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整理的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宏观要求多,而实际操作较差,缺乏法律强制要求,全面社会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我市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包括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十分落后,不设防的农村民居及农村公共设施成为危害农民生命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

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发展。

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三个**”,实现追赶跨越的目标。

构建和谐**,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从防震减灾的角度针对**市实际,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XX年5 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能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现状
**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

**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XX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

经调研,**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

至XX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

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2.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

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

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2.1%,其它3.08万户,占2.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

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3、大部分房屋选用的建材质量不合格。

在调查的所有砖木结构房屋中,大部分砌墙体用砂浆不符合要求,有的用石灰掺土代替砂浆,有的砂浆配比不符合要求,有一部分房屋选用旧砖、劣质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墙体强度明显降低。

有的用旧木材或已经腐朽变质的木材做梁柱,地震时房屋容易产生局部失稳而倒塌。

4、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或施工不太合理。

譬如,房屋高度与宽度之比不符合抗震要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与房屋的类别不相匹配,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缺少可靠的连结,整体性差。

有的砖混房屋尽管设计了圈梁、构造柱,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符合要求,也达不到抗设防的要求。

在被调查的房屋中,还有一部分旧砖木结构或土墙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出现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屋顶塌陷。

据调查,这些危房目前大部分还在被利用,或住人或存放物品和牲畜。

这类房屋如果遇到中强地震就会墙倒屋塌,将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伤亡。

二、原因
导致目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广大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住宅防震、抗震知识贫乏。

他们在建房时往往只考虑美观、气派、宽敞、舒适,而不考虑抗震因素。

有的盲目攀比,建设的房屋太高、太宽。

有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导致一部分住宅存有安全隐患。

2、我市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

他们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不讲求质量。

施工工匠没有经正规培训,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3、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制定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法律强制要求。

由于某种原因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常把划分的宅基建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有的村镇没有编制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按照防震减灾有关法律对村镇建设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在村镇建设中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没有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使村镇建设存有很大的抗震隐患。

【篇二】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5月中旬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常委会邹川宁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市地震局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市地震监测台(站)、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储备仓库、武警支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沧口公园地震避难场所等,召开了市地震
局、市应急办、市人防办、市民政局等六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并对全市十区(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了书面调研。

6月8日,王文华主任带领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全面提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全市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防震减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是政府重视,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成立防震救灾指挥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震情会商制度,形成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把防震减灾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全市地震台网规划,完善各区(市)地震监测系统;健全地震监测数据共享体制,推进青岛市行政区域观测数据共享工作。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地震预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改造,完成通信线路升级为光纤传输;设立测震、强震、微观前兆台网16处,动物、水井等宏观观测点125处,全市地震监测、震情速报和地震预测能力持续提高。

三是突出抗震设防,震害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积极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对环胶州湾区域进行研究,提出抗震减灾设施要求,把好重大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安全关口,加强对胶东机场、地铁1号线等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评审,全市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5个。

四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地震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高。

全市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演练机制,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配置高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车辆,成立了百人专业救援队伍;投资150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处国标一类沧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推进市级应急指挥大厅建设,实现与各区(市)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

加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建设,定期培训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志愿者队伍,以实战演练促进地震应急能力提高,我市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围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主题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方案,组织中小学师生、社区群众、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参加地震应急救援、疏散演练活动,作客《网络问政》、《行风在线》、《民生在线》开展宣传,增强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面临的地震形势比较严峻,防震减灾的能力与水平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安全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地震应急工作亟待完善。

尽管全市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但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仍不够健全;基础数据库信息量不能满足应对较大地震发生时的预测要求。

部门职责不够明晰,整体协调、联动响应机制尚不完善,政府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化工产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点区域的应急准备水平不高,各类应急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有待提高。

(二)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工作需要加强。

我市城区人口密集,建成区居住小区建设密度普遍较大,公共活动场所面积较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人均1.5平米的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且现有的大多数避难场所存在基础设施配建不全、设备老化、指示标识不清等突出问题。

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不甚合理、储备量不足,物资调用、补偿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区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总体抗震能力没有明确评估,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参差不齐,城市避震疏散体系不完善。

(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增强。

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不够,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协同作战的合力还需磨合。

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有初步认识,但普遍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政府提供的专业性指导培训需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议意见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基础工程建设。

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青岛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积极推进青岛市地震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一是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尽快把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体系中,使这项工作始终摆上日程、抓在手上,不断取得成效。

