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珉敏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1年第03期
摘要:鄉土历史是国家历史的缩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新课导入、重点分析,也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打造历史第二课堂,以此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00
乡土就是家乡,乡土资源也就是家乡的一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
“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
”想要了解祖国历史,就先去了解家乡历史。
乡土资源里凝聚着天然的热爱之情,对于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等,学生们都引以为豪。
从这一角度入手,能使初中生更快地接纳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并不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能力。
因此,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值得每位历史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
1.乡土资源的运用符合初中生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遥远、陌生城市的历史,初中生更好奇自己家乡的历史,如果在教学中补充一些乡土历史,就能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中收录的都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必定对全国各个地方产生影响,因此,这些事件必然会在各地乡土史中有所体现。
对于初中生而言,乡土资源既是兴趣所在,又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由近及远地了解历史,从而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乡土资源的运用,正是开辟历史第二课堂的契机。
在课堂之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拜访有阅历的老人、查阅图书馆资料,对乡土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
通过实践,学生获取信息、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能够提升。
2.乡土资源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教师应当“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够熟悉当地的乡土资源,并结合历史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相关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在合适的课程中加以运用。
在对乡土资源的运用中,我们不能仅做一个资源的搬运工,而要深入走访、谨慎筛选、灵活运用。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方法
1.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堂同样如此。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比于国家大事,初中生对家乡事更加关注。
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兴趣更浓厚,学习效率也就更高。
案例:在学习部编历史教材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时,先出示以下地名:
让学生猜测以上地名的由来。
这些都是盐城各县区的地名,大家都比较熟悉,有的学生甚至知道其中的一些地名,因此大家必定能够热烈的讨论。
最后由教师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地名的由来:
盐都区潘黄街道——纪念1940年牺牲的潘克和1943年牺牲的黄炜两位烈士。
盐都区郭猛镇——纪念1943年牺牲的郭猛烈士。
滨海县陈涛镇——纪念抗日女英雄陈涛,1941年牺牲,年仅21岁。
建湖县东平村——纪念丘东平烈士,新四军著名作家,1941年,遭日军袭击,以身殉国。
大丰区方强镇——纪念方强烈士,1940年冬天到盐阜地区工作,突遭日伪军抓捕,被敌人秘密活埋。
亭湖区双烈村——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王荣贵和吴应成两位烈士。
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的革命先辈在盐城这片土地上与敌人战斗,他们背井离乡只为实现民族独立。
在这些牺牲的烈士们中,有的除了姓名再无资料可查,更多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先烈的事迹我们不能遗忘,那就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沾染了他们鲜血的土地。
在盐城,有一百多个这样的地名。
在全国呢?又有多少地方留下了先烈的名字?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苦抗争才取得胜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本案例中,以学生有点熟悉而又不知甚解的盐城地名作为导入,主要目的就是勾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猜测地名的由来,则是一次小小热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迅速投入课堂。
等到老师解释了这些地名的由来,学生们都能恍然大悟,再由盐城引到全国,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计算整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地名,进而思考当时的中国人经历了怎样艰苦的抗争。
在这样的导入下,本课从遥远的历史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开始了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2.运用乡土资源进行重点分析
人类社会历经数万年发展,创造了数不胜数辉煌文明,想要通过初中短短三年让学了解全部历史,只能择其主干。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重点内容年代久远、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运用乡土资源,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缩短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案例:部编历史教材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以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生活为例,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材中提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在教学过程中,出示1978年在阜宁施庄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斧图片,让学生讨论石斧的作用。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这个石斧属于磨制石器。
在原始农耕生活中,男子使用石斧来砍伐树木,再用
火焚烧,女子则用石铲等其他工具将土地平整后点穴播种。
由此可见,磨制石器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主要生产工具,有了磨制石器才有农业。
东园遗址的发掘,证明了大约5000年前,我们盐城土地上也有了先民劳动的身影。
对于初中生而言,原始社会的历史遥远而陌生,《原始农耕生活》一课,对于磨制石器的介绍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因此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
虽然教材罗列了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使用的一些工具,但是学生并不能清晰地了解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原始农业兴起之间的关系。
教师从盐城当地出土的文物入手进行解释,就能立即激发出学生浓烈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案例中,把家乡的文物展示给学生,既让学生对于课本内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又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
3.运用乡土资源打造第二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大多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死记硬背,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殊不知,历史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打造历史第二课堂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好方法。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广阔、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将乡土资源融入历史课外教学: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存、走访历史亲历者、编写家乡简史等。
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家乡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更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资源,开展课后活动,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中,江苏盐城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