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唐玄宗王皇后]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

[唐玄宗王皇后]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

[唐玄宗王皇后]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篇一: 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读史札记?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任士英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中枢政局发生了重大动荡。

[)这一逻辑,被立为皇太子的也应是寿王李瑁,因在亲族关系上,武惠妃较之杨妃距离武则天要更近得多;而且陈先生还把李林甫算作武氏之党,而李林甫当权之日,张说早④对已去世多时,在李林甫这个最大的‘武氏之党’的拥戴下,玄宗自不应舍寿王而立忠王。

”这一推论,笔者还可再做补充,如陈寅恪先生把开元时先后任将相的姚崇、宋、张说、张九龄等人皆视为“武氏之党”,而张九龄却是在武惠妃倾动太子李瑛时最坚决的反对者,当李亨被选立为太子时,张九龄已被斥出朝廷病死。

李亨得立为太子,显然与张九龄等人是否为武氏之党无关。

赵文认为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前之所以未册寿王为太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武惠妃的政治品行并不完全信任,存有疑虑;二是寿王与太子李瑛被废死有涉。

这个观点无疑很有道理。

不过,若认为是唐玄宗对早已废死的王皇后的“追悔之念”抑制了确立寿王为皇太子的行动、认为李亨最终被选为继承人也是因为唐玄宗对王皇后的所谓“追悔之念”与王皇后对李亨的“抚养之恩”,⑤则解释未必恰切。

细绎此事因果可以发现,继承人的选择不惟涉及朝廷宰相,也涉及后宫势力以及宰相与后宫力量的结合等,也就是说此事关涉当时中枢政局的若干内容。

①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②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并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黄永年:《说李武政权》,《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第220—242页;《开元天宝时所谓武氏政治势力的剖析》,《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119—131页。

④⑤赵永东:《唐玄宗立李亨为皇太子之因试析》,《南开学报》1992年第6期。

?17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上自己的家族势力不大,无法成为她的后盾,便天真的想借由孩子来巩固皇后的地位。

二张在武周朝地位之我见

二张在武周朝地位之我见

武则天扶持二张的政治意图之我见——读黄永年先生的《说李武政权》一黄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文杂志》1982年第一期,后来先后被收在《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里。

黄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建立了自己新的唐史体系并对陈先生在《唐代政治述论稿》中的唐史间架体系提出了挑战和有益的补充,尽管有人对黄先生的新的唐史体系作出质疑,提出黄先生仍未走出陈先生的怪圈,但这篇文章对陈先生的《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二六六页)确有所修正和补充,可见该文章的价值所在,有研读的必要。

因这篇文章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里最为成熟,故就此作为文章的范文来研读。

黄先生的这篇文章认为李武政权是一个“以李氏居虚名、以武氏掌实权的畸形政权。

”并认为早在麟德元年(644)诛上官仪后武后以皇后身份“垂帘于(高宗)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实际上已经是后来李武政权的先导。

先生对张柬之政变进行剖析认为张之兵变实际上是李武在共同利益上的联合来对付一股新兴的势力集团二张。

二张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严重触犯了李武两家的利益对李武政权的存在有严重的威胁于是出现了,以李武两家的核心人物为后台,代表两家利益的张柬之、袁恕己等人发动的一场政变。

认为韦后乱政也是对李武政权的挑战,韦后开始是李武政权的一分子,后来随着权力欲的不断增加,想建立一个以韦氏为核心的政权严重触犯了李武两家的共同利益,因此出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联合诛杀韦氏。

其中的太子李重俊叛乱只是这一事件的一个小插曲,尽管该政变已诛杀武三思父子,但李重俊意在建立一个李氏独掌天下的政权严重触犯了李武两家的利益以及新兴韦氏集团的利益,因此失败是其必然。

李武两家再次联手,来维护李武政权的稳定。

认为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诛杀其姑太平公主的政变,实际上是李武双方实力的最后摊牌,最后政归李氏,李武政权正式结束。

在这里黄先生对陈先生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关于武氏势力的淡出政治舞台时间界限做了修正,对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引言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

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

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

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

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

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

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

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

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

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

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

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

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

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

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虞世南和上官仪都是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影响所及,可想而知。

骈体文、宫体诗写作题材的狭窄,内容的空洞,技法的单一死板和程式化,把初唐文学创作引向了死胡同。

这也是后人对初唐文坛评价不高,研究者少人问津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呼唤个性化风格!于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文人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一应运而生。

