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项脊轩志》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检测题一、文言文阅读
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
...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
中闺,先妣
..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的文体,《项脊轩志》就是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事,抒发了作者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B.文中“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C.“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之人的尊称。

文中“先大母”是对已故祖母的尊称,“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D.古人对年龄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弱冠之年将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用来指代成童。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代孩童,“垂髫”指代老人。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着深深的眷恋回忆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

无论破旧还是幽美,作者心目中的项脊轩都可亲、可爱、可恋。

B.语言、动作和生活细节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母亲听到女儿哇哇哭叫的声音,
“以指叩扉“的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急切和对老妪的责怨不满,“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则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

C.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封建大家庭的败落。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作者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D.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作者充满悲伤。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更是让作者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入城,则缉纑②,灯光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姁姁(xú):温和的样子。

①缉纑(lù):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满一年囊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繁殖
B.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暴:暴露比.及三年比:比较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问:慰问,问候序天伦
..之乐事天伦:伦理、道德
D.大姊归.王三接归:出嫁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束发:十五岁,男孩成年
11.下面的说法与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

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

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

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12.下面是本文与《项脊轩志》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写生活中的琐事,以小见大。

文中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但朴实的叙述语言中却包含了强烈的情感。

B.《项脊轩志》一文以作者的书房为线,将材料贯穿起来,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

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

《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与《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充分展现出一位平凡母亲的宽厚仁慈。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
悠然亭记(节选)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从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B.余扃.牖而居扃:关闭
C.或凭几学书.书:书籍
D.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阴:文中指娄水的南面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所,而.母立于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其.制稍异于前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D.又于.屋后构小园当其欣于.所遇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管/已为墙/凡再变矣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

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

C.《悠然亭记》回忆作者年少时住在外祖父家的往事,外祖父很喜欢离县城三十里的马鞍山,用陶渊明的诗句命名花国中的亭子,取“悠然见南山”之意。

D.《悠然亭记》和《项脊轩志》一样,都以回忆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建筑,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表现人物,寄寓情感,语言质朴自然。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24.《项脊轩志》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二、情景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叶繁
茂,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小阅读-课内
26.下面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

B.这段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这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

27.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选择类
28.下列各句中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妪,先大母婢也
29.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然余居于此
C.妪,先大母婢也D.其制稍异于前
五、非选择类
30.句式积累。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鸡栖于厅( )
其制稍异于前( )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31.一词多义。


又北向,不能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冥然.兀坐( )然.余居于此( )
32.省略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吾儿,久不见若影( )
使不上漏( )
明月半墙(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垣墙周庭( )
3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4.句式。

(三)倒装句。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各句状语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

如:
(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室西连于中闺(4)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其制稍异于前
35.句式。

(二)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如: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借书满架
(3)吾儿,()久不见若影(4)使()不上漏
(5)明月()半墙(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7)垣墙()周庭
36.词类活用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2)又北向
(3)东犬西吠(4)前辟四窗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7.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乳二世(2)客逾庖而宴
(3)执此以朝(4)吾家读书久不效
(5)垣墙周庭(6)雨泽下注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

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马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

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助力。

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围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

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

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

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

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

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及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

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竟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

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震亨的《长物志》,另一部是高海的《遵生八笺》。

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

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

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

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明清书斋,见证了中式生活美学的极致:繁复之美。

文人们不但践行、推崇这种繁复之美,而且还将其理论化,除了前文所述文震亨与高濂的两本书之外,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著述,均对此颇有研究。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关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

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私人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

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

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

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坐北向南,左右砖登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其风景“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

这种奢华的园林景观与几十万卷藏书交相呼应,可谓极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了宁波天一阁之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

乾隆帝曾称这类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

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韩晗《书房里的生活美学》)材料三: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

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庐、庵、山房等等,各有寓意。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

”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

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

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

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延里收藏围书,便以“阁”为宫之名。

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

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

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润、簃、虔、牖、庋、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几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号之中,往往遗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和思想。

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摘编自寒食《中国文人书斋命名及文化释义》) 3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属于人物专访,根据冯骥才的说法,琴棋书画与文人是相关的。

因此,文人的书房里一般会有这些东西。

B.名士之美极致之美、繁复之美都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美学在我国古代书房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C.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

D.材料二运用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不同“书房”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房的生活美学。

3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通过纵向比较,阐述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
书房的不同之处。

B.透过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清之际书斋的陈列、布置的情况。

C.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藏书楼常常既有园林景观,又有几十万卷藏书,可以说是古代书房极致之美的典范。

D.归有光将书房命名“项脊轩”,辛弃疾将书房命名“稼轩”,这与他们的书屋外形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有关。

40.下列书斋命名中,可以反映书斋主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

B.明代张薄,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于是把自己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C.清人蒲松龄常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聊斋”。

D.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新中国成立前住在个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

41.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2.根据上述材料,请归纳从古至今“中国书房”的共通之处。

参考答案
1.EIM 2.D 3.B 4.(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2)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

5.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也胸怀天下,希冀靠苦读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

6.C 7.D 8.B 9.(1)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总共变了两次。

(2)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10.B 11.D 12.A 13.(1)(平时)对待童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坏话。

(2)庭院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总共变了两次。

(3)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14.B 15.B 16.C 17.(1)我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就反射到屋里,室内才明亮起来。

(2)等到离开时,(祖母)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你的成功,就值得等待啊!”
18.C 19.C 20.D 21.C 22.C 23.(1)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2)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24.①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①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①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25.(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6.C
27.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