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英语新闻标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英语新闻标题
摘要: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应当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和两种语言标题的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匠心独运。

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修辞偏好上。

英语新闻的汉译应当遵循三个标准: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痕迹;保留和转换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注意传播对象的转换。

通过了解中英新闻标题的异同和掌握翻译标准,可以使英语新闻的汉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新闻标题英汉异同翻译标准
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进行跨语言的转换,一直都是考验新闻翻译工作者的难题。

而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中最富技术含量的部分(大多数标题都是由编辑反复阅读新闻稿后再添加上去的,而非作者本人自拟),其翻译也总是让人拿捏不定。

尤其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各种各样的新闻标题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将英语新闻的标题准确合理地译成汉语,从而使得中国读者准确流畅地从一段英语新闻中提取重点信息并收人脑海,理解英汉新闻标题之间的异同与英语新闻的汉译标准至关重要。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有助于我们的汉译与原标题保持一致
无论是汉语新闻标题还是英语新闻标题,都具有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的共性。

这就
要求译者选择简明的汉语词汇对英语新闻的标题进行表达。

例如:《Chi-na to witness 9.8%GDP growth》(《中国日报》)。

此则标题直接简练地指出中国的GDP增速有望达到9.8%,“to witness”,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在英语新闻中表示“将来”之意,用一个“to”就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直观。

一则内容相同的汉语新闻标题也很简练。

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和讯新闻)。

二者都突出核心词汇,最大程度上节省空间,且避免生僻词汇。

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新闻标题的重点词汇进行把握,以免舍本逐末。

例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中国日报》)。

这是关于丰田公司总裁就丰田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道歉的新闻标题,标题省略了,系动词“is”,而是直接在Toyota本人后接“deeply sorry(深感歉意)”,尽管不合语法规则,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且节省空间。

同样,汉语新闻的标题有《丰田道歉不认错》(《新京报》),突出丰田道歉却否认丰田汽车的设计问题。

好的标题匠心独运,能够吸引读者。

这是对翻译人员更高的要求,需要译者有很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例如《“Liu Xiang has 1.3 biIlion reasonsto win.》(《今日美国》)。

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标题,《刘翔有13亿个夺冠的理由》,它通过引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夸张手法的结合,不仅巧妙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强烈期望,更表现了刘翔在这次比赛中所面临的压力之大。

尽管标题的每个字都很平凡,但“13亿个理由”的组合,无疑使读者眼前一亮,有了阅读的渴望。

同样,汉语新闻标题也有此特征。

例如《煤老板挺“年关”》(《南方周末》)。

“挺”字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了煤老板们临近年末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感受。

把阔绰的煤老板与“挺年关”放在一起,使读者对新闻有了好奇之心和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特征和修辞偏好两个方面
词汇特征。

英语新闻多用小词,何为小同?尽管至今尚未有人给其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通常说来,小词与大词相对,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如大词“damage”的下属小词有“hit”、“heat”、“wreck”、“harm”、“min”“iniury”等。

这些简洁的小词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可以节省版面。

与英语相比,汉语不需要去选取和斟酌小词就可达到简练的效果。

这是因为汉语善于抓住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组合或拆分出新词新意。

而英语虽然有派生词汇。

但是为了表达新意总是要造出新词,尤其是以上小词的产生。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汉语的最小单位是汉字而英语的是单词,所以汉语较英语而言更利于简化。

总之,英语新闻标题多用小同,而汉语新闻标题多简化词语。

例如《“疆独”头目被炸死,真实身份曝光》(《香港文汇报》);《大陆“两会”带来利多,台低碳经济涨势看旺》(中国新闻网)。

“疆独”是“新疆独立”的简称,《纽约时报》则用“Chinese rebels”指“台独”与“藏独”分子。

“两会”则是抓住了人大会议与政协会议的相同点概括出的新词,“台”指“台湾”。

英语新闻标题很少使用首字母缩写,除非首字母缩写已成为惯例。

如NATO、UN等。

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态的选择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首先,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重视与英语语言具有时态明显的特征,所以英语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

其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且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

最典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结果的报道,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但不用过去时态。

例如:《Finns Rally to Beat Sloyaks 5~3 forBronze Medal》用“mllv(齐心协力,重整旗鼓)”而不用其过去式“rallied”。