论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四大政治群体

论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四大政治群体

也。 ” …‘ 啪”开元 天 宝 时期 的 宰 臣 多 为 武 氏一 党 ,
陈究 唐 玄宗 政 坛 多 从 历史 角度 , 笔 者从 逻 辑 的
层 面出发 , 在 陈先 生 研 究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分 析唐 玄 宗开 元天 宝 时期 宰 臣党派 分化 。
论 唐 玄 宗 开 元 天 宝 时 期 四 大政 治 群 体
徐 贺安
( 西北大学 文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
[ 摘要 ] 唐玄宗开元 、 天宝时期产生 了宦 官群体、 文学官 吏群体 、 言 利官吏群 体 , 胡 将群体 , 四大群体 构成 了唐玄 宗朝
的政治 。四大群体 之间互有斗争 , 各群体 内部也有斗争 , 四大群 体的斗争 是皇帝 、 丞相 、 太 子三方 势力 的角逐 , 四大 群体 斗争为安史 之乱埋 下 了隐患 , 也为 中晚唐藩镇割据 与宦官专权埋下 了伏笔 。
言利官吏群体的发展汪篯先生在汪篯隋唐史论稿书中指出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文学派与吏治派之争预谋倾覆张说的崔隐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都由进士科进用而皆以吏干知名可见朝臣结党已经明显地分为吏治与文学两派4p202先生认为姚崇虽有吏才但仍有文才张说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但前后三秉大政也有吏才不能简单二元对立的分为吏才与文学的斗争所谓吏士派的提法是不确切的5p176他们之间的朋党相构出于种种的原因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李 林 甫 , 后 为杨 国忠 , 此 二 人之 任用 实 与力 士有 直 接或 间接 之关 系 , 故 亦 不可 谓 不 与武 氏有 关 系
传命” , 唐 中宗 时扩大 了有 品级 的宦 官 的人数但
还没 有位 列三 品 , 唐玄 宗 时期 宦官 的 品级 上 升 、 人 数扩 大 、 可任 将军 , 品级 上 升就 提 升 了宦 官 的政 治 地位 , 人 数扩 大就 扩充 了宦 官 的政 治势 力 , 带兵 为 将使 宦 官势力 渗 入军 队 , 扩大 了宦 官 的政治 影 响 。 高力 士是 宦 官势 力上 升 的关键 。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导读: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

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隋唐史专题第一讲

隋唐史专题第一讲

有关隋唐史的主要参考书
12. 同作者《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 同作者《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15.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6. 同作者《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6.3。 17.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8.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 同作者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20.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 同作者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22. 葛兆光《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知识与思想状况》,载《唐研究》 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33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关隋唐史的主要参考书
[一]史料 1.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 治通鉴· 隋唐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 2. [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大唐六 典》,三秦出版社。
[二]论著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 同作者《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 同作者《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同上,217236页。 4. 同作者《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同上书,237-263页。 5. 同作者《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同上书,264-276页。 6.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收入氏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 版),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31-377页。 7. 唐长孺等编《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79-288页。 8. 汪篯《两汉至南北朝大族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衰落》,氏著《汉唐史论 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33-143页。 9. 同作者《隋唐史杂记》,同上书,169-189页。 10. 同作者《玄宗时期的禁军及其统帅》,同上书,247-258页。 11. 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造成 杨贵妃不应负责任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造成 杨贵妃不应负责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安史之乱是李隆基造成杨贵妃不应负责任导语:3月4日起,被称为“最萌教授”的陕西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在《百家讲坛》开讲“大唐巾帼传奇”。

昨日,他解密了唐帝国的悲歌杨贵妃3月4日起,被称为“最萌教授”的陕西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在《百家讲坛》开讲“大唐巾帼传奇”。

昨日,他解密了唐帝国的悲歌杨贵妃。

于赓哲表示,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其实并不见得是唐王朝最美丽的女子。

她只是“集团”内最美丽者于赓哲说杨贵妃的进宫,不可简单看做是唐玄宗追求美色的结果。

杨玉环的美貌是她进宫的首要原因,可是古代帝王婚姻,很少有不顾及政治因素者。

杨玉环真的是天下第一美女吗?于赓哲认为这个问题看似八卦,实际上涉及当时的婚姻制度和政治背景。

“唐代婚姻,尤其是皇室、贵族婚姻,非常重视门第。

杨玉环的先祖是弘农杨氏,所以杨玉环也算是有门第的。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的母亲也出自此族,所以杨玉环可以被看做是武家大集团出身。

