中先生。
按资料记载,传世古琴以唐琴为最珍贵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
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
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为最。
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是最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为天下第一品。
因北京奥运会而闻名天下的唐琴‚九霄环佩‛还只能屈居‚春雷‛之下,想来天籁之音亦不过如此了。
今生如能有幸,不用说弹上一弹,就是见上一见,也不枉学琴一场了。
学琴笔记之八
明朱载堉《论操缦引》云: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古谓之淫声,雅乐不用。
又云:郑卫之音贵泛音而尚吟猱,雅颂之音贵实音而尚齐撮。
对于此说,杨时百在《琴话》卷二中援引蔡邕和嵇康的话予以了反驳。
时百先生之用意明显,但所说仍不全面。
愚以为古人所言不无道理。
三代以上之雅乐(即雅颂之音)大多用于庙堂,其乐必庄严肃穆、洪大稳重,如此非实音和齐撮不能为也,泛音则失之微细,吟猱则失之庄严。
所谓郑卫之音,亦即民间之乐,犹《诗经》之‚风‛,必不同于‚雅、颂‛。
其用在抒情怡乐也,故非泛音和吟猱不能为也。
雅颂之音与郑卫之音,其用不同,其法必不同。
由此观之,朱载堉所言确是。
三代之后,礼崩乐坏,庙堂之乐渐失其正,遂致后人误解。
今人弹琴,必不能操庙堂之乐,故吟猱绰注不必讳言。
况所操之曲欲求其动听优美,要诀便在于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八字。
吟猱绰注为左手,轻重疾徐为右手。
两音即分轻重,三音即分疾徐,故一曲之中轻重疾徐无处不在。
然吟猱绰注虽能使声音丰富饱满,但亦不能处处使用,若无音不吟猱、下指即绰注,则真成靡靡之音矣。
余初学鼓琴不悟此理,处处用绰注,近日方才明白,施之于开指小曲《仙翁操》,顿觉进益。
另,近日听管平湖先生《阳关三叠》一曲颇受启发,听先生所奏似对远足故人,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亦非肝肠痛断之意。
余以为轻重疾徐四字
在此曲中至关重要,不如此不能得曲中真意,倘若一味重弹、不明节奏,则生杀伐之声,无复娓娓道来之惜别情矣。
夫子言《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琴曲亦如是。
按此意再弹《阳关》,方知初习此曲时之弊也。
学琴笔记之九
老师外出两月,上周方回。
昨天上课,老师让我将近期所学之曲弹奏一过。
本来练习时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已窥得内中门道。
不意老师听完,只说基础指法还不行,左右手都有毛病,尤以左手为甚。
于是将所学半段《平沙落雁》再从头理顺,逐一纠正指法上的错误,包括勾、劈、托、进复退复、掐起这些最基本的指法如何用力(回头想想自己这几个月都练哪去了,晕加汗)。
特别还讲了在弹奏中如何调息,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时候该吸气、什么时候该呼气。
关于调息练气,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讲过,当时只是有个印象而已,具体运用在弹奏之中,方能觉其妙。
逐一理顺下来,方知自己所弹错误百出,之前仅仅算是能弹出来而已,经老师如此一指点,心下大悟。
古琴流传几千年以来,主要的传承模式即是这种一对一的对弹传授,确实有道理。
有些东西不当面示范讲授,凭自己领悟是相当困难的。
古琴如想自学,难度之大、成功之低可以想见。
即便是龚一、李祥霆、戴晓莲、张子盛等人的视频教学,于如何调息等要领也未能涉及,所
讲的也仅是技法而已,或许这也是学院派教学的一个弊端吧。
从网上订购了汪铎先生的《丝桐讲习》一书和龙人琴坊的合成琴弦,昨天忙活了一晚上终于将新弦上好。
由于是初次上弦,只能参照着《古琴初阶》上的方法自己摸索,所幸本人悟性和耳力还不算太差,虽说用了四个小时时间,最终还是上弦、调音成功。
只不过这真是一项体力活,没有相当大的力气,弦根本不能上紧。
两手被弦勒得起泡,到今天还隐隐作痛。
我是男人尚且如此,女人估计十有八九干不了这个活。
龙人的琴弦以尼龙内裹人造纤维,一至四弦与钢丝弦一二弦颜色差不多,五至七弦与钢丝弦其他弦颜色差不多,粗细比钢丝弦大一圈,从一弦至七弦渐细,直径差别明显。
琴弦音色并不像网上所传的‚介于丝弦与钢丝弦之间‛,个人感觉与钢丝弦差别并不明显,只不过金属声略有减轻。
走手时摩擦力较大,手感并不理想,有些偏硬,不知是否新弦的缘故。
散音感觉时值太长,有时会形成噪音,对后面的声音产生干扰,一弦尤其严重。
这些只是初试时的感觉,当然弦刚用和用熟的音色是不同的,不知道过一段时间后音色会不会变好,后面还要将使用情况进行随时记录,以供琴友参考。
今天早上对新弦进行检查,发现个别弦松了一点,但还不到不能弹的程度,这和网上说的一致,也许需要经过两三次的上弦才能稳定。
原先的钢丝弦是琴原来就配的,估计可能是上音的,手感不错,音色清亮。
前日弹琴,七弦突然变
声,厚重如金石之声,其他六弦均不如此,不知何故。
待到张上新弦再试,已无金石声,又恢复原来音色,不知是琴之故还是弦之故。
另,龙人琴坊的张锦冰女士回信对合成琴弦的上弦和保养做了简要说明,兹附于后,以供参考:‚保养和钢弦一样。
您若是很少上弦的话,可能要上2-3次,第一次上到正常音高,过2-3天再上一次,绑雁足时要缠好,经常是那没缠好易松。
拉弦时勿用爆发力,均匀拉到音高‛。
学琴笔记之十
周日晚上上好龙人合成琴弦,周一早上发现个别弦有些松,但松的并不厉害。
晚上的情况和早上差不多,于是没有重新上弦,只是通过旋转轸子的方法重新调了音。