二是要适时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医院、大中型水库、大型桥梁、重大次生灾害源等重点建筑物和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
开展农村危房抗震技术鉴定,科学评估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的抗震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是根据全市人口分布情况,整合公园、绿地、空旷场地和大型体育场馆等基础条件,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避震疏散通道,建立完善城市避震疏散体系。

要积极推广沧口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验,分期分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解决好规模偏小、数量不足的现实困难。

四是全面分析全市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整合各个部门的有效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详尽完备的地震应急数据库,对数据适时进行更新优化,保障数据完整、真实、有效。

高标准完成中国地震局青岛防灾市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山洞洞体综合观测试验场、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同,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合力。

一是要按照《防震减灾法》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队伍素质。

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提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加强与卫生、消防、危险品、海事、人民防空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救援能力,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

(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全面推进地震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要继续抓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和高科技应用,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场所以及地震灾害预测与应急指挥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强化预测软件功能,提高地震应急指挥运行效率和工作实效。

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地震应急物资调用平台和相应的管理与调用制度,合理布局应急救援储备仓库,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地震应急物资统一调用机制和物资储备体系。

三是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程序,组织相关部门对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集中专项检查,确保抗震设防要求的全面落实,继续加大地震行政执法力度,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四)加强宣传,注重实效,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震能力。

一是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段,通过信息产业部门、新闻媒体、大众广告等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全民参与防震减灾实战演练的新模式,增加防震演练的群众参与度,提高人民群众面对震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应急避震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国家、省、市、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地震安全示范企业的建设,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篇三】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我县是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区都在六度设防区内。

我县境内有多条活动断裂带穿过,近十年来,我县发生过数次4.0级以上地震,特别是11月26日发生了5.7级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全县因震灾死亡5人,伤247人,受灾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的83.7%,倒房1077户6122间,学校受损131所,需维修加固卫生院3所,需重建卫生院7所,需维修加固“三院”9所,需重建“三院”12所,此外,还有供水、供电、通讯、桥梁、公路、水利、广电网络等公用建设工程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

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一、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对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强度的预报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成功的地震预报,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而难以避免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和经济损失。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县也遭受过 5.7级地震的袭击。

11.26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查明地下结构及活断层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抗御地震的能力,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震例表明,一次7级左右地震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会导致几十人死亡,在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会导致几百人的死亡,而在经济落后、人口稠密的国家可能会导致近千人甚至几千人的死亡,造成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

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针对我国的地震形势和灾害现状,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指导方针。

《防震减灾法》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等,确立了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法律制度。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配合。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涉及地震、计划、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和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抗震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需要各行业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和协作,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工程,不得进行建设;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现有建(构)筑物及工程设施等,必须进行抗震加固;对具有地震危害性大,次生灾害严重,而又不值得加固的建(构)筑物及工程设施等,应拆除重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工作,不得交付使用或进行产权转让。

未经抗震设防或虽经抗震设防,但其所依据的设防烈度和设防标准与现行的设防烈度和设防标准不一致的;已经抗震设防,但因进行改造、加层、装修、安装更换设备或改变使用性质而可能导致抗震能力下降的;经过破坏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所处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出现局部倒塌、裂缝或其它可能导致抗震能力严重受损的以上所有建设工程都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通过采取抗震实施和技
术,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通过抗震鉴定,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抗震设防
农村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防震知识,国家又未将农村地区的建房纳入建设管理,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正规施工,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不设防的农村民居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1.26地震中农村损失最为严重,倒塌房屋也最多。

在灾后重建中,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农村抗震设防安居示范工程。

这是一个起点,我们在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安全农村居民建设信息技术网和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网的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建房的抗震设防的管理,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农村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同时也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据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趋势预测分析,我国未来几年仍将处在地震活跃期,地震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搞好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是各级地震、建设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决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我县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存在很多问题,如防震减灾事业没有纳入规划;管理不规范,抗震设防没有真正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主要表现在政策界限不清,执法责任不明;建设市场管理混乱,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建设单位负责人员安全意识差,震灾防御法制意识淡薄;工作重点不突出,缺乏必要的政府管理职能,使震灾预防的重要工程性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为使我县加强加快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保护九江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将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依法将抗震设防纳入政府行政审批。

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地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保证我县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我县和谐社会,建设新九江实现新的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