”于赓哲表示促成李杨婚姻的关键人物高力士,又与武家一派关系密切。

“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高力士身份特殊,一方面,他是唐玄宗最信赖的人。

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和武家关系密切。

所以陈寅恪认为,高力士推荐杨玉环,首先是因为杨氏的美貌可以抚平唐玄宗的伤痛。

二则是因为可以巩固李武韦杨四大姓靠婚姻维系在一起的利益集团。

因此,陈先生说:‘世人往往以贵妃之色艺为当时大唐帝国数千万女性之冠,鄙意尚有疑问,但其为此集团中色艺无双之人,则可断言,盖力士搜拔之范围原有限制……'(《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意思是,杨贵妃固然貌美,但她只是这个集团内最美丽者,不见得是生活常识分享。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 的动机我想主要有两个。

首先,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足以替代武惠妃。

高力 士懂唐玄宗, 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女性。

哪个皇帝不爱美女呢?唐玄宗也不例外, 他的王皇后、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都是美女。

杨玉环的美貌自不待言, 所谓四大美女之一不是浪得虚名。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 半路上专 门派人去马嵬驿寻找杨贵妃的尸骸,结果只有一堆枯骨和一个香囊。

《新唐书》 记载说唐玄宗回到长安后, 命令画工画了一幅杨贵妃像, 挂起来日夜对画缅怀思 念。

唐玄宗曾写过一篇《王文郁画贵妃像赞》,看来这幅画就是王文郁画的杨贵 妃像,唐玄宗在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忆昔宫中,尔颜类玉。

”说杨贵妃长得 像玉一样温润美丽。

《旧唐书》也说她“姿色冠代”,意思是在当时无人可比。

而且杨贵妃的美还很符合唐朝的审美观——以胖为美。

唐代文化的特点是气 魄大,城市大,建筑大,连人也“大”。

其实这是北朝遗风,北朝游牧民族文化 崇尚健壮、肥白。

今人对“肥”字特别忌讳,但那时可不这样,肥白意味着美, 所以您翻开那时的史书, 经常会看到用“腰带十围”来形容人长得好看。

唐代也 是一样,女性以肥白为美。

香港范家伟先生专门研究过古人身体观,他搜集了大 量史料,得出结论:“唐代女性以肥白为美的形体审美特征,女性肥白是健康和 生育能力强盛的象征。

”(《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身体观与妇人病》)也 就是说那时人认为胖美女生育能力强。

还有一点,唐代以胖为美,并不意味着那 时都是胖人,相反,正因为那时候营养水平和今天没法比,胖人数量一定不多, 所以才以胖为美。

任何时代,稀缺的才是美的,遍地都是的就不算美。

所以这也 就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留下来的壁画、陶俑中胖的也有,瘦的也有。

艺术本来就是 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的女性是胖的,写实的女性则是胖瘦均有。

当然,唐代以胖为美也有一个发展历程。

唐前期还是一般的胖,身体相较之 下纤细一些,脸比较胖圆,但越往后越崇尚胖,晚唐时期基本到了痴肥的地步。

中国古代史·2唐前期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2唐前期政治史
》卷二〇四,垂拱四年春正月甲子
2,武周政治
统治术
• 任威刑以禁异议
•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 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 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 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 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 月,辄遭掩捕族诛。 《资治通鉴
》卷二〇五,长寿元年六月
三、武周时代
2,武周政治
扩大统治基础
第二章 唐前期政治
• 一、新的统一 • 二、贞观政治 • 三、武周时代 • 四、开元之治
一、新的统一
• 1,晋阳起兵 • 2,兼并群雄
一、新的统一
• 接纳英豪
1,晋阳起兵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太子及王俱禀圣略,
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 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 • 称臣突厥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帝笑而谓请者曰:
贞观四年,立部伎乐图
西安碑林藏。 文物》1974年第9 西安碑林藏。《文物》1974年第9期 年第
孙机《中国圣火》 200页 孙机《中国圣火》,200页
二、贞观政治
3,社会新秩序
• 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家岂
政治干预社会秩序
• 《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 柳冲传》:隋承其弊,不知 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 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 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 ,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 僭矣。 有旧嫌也,为其世代衰微,全无 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 ,依托富贵,是无耻也。我不解 人间何为重之?我今定氏族者, 欲崇我唐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 ,何因崔干为一等?”列为第三 等,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 十一家,分为九等,颁于天下。
唐书》卷二二三《李义府传》
• 士族经学、礼学世家。