一二四弦松的程度相比较而言稍大一些,大约都在两毫米左右,其他弦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周二没有弹,周三晚上检查了一下,除四弦又略松了一点外,其他弦都没有变化。
三天的时间估计弦已经比较稳定,不用再重新上了。
没想到初次上弦就能一次成功,很是欣慰。
总结了一下,要点在于:一是一定要均匀用力,把弦尽量拉到标准音高,简单的做法就是把五弦拉到和座机电话免提音相同的音高;二是绒剅的长度要调整得稍长一点,使蝇头的位臵尽量靠近岳山左边界,给将来紧弦留出空间;三是绒剅的松紧要适度,可偏松一点,也是给将来紧弦留有余地,如果一开始绒剅就已旋紧,将来再紧弦就会导致轸子因吃力太大而打滑;四是琴弦尾部往雁足上缠
时一定要贴近琴底板,用力要平均,绝不能减力,否则琴弦马上就会松掉,缠完后要将剩余部分从弦与底板中间穿过并拉紧。
只要注意了这几条,一般都能够上弦成功。
另外,关于此弦的音色,在弹《关山月》时发现一个问题,即在反撮的时候空弦散音过长,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
不知道是弦本身的原因还是弹的原因,不过在弹原来钢丝弦的时候倒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还需要再进一步判断。
学琴笔记之十一
龙人琴弦已上好十天,除了记录的那一次用旋轸的方法重新调音之外,再没有重新上弦,也基本没有跑音,说明琴弦已经稳定。
不过当初上弦的时候可能五弦定音没有到标准音,昨晚用电话免提音一对比,发觉音高整体偏低了一些,估计不会是七条弦同步松弛所致。
待再稳定一段日子,把弦重新上一遍到标准音高,看能否承受得住。
这几天练琴,发现音色比刚上弦时好多了,和原先钢丝弦出现的金石音差不多。
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导致琴的松透性发生变化;二是弹奏的力度、方向、位臵等因素的不同;三是琴弦由生转熟,音色渐好。
但具体到是什么原因还不得而知,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判断。
网上有人说龙人合成琴弦的音色受天气和琴体的影响很大,不知是否。
我的这床落霞琴,比一般的琴宽大一些,也较扁平,共鸣效果并不太好,音色清亮有余而浑厚不足。
这或许是本人弹奏的问
题,因为同一床琴在不同的人手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对这床琴的优劣我还没有把握下最后的断定,况且就我自己而言,不同的时候也会弹出截然不同的声音来,的确有些怪异。
学琴笔记之十二
最近几天断续地练琴,发现一个问题,即每次刚弹的时候音色尖亮,弹个把小时之后音色就会大不相同,变得厚重许多,尤其是五六七弦更加明显。
咨别人得到两点答案:一是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每次弹的时候,琴弦会不断产生收缩性变化,导致音色也随之变化;二是琴弦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音色也会变得更好,新弦的‚刚气‛会慢慢减少,这就是所谓生弦和熟弦的区别,与琴体本身没有关系。
以上只是转述别人的观点,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今晚加练了几遍《阳关三叠》,由于好多天没练,还是不能完整地弹下来,看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俗话还是一针见血的。
学琴笔记之十三
周日下午去老师家学琴,由于提前将《平沙落雁》的后半段预习的差不多了,所以老师从头顺了一遍就算过了。
主要的时间还是用在纠正指法方面,目前右手的指法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指力方面还需要加强,轻重疾徐还是不能做到随心所欲。
左手的指法问题还是比较多,主要是吟猱、进
复、撞等,主要的毛病在于手腕和手掌、手指在行进过程中不灵活。
整整两个多小时,几乎都是老师在把着我的手,让我体会如何用力,手型如何随行而动,老师的耐心细心的确令人感动。
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教,终于对要领有所领悟。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说老师教的指法很多与别人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
在学习的初期,我在网上搜索了李祥霆、戴晓莲、张子盛等人的视频教程,可以明显发现每个人的指法都不一样,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必过于深究,绝不能说某个老师教的指法与其他人不同,就说明他教的不对。
这里面除了流派的不同,还有个人对指法的理解。
各种指法的详细要领,在《琴学备要》和《桐心阁指法析微》两本书中有清晰而又明白的解释,初学者完全可以在学习老师所教的指法的同时,慢慢领悟其中的奥妙。
古人在给每个指法起名字时已将它的要领纳入其中,如右手八法的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就明白形象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
的确,姜老所教的指法与其他人确有不同之处,但就我个人学习时的体会而言,姜老教的每一个指法都有丰富的解释,他会明确地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至少我觉得,从弹琴的原理来分析,这种解释是非常合理的。
比如说挑,姜老要求在触弦之前手腕要有一个旋转抖动的动作,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腕力。
这和李祥霆所教的中指扶在隔条弦上、用拇指之力推动食指击弦的方法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