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吉利:清热、利湿、解毒、消积、止咳平喘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农吉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吉利:清热、利湿、解毒、消积、止咳平喘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农吉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展开全文
农吉利
药物
农吉利是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干燥地上部分。

农吉利药性平和,味甘、淡。

有毒。

农吉利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鞣质、黄酮类、油脂、氨基酸、树脂等成分。

其中,生物碱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农吉利
拉丁学名
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
别名
佛指甲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狸豆狗铃草小响铃野花生
简介
正名:农吉利
英文名:Nongjili
别称:佛指甲、响铃草、兰花野百合、狸豆、狗铃草、鼠蛋草、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细叶芝麻铃
功效与作用
农吉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积、止咳平喘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农吉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农吉利可以用于治疗痢疾、热淋、耳鸣耳聋、头目眩晕、喘咳、风湿痹痛、小儿疳积、疔疮疖肿、毒蛇咬伤、恶性肿瘤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农吉利过敏者,禁止使用。

肝肾疾病患者,禁止使用农吉利。

如果您正在使用碘化钾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禁止服用农吉利;如果需要外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避免使用农吉利;如果需要使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农吉利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农吉利
农吉利可以煎汁内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15~30克,必要时可增加到60克。

外用时,取适量新鲜的农吉利捣烂后敷于患处,或者干品研细末用醋调制后敷于患处,可治疗疖子、皮肤癌等。

温馨提示
农吉利有毒,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并遵医嘱使用药物,以免发生中毒反应。

使用农吉利期间,应该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如有异常,应该立即停药并就医治疗。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避免和碘化钾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农吉利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农吉利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农吉利有毒,毒性成分主要为农吉利碱。

过量服用农吉利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肝昏迷而造成死亡,需要立即送往急救。

过量服用农吉利,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
头晕
腹胀
胸胁疼痛
皮肤及巩膜变黄
腹部肿大
吐血
大便颜色变黑
我该如何选购农吉利
农吉利多产自山东、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

农吉利具有如下特征:
农吉利的茎为灰绿色的圆柱形,稍有分枝,表面覆盖有灰白色茸毛。

单叶互生,叶片大多皱缩,展开后为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平整;叶片为暗绿色,下表面有丝状长毛。

花萼5裂,外面覆盖有密集的棕黄色长毛。

果实包于宿存花萼内,为矩形,果壳为灰褐色。

种子为深棕色的肾状圆形,表面有光泽。

农吉利无嗅,味淡。

品质好的农吉利为绿色,果实比较多。

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

温馨提示
农吉利有毒,请从正规药店及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

农吉利和吉祥草功效一样吗
农吉利是豆科植物野百合干燥的地上部分,吉祥草是百合科吉祥草干燥的全草。

两者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农吉利和吉祥草都有止咳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咳喘。

此外,两者也都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疖。

农吉利还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积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痢疾、热淋、耳鸣耳聋、头目眩晕、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恶性肿瘤等;吉祥草还有补心、明目、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健忘、目赤翳障、咽喉肿痛、跌打骨折及多种出血证。

用药误区
误区:农吉利只能治疗皮肤癌
农吉利有解毒抗癌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皮肤癌。

但除了皮肤癌,
农吉利也可用于治疗宫颈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

此外,农吉利还有清热、利湿、消积等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痢疾、耳鸣耳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等。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上册。

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李经纬。

中医大辞典。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林军,刘纳新,欧小龙。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救治:中药分册。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
[5] 朱建华。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