唐朝的统治之一:四大统治集团

唐朝的统治之一:四大统治集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又一最为辉煌的时段。

唐朝与汉朝颇有其相似之处。

汉唐盛世,皆文治与武功并茂。

汉之武功,主要为经略西北,开通西域道路,使西域诸国内属;唐之武功,也多建树于西北,北灭东突厥,西伐西突厥。

文治方面,汉唐两朝均有许多创制为后世所本。

汉唐两代的学术与文艺亦有相似之处。

汉代儒学昌盛,儒术独尊,儒学传授呈现新气象;唐代诗歌一枝独秀,成为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代表。

著名诗人辈出,名篇千古传诵,诗歌创作融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唐的社会风气也颇相似:汉唐盛世皆富于活力,及其衰也,则百病丛生。

汉末之衰乱,有宦官、州镇割据之祸;唐末之衰乱,亦有宦官、藩镇割据之祸。

两朝治乱之迹,如出一辙。

汉朝以秦朝为前奏,以三国为尾声。

秦乃七国之乱到两汉盛世的过渡。

唐朝以隋朝为前奏,以五代十国为尾声。

隋乃两晋南北朝动乱到大唐盛世的过渡。

秦历二世,统治天下十五年。

隋历三帝,统治全国三十八年。

两朝寿命相加仅五十三岁。

汉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四百余年。

唐朝历二十帝,统治近三百年。

两朝相加将近七百年。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共历2133年。

汉唐两朝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西晋末年以来,五胡乱华的结果是新华族的形成。

这种在北方形成的华族有别于南朝的旧华族,是由于其中注入了胡人(主要是鲜卑族)的新鲜血液,从而增强了华族的活力,陶冶了华族的气质。

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区别侧重于文化,而不在血统。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宇文泰创建的关陇集团是西魏北周政权的核心。

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拥北魏孝武帝与东魏高欢相拒。

为了与高欢作战,宇文泰把随其流入关中地区的原北方边镇戍兵、镇民编为六军,由六柱国(大将军)分领。

次年被东魏战败,又把关陇地区的私人武装(部曲)与地方武装(乡兵),收编为十二军,“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创建了府兵制。

府兵制带有部落兵制的残余痕迹。

略析唐代公主的婚姻家庭关系

略析唐代公主的婚姻家庭关系

过婚姻 关系的建构这一方式 来完成 的 , 中具有极 大 的矛盾性 : 方 面在婚 姻 家庭 关 系中 , 主 处于绝对优 势 、 其 一 公 支 配和相对 自主的地位 ; 同时这种婚 姻家庭关 系的形 成又具 有服从 于政 治权衡 、 服务 于集 团利 益的特 点, 从根 本上讲
公 主 并 无 真 正 的 自主 性 可 言 。
① 详 见陈寅 恪《 明馆 丛稿初编》上海古籍 出版社 18 年版 ; 金 , 90 汪铰 《 汪钱 隋唐史论 稿》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8 年版 ; , 91 张泽 咸《 唐代 阶
级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 年版; 日) , 96 ( 布目潮讽《 隋唐史研究——唐代政权的形成》东洋史研究丛刊之二十, , 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
中旧族“ 、 、 、 之 内, 韦 裴 柳 薛” 但也随时根据现实状况 和需要 的不 同, 以调整变通 。纵观唐代 , 加 各阶段公
主婚嫁 的情况 , 特点如下 :
高祖 、 太宗时 , 值唐政权初建 , 十分需要 旧有关 陇集 团创业勋臣 的强有力支持。同时, 李唐皇室 由 于家世的贵而不清 , 遭到山东传统士族 集团的排斥 和敌视。因此 , 唐初断然采取了“ 王妃主婿皆取当世 勋贵名臣家 , 未尝 尚山东 旧族 ” - 的政策 , 2 以图打击 山东 旧族势力 , 树立一批高门新族 , 确立新政权的门 阀体系 , 来稳定 、 固现有 的统治秩序。所 以, 巩 该阶
接影 响政 治 生活 , 因此 , 主 的婚姻 被进 一 步运用 到 公
内部通婚 , 自 从 身与家族整体利益着眼, 更多地顾及 政治利害关系。这种封闭式 的婚姻 圈 , 实际上是 相 互勾结 、 相互依赖 、 俱荣俱损 的政治利益集 团。唐代

