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临沂市委员会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临沂市委员会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0.12.23
•【字号】
•【施行日期】2020.12.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中共临沂市委员会
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客观分析形势,结合临沂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对山东、对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省委安排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大美新”临沂建设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沂蒙老区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00亿元以上;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八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至39.9%,产业结构由“二三一”优化为“三二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省定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全部提前脱贫,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老区人民的“高铁梦”变成现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沂蒙精神广为弘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宏观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从临沂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赋予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大政策利好,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等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我们更好进入东盟市场打开了窗口;发展基础厚实,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3个专业批发市场,近3000条物流线路,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人口接近1200万,市场潜
力巨大;城市建设空间广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能够创造大量消费、投资需求;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打善拼、求变求强,干事创业劲头十足,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

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改革攻坚仍需发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全市上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占先机、变中求机、化危为机,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破。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市远景目标。

在区域发展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主要领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综合实力进入第一方阵,经济实力、科研实力、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成为全省发展重要的新增长极;产业发展进入第一方阵,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率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文化软实力进入第一方阵,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第一方阵,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开放水平进入第一方阵,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进入第一方阵,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入第一方阵,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临沂、法治临沂达到更高水平;民生建设进入第一方阵,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二、聚焦“三个定位”,加快推动“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目标定位,精准把握目的与手段、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自身定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流程再造,强化制度供给,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强化统筹思维,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
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必须坚持弘扬沂蒙精神。

始终把沂蒙精神作为激励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倡树“六个敢于”,狠抓工作落实,凝聚形成加快沂蒙老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接续奋斗,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加快“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在“六强、六富、六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大到强,就是紧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由大变强、以强促大、大强并举。

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跃升,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县域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逐年提升,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跃升,沂蒙精神影响力持续放大,书法、兵学、孝悌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跃升,人才政策更加积极,高层次人才、高能级科创平台量质齐升,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由传统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跃升,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进展,数字经济富有活力,“四新”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由商贸物流大市向商贸物流强市跃升,“商、仓、流”实现一体化发展,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交易中心、价格发布中心和国际商贸物流枢纽。

由交通大市向交通强市跃升,城乡快速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前列,力争县县通高铁,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由美到富,就是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由美变富、以富促美、美富一体。

重点是百姓富,群众充分就业,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财政富,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相匹配,人均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财力更为充足。

村居富,村村建有增收项目,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收入稳步提升。

企业富,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指标大幅提升,企业有钱
赚、企业家有信心。

城乡富,基础配套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精神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开放包容、向善向美、诚信互助成为新风尚,沂蒙人民信仰坚定、精神富足。

由新到精,就是聚焦全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由新变精、以精促新、新精并重。

城市建设更精致,城市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城市特色充分彰显,建设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生态环境更精美,城市山水交融、生态宜居,乡村绿树掩映、干净整洁,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常态,“山水沂蒙、生态宜居”品牌叫响全国。

政务服务更精准,简政放权、数据共享、政策集成、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等取得新突破,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办事不求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社会治理更精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推进,信访化解、矛盾调处、为民服务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圆满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

能力本领更精湛,专业素养、法治思维持续提升,打造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的人才队伍。

群众生活更精彩,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样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向前迈出一大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强化创新核心地位,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重点实施主体培育、科教兴市、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四项工程”,“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努力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由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

7.大力培育创新创造主体。

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医养健康创新中心、清华启迪科创大厦等重点科创平台。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
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构建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超过70%。

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培育“单项冠军”“瞪羚”企业。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省重大研发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力争有所突破。

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均衡、高中教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保障健全,全力构建保障有力、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的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市属技校按程序纳入高职院校序列,新增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加快建设临沂科技教育创新城。

支持临沂大学等高校开展国家“双一流”和省“双高”建设,推进省市共建临沂大学,谋划组建临沂大学医学院。

积极引进高校院所,服务老区高质量发展。

9.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好现有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急需人才。

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梯次培养、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构筑集聚各方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群体。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健全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
制,探索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有效路径。

10.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

加快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

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

建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培育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科技金融和保险产品,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

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
坚持产业立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横向抓布局、纵向抓强链、外部抓赋能、内部抓内涵,持续推进“三个坚决”,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11.优化构建产业布局。

坚持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探索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初步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重点产业布局。

“东钢”以莒南县、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建设东部精品钢制造业基地。

“西木”以兰山区义堂镇、费县探沂镇和平邑县卞桥镇为主体,建设高端木业产业集群。

“南智”以兰陵县、郯城县和临沭县为主体,打造智能制造新中心。

“北食”以沂水县、沂南县、蒙阴县和平邑县为主体,打造农业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带。

“中新兴”以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为主体,打造创新要素驱动核心功能区。

12.坚决淘汰落后动能。

用好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三个工具”,加严质量、技术、用地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肃查处国家严控行业的产能
违法违规行为。

持续推进淘汰类装备清理,依法依规处置去产能企业、“僵尸企业”资产,严控新增过剩产能。

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

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完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要素配置差异化政策,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

加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搬迁和梯度转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3.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坚持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按照“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思路,以木业转型为突破,带动其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十四五”末,木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巩固扩大“中国板材之都”品牌优势;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打造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精品钢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重点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绿色高端的精品钢产业集群;机械电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机械智能制造名城;高端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450亿元,向绿色高端建材转型;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打造国内首家中国设计师品牌服装产业基地;建筑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建筑业强市。

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

14.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坚持园区支撑、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中印软件园、龙湖软件园、郯城电子科技园、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园、沂蒙云谷等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强市。

加快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产业,延伸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积极发展磁性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连续流制造新工艺,打造全省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创新基地。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建设氢能源物流、新能源创新产业园和沂蒙氢能示范小镇和路运港智慧氢能物流产业园等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

超前布局生命健康、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深化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引领产业。

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数字化水平。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两个引擎协同发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动态平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相互贯通。

15.增加现代服务供给。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研发设计等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壮大康养、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

16.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

鼓励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速、融合发展。

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合理布局商业、休闲综合体,打造一批夜
间经济集聚区、网红旅游“打卡地”。

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健全城乡物流网络,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临沂”创建活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放宽消费市场准入,创新消费金融模式,大力发展免税经济,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17.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聚焦提升现代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的示范性重大工程。

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健全“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推动优质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集聚。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各类引导基金和政府债券,创新股权投资、PPP融资、信贷支持等市场化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及信贷资金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8.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坏,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平台,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和公铁海多式联运建设,发挥“齐鲁号”欧亚班列集结中心、临沂启阳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开放作用,加快形成内外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

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内强化以工补农、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