再如将来时也常用现在时表示,或是动词不定式形式表将来,如:“Pacific nations brace fortsunami”《卫报》(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higher insurance rates》(《中国日报》,《醉酒驾驶
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这里用“to pay”而不用“will”或是“is going to”的形式,从语义上讲,三者都可以表将来,但是动词不定式还有一种不得不做某事或是十拿九稳既成事实的意思。

从三者确定性大小排序看,“will” 语语言具有综合性而汉语则更具分析性。

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is cancelled》(纽约时报网)、《躲过一劫,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新华网)。

以上是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由于有“as”连接,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

而汉语新闻的标题中“躲过一劫”和“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则不用任何词连接,尽管如此,中国读者还是能理解它们两者间的关系。

汉语的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而英语新闻标题则不能缺少关系词,否则语言的逻辑性则会缺失。

英汉修辞不等值。

在翻译过程中至今无法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即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失去某些效果,无法做到绝对的“形似”和“神似”。

汉语新闻标题与英语新闻标题在修辞手法上有很多相同点。

但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相比,英语新闻标题突出的修辞主要是声韵,如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样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强调和建立各个单词之间关系的途径。

尽管汉语的修辞中有“双声”与其相似,但此种修辞手法在汉语标题中却很罕见,英语新闻的汉译也很难做到将“头韵”的效果体现出来。

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美国有线新闻网),《冰上掷石赛将于周一开始》。

我们无法将“stone start sliding”这种突出强调的意味直译出来。

理解英语新闻汉译的原则使我们避免因中西方差异造成的翻译偏差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讲究“信”、“达”、“雅”。

西方翻译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应当有不同的标准。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但要内容忠实于原文,文辞畅达且有文采,而且汉译还应在(“信”、“达”、“雅”的基础上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要求和汉语语言的习
惯。

遵循以下四个原则,有利于我们做出高质量的新闻标题翻译。

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的痕迹。

翻译不但讲究“按本”,而且应“既信又顺”。

翻泽英语新闻标题,不但要忠实原文,也要注重使用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习惯,尽量做到是翻译而不似翻泽。

单纯地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直译而忽视其对应的汉语新闻标题特征会使汉译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的特征。

例如《Quake Jolts Chile;WavesSpare Hawaii》(《纽约时报》),直译为《地震震撼智利,海啸赦免夏威夷》。

这是典型的不顾中、英语主动与被动差异的直译,英语新闻标题多用主动而汉语新闻多用被动。

可以译成《智利遭受地震,夏威夷免于海啸》(主动化被动)。

英语新闻标题汉译要保留和转换“匠l心”。

英语新闻标题倾注了作者和编辑为达到某种效果的巧妙心思,他们往往借助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吸引读者或是寻求美感等目的。

对于大多数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言,直译可以基本保留其特色。

例如《ChildrenUnder Parents Wings》(《中国日报》)可直译为《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们》,其比喻的效果不会丧失。

对于英语中特有的声韵修辞,如“头韵”,虽然很难在汉译中保留,但毕竟“双声”不能等同于“头韵”,而是要通过修辞转换求“神似”。

例如《Death doesn’tstop donms》(《华盛顿邮报》)。

从英语角度看,标题形式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果泽为《死神阻止不了捐助者》倒也无妨,但是译为《死者已矣,捐者犹存》,舍“形似”而取“神似”,用对偶的手法,可以使“匠心”从英语转换到汉语。

注意媒体传播对象的转换。

不同国家的媒体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

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大众,中国媒体面对的则是中国大众。

媒体应当站在本国大众的立场讲话,对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也应如此。

例如《US Dream Team Beat China 101-7l》(新华网英文版),将其译为《美国梦之队10I比71击败中国队》,单纯从翻译角度讲既准确又通顺。

然而将其译为《中国队71比101不敌美国梦之队》则会让中国读者读起来舒服一些。

再比如
《US-SinoRelation enter new phase》(《纽约时报》)将“US-Sino Relation”译为“中美关系”而不译为“美中关系”也是考虑了传播对象的不同。

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仅需要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特征进行充分的把握,更需要考虑汉语新闻标题的特征以便使汉译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当前英语新闻汉译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虽然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会受影响,但是汉译标题却带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标题的翻译应该是语言转换基础上的改造从而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尽管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归根到底是对翻译功底的考验,但是笔者希望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新闻标题的异同以及明确一些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标准,使新闻翻译工作者能够强化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能力,擦亮这扇沟通中外的窗户,从而使国民更好地放眼全球,了解世界。

编校:董方晓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