【敦煌遗书】 一件写经 一段怀想 - nlc

【敦煌遗书】 一件写经 一段怀想 - nlc

【敦煌遗书】一件写经一段怀想写在母亲节前赵大莹图书馆里有博物馆,这在西方并不鲜见,如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内即有博物馆。

在国内,国家图书馆里的典籍博物馆,算是头一家。

无事的周末,在那里待一个下午,常常可以引发很多怀想。

例如,敦煌遗书展厅的一件《金刚经》写本,就令人不免想起童年影视剧里高频出现的名字——武则天。

她貌美聪慧,14岁入宫为才人,太宗赐号“武媚”;她绝地重生,自感业寺回归宫闱,十余年步步经营,走向外朝,改制称帝;她杀伐决断,却又崇奉佛教;她舞文弄墨,有文章65篇,诗作48首流传于世。

人们慨叹她的政治手腕,自从成为高宗后妃,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礼仪上亦以各种越制配合其地位的抬升。

如册立皇后时,一改旧有六礼程式,由礼部专武则天像门编排“临轩册命皇后”礼,接受群臣、四夷长之朝贺,令外命妇入谒,开创唐代的朝皇后礼。

她在上元二年(675)即亲蚕四次,是年三月后开始垂帘于御座之后;麟德二年(665)又请高宗封禅,次年,高宗封禅泰山,武后即为亚献1;咸亨五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二圣”局面形成。

人们试图揣测她的感情世界,为了稳固地位,真的可以牺牲亲情,弑杀子女与姐妹,与母亲杨氏关系不睦?杨氏是来自隋唐时期“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之杨氏家族,信奉佛教。

不知是家庭影响,抑或武则天的人生际遇,使之与佛教也关系密切。

咸亨三年(672)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第二次献酒为亚献。

在这里也就是朝廷的二把手的意思。

正月,唐廷讨伐叛“蛮”,使昆明蛮十四姓三万户归顺。

这一年,武后四十九岁,随高宗李治赴嵩山少林寺。

飞鸟振翅,溪水潺潺,风光幽美。

然而武后一眼望见的却是一处佛塔。

这一眼,勾起的却是难忘又复杂的感情。

未完佛塔,乃其母捐建,可惜三年前杨氏已殁,其生前构想的十层“下生弥勒佛塔”由于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纵然之前因为韩国夫人的死,造成母女嫌隙,此时此景,却令武后悲催动容。

到底是有养育之恩,怎能就断然遗忘?悲恨叹息之际,武后写下追怀诗句: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

论陈寅恪的性形象批评观

论陈寅恪的性形象批评观

论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文艺美攀专韭研究生:刘波指导教师:钟仕伦教授本文以陈寅烙(1890一1969)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文本,从文艺美学的角度,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稠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懿评霾。

全文莛分三个郄分:第一编分孝蓐论述陈寅佼愆文学络瑟中女毪形象黪批评观;第=编分析论述陈寅恪对历史真实女性形象的批评观;第^三编陈述对陈寅恪女性形承批评观的辩认识。

在第一编中,竣辕寅燃静五麓论文:《读秦妇黔》、《读莺莺镄》、《长凝歌笺证》、《元徽之悼亡诗笺{芷稿》、《白香娃l琵琶弓}笺证》为底本,按陈黉恪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共分四辫论述。

第一颦“争取生命价值的秦妇”,围绕韦庄讳言《秦妇吟》的原因展开,以陈寅恪的切入角度为中,艮,分析秦妇等人顽强的生命意志及舔爽倍薅弱势女镶群俸豹A文关海精聿枣;第二搴“缝薅之荧懿崔莺莺帮韦丛”,围绕元稹弃莺莺谳婚韦丛的始术展开,以陈离恪对三者关系的分析评价为重点,揭示唐代不同社会集团的转移升降、道德标准、民风士习的错杂演变对女性婚恋照稼与蛰蓬熬影溺;第三章“党物提墓’论下戆拯责妃”,爨绕《长擐歌》的主题闯题展开,以陈寅倍的评价为中心,论述陈寅恪惩戒“魏阶”,同情“尤物”的态度,并由此揭示女性在男敉社会中的地俄;第四章“悲剧命运的琵琶女”,以琵琶支豹高才绝芑却天涯飘零的身世遭遇必惦入点,分褥自居易及陈寅貉共感静身整之瑟及瑟测余运懿普遮懑睐。

