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下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
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
(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
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
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
2.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竟:竟然
C.转转不已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④戏:戏弄。

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

⑥孰:谁,哪个。

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
③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股: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处士笑而然之。

(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6.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7.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
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
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得异石(________)
②明年至黄州(________)
③求砚不复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8.古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靳秋思索画》)(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郑板桥的“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斯是陋室是非木柿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从今若许闲乘月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C.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理解: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

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 理解: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

理解: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

D.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理解:一个“固”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2)B
(3)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

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2.B
解析:(1)B
(2)A
(3)D
3.(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4.C
解析:(1)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晒;大腿
(2)C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4)【甲】文能围绕“不可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

【乙】文围绕“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来说明道理。

5.A
解析:(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6.(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②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

7.(1)奇异;第二年;寻找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示例一:相同。

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

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相同。

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
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8.(1)博学的人;宽慰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9.C
解析:(1)C
(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
(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意对即可)
10.A
解析:(1)A
(2)逵 /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

(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11.(1)侵蚀、冲刷;逆流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3)“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2.D
解析:(1)倒塌;逆;主观(地);大腿
(2)D
(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

【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