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4.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 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 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D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 (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
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征收的标准: 人丁→田亩、资产过渡; 征收的方式: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征收的名目: 多种成分→单一货币 征收时间: 由不定时→定时 农民服役: 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隋唐时期: 【前期】租庸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 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 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 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真题再现
1.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 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人讥称此类 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 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科举制的评价
背诵2分钟
实质: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
制的制度。
积极:
1.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为庶族开辟仕途,中央政府得以 网罗天下俊才) 2.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4.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5.有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以儒学 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
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
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 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 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 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 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皇帝 政事堂(中书门下)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礼兵



部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历史影响: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4)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的标志之一。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创立背景: 一:选官制度
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 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 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 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B
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 元(① ② ③1以科律)年特大唐礼 条 疏间点唐 六为 简 结:官本 约 合典六修,,,礼 并 把》的典法 附 法,行结以律》是政合注条,唐法疏文; 玄简与,典律宗法。文称开律和它解疏释注有表机现《地出结高大合度学在唐概一括习六起性拓,和律典展严条》密疏性议书;统影
西汉武帝时: 隋唐时期: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宋代 二府三司
元朝: 一省二院制
明朝 废丞相,内阁制度
淸朝 军机处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六部---吏:主管 官吏的任免和考 核,
户部:主管户籍、
土地、赋税等, 中书省
礼部:主管礼仪、
科举等,
起草诏令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国家的

工程建设等。
D
(2018·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
宰相人数
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6.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产生深远影 响(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局限:官是员造缺 成乏 明进 清取 时精期神中国及科意技识落;后不的利原于因科之学一技。术的发展,
真题再现
1.(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
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
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
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新视角] 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 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 “体制内的民主”。
史学新研究
[新思维]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 有效监督
实现权力 分配均衡
决策与行 政分离
部门协同 机制
平衡君权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 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 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 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 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 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 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 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 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 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 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 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频繁。这一做法“的参目预朝的政是”“参( 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
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
A.扩大中书、门下下体二制建省立的后职,使权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
B.为官员提供迅部速制晋的使升职的差机遣体会制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 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 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 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科举制的影响?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 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 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 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 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 与时俱进。
三:赋税制度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时期---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汉代时期--- 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
制度形成) 魏晋时期--- 租调制
(前期)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
(后期)两税法 北宋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时期--- 一条鞭法
清朝时期--- 地丁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
归纳总结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唐(2前0期18课标Ⅱ)武沿用则三天省时六部期制,将,在中三省书制、下门,尚下书省二成省为名最高称行分政别机构改。为三 凤阁、鸾台,通过省加长官授共“议同国政凤,执阁宰鸾相台之职平。章三事省议”政头场衔所叫,使政低事堂品级
官唐员太得宗时以期与凤阁常、以鸾品位台较长低官的官共员同同议三省政长,宰官共相议数国量政,大加以增“,且参知更政替事”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 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 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2.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3.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 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内容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 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袭这种制度。
史学新研究
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
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
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
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
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重点突破 】
1.隋唐时期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6)比较:隋唐三省六部与美国三权分立 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是为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部门及内容:
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权分立是职能分权: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
科举制
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雁塔题名
影响:
材料一:科举的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 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 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 个人的奋斗精神。
记一协载调了; 唐朝前期的官制,是 我 ④法国网现密存布最,不早漏的犯一罪部成文
法典,其文逻辑严谨,语言精练,解说详明,通俗易晓。是中华法系的
代表,中国古代律学之楷模,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
性法典。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
到今天的《唐律疏议》,在中
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
影响。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复习问题导学】: 请农同业发学展们表思现考,从秦汉经魏晋
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中枢政 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所谓中枢政务机构, 即在中国古代中央 官僚机构中参与决 策、发布政令、拥 有实权的部门。
秦朝: 三公九卿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