在第二编中,以陈寅恪的两篇论文《武矍与佛教》、《记唐代之零武韦杨婚姻集团》及两部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为底本,共分三章。

第一章“超越蛙裂羧髭瓣鼗烫《天”,以凌爨g天爨帝至努傍、富耀酝德及其薅姻集嚣熬意义为内容,以陈寅恪的态度为要点,论述陈寅恪性别平等的女性观念;第二章“才华绝世的陈端生”,以陈寅恪笺证下,陈端生的身世性格及出众才华为内容,论述陈寅恪对才华的由衷赞美及对自由思想的尊崇;第三章“独立自由的柳如是”,以陈寅恪笺证下,柳如是的身世、才华、气节、人格为内容,论述陈寅恪对独立自由人格境界的推崇赞颂。

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为何死后才追谥皇后

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为何死后才追谥皇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为何死后才追谥皇后
导语:武惠妃究竟是何许人呢?唐玄宗为何独爱武惠妃?武惠妃为何死后才被追谥为皇后?唐玄宗为何宠爱武惠妃?陈寅恪先生“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论
武惠妃究竟是何许人呢?唐玄宗为何独爱武惠妃?武惠妃为何死后才被追谥为皇后?
唐玄宗为何宠爱武惠妃?
陈寅恪先生“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论应是我们理解玄宗与惠妃之恋的关键。

陈寅恪认为“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武惠妃与武则天一样,是这个集团中的关键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第三子,而李旦正是武则天之子,李隆基
7岁时因有“吾家朝堂,干汝何事”之豪语倍受武则天宠爱。

武惠妃母亲杨氏,父亲恒安王武攸止,是武则天远房侄儿。

武攸止早逝,武氏自小养在宫中。

李隆基于开元十二年(724)废正室王皇后,封武氏为惠妃。

虽只封为妃,但宫中对她的礼节却等同皇后。

其母杨氏被封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也分别被加官晋爵。

王皇后被废,可能是因为不能生育,她被贬为庶人后三个月即郁郁而终。

其实李隆基也并非像传说中那样对爱情忠贞如一。

据《旧唐书》载,在惠妃之前,他还迷恋过一位赵丽妃,赵氏“有容止,善歌舞”,“父兄皆美官”。

待李隆基迷上惠妃后,“丽妃恩亦弛”于开元十四年郁郁而终。

此前他还宠幸过皇甫德仪和刘才人。

李隆基为何迷恋武惠妃呢?主要还是因为她是武氏后人,是“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人,如果再加一点坊间或宫闱的解释,那是因为她与武则天一样也有媚术。

为何死后才被追谥为皇后?
生活常识分享。

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晕求界>(^月删)蕙摹118囊,2006.3ACADEMICSINCHINANo+3May.2006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o蒋爱花(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早前就看过黄永年先生的许多论文,都以敢于同陈寅恪的观点商榷着名.当我看到前不久出版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2004年7 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现在黄先生把他的论文铺成为系统专着,又是如何抛弃了陈寅恪半个世纪以前创造的那个理论架构的呢?抛弃了陈寅恪,作者又是如何以一个完整自洽的逻辑框架来统领数百年纷繁芜杂的中国政治,而不仅是表面现象的罗列?如何在传统史料的分析中洞见合理合情的宏观关照,而不是一盘散沙?《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关陇集团始末,府兵的兴衰,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高宗和武后,李武政权,玄宗朝的中枢政局,马嵬驿之变和《长恨歌》,范阳节度与奚契丹,安史之乱,肃代两朝的中枢政局,两税法的实施,泾师之变,所谓永贞革新,从立储谈宪宗之死.可是依据笔者对文章的仔细通读,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无非将目光聚焦于:1,隋及唐初是否贯彻了"关中本位政策",是否仍然存在左右政局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2,李武政权问题;3,玄宗政局问题;4,安史之乱及边疆问题;5,玄宗以后的政治(至宪宗朝)问题.作者认为进入晚唐以至地方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应该由宋史研究者来承担似乎更合适,因此只写到宪宗朝.内容涉及到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高欢自立到九世纪初的宪宗朝的政治历史,这就是作者取名"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缘由.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前三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关陇集团始末》,《府兵的兴衰》,都涉及到对于北朝政权的评价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所谓"关陇集团"问题.作者考证北齐政权的文明程度高于北周,目的还是要作者简介:蒋爱花.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11O一绕不过的陈寅恪说明北周政权及其继承者"文武合一"(作者论证府兵的性质"兵农合一"在隋代以前已经如此,目的亦在于此)其实是一个比较落后的集团,这里就暗含了对于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性质的回应.在黄先生看来,关陇集团的野蛮落后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北方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门阀,书中上溯到了东晋以来,尚未与汉族很好融合的后进的氐,羌,山胡,认为这才是关陇集团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陈寅恪先生认为"武则天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至渐毁府兵制度",黄先生则以事实考订出"关中本位政策"最迟到隋炀帝手里已不复存在,关陇集团已开始解体.同时他以文武是否合一来检验唐初关陇集团核心人物,选取了29人作为考核的样本并进行了一一分析,得出关陇集团在唐初消失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以此反驳了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武则天时期才开始破坏此政治集团的论点.对于唐代开国时期的玄武门之变经历武则天到李隆基登基的宫廷政治斗争,是该书第四到第六章讨论的内容.唐代草创之初,军事战争和武力争夺似乎是国家建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领导人之间尔虞我诈起先是让步于国家领导权的争夺的,而后来的政权之争,其成败往往以北门禁军之向背为判定.第四章的《玄武门之变揭秘》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解释:玄武门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此门如何险要,而在于守卫宫廷之禁军屯营就在此门外边.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其人其事,是一个萦绕着光环和重重迷雾的谜,而郭沫若先生的解释也一直笼罩着我们的教科书,如何更令人信服地解释武则天(按照黄先生的说法,应为武昭仪)作为女政治家的基本品质,却是武则天研究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武则天的研究中,对作为其丈夫的高宗总是那么欠缺,而黄永年却没有"重武轻高",而是将高宗和武后作为第五章的标题,同时又把李武政权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从高宗到玄宗之间的"过渡"政治.武则天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否杀人过多,关于玩男宠及她在文化上的贡献等众人皆知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比如,就武则天知人善任的问题,黄先生解释说,武则天所用的是类似于特务的酷吏,实在是祸国殃民的坏蛋,大臣如姚崇,宋璨等也只是受他识拔而非培养,唯有武家子弟被重用,由此观之,所谓的"知人善任"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不免有些强词夺理之嫌.类似之处,不一一例举.陈寅恪曾经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主张当时存在"一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这是陈寅恪解放后公开发表的少数重要文章之一.黄先生的第六章以《李武政权》为题,肯定了陈寅恪的李武政权的说法,但是不同意"韦杨"(中宗韦后家族与玄宗杨贵妃家族)也构成了一个政治集团,也不同意用婚姻来说明这个集团的特征.陈寅恪说"开元时如姚崇,宋璩,张说,张九龄等先后任将相,此诸人皆为武璺所拔用,故亦皆是武氏之党."黄永年则指出这些贤明的宰相,其实与武氏集团的代表人物如武承一】】1学术界2006.3?学术批评嗣,武三思,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有矛盾,未必属于同一个集团.凭心而论,黄先生的看法是更合理一些的.但是,这并不需要很复杂很艰深的论证.陈寅恪第一个提出"李武集团"的概念却是要很高的概括和洞察能力的,为了提出一个完整的条理化的理论联系,未免有牵强或过当之处.后来的研究如稍加修正即可归于合理,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首先提出理论预设者的开创之功.该书第七章《玄宗朝的中枢政局》及第十一章《肃代两朝中枢政局》,虽然在章节安排上没有连在一起,但在论述内容上前后连贯.指出玄宗采取了对皇子和后妃摄政的防微杜渐,不管是宦官控制禁军,还是与外朝宰相的权力之争,两者都没有形成内朝和外朝的局面,只是开元后期,玄宗渐老而李林甫才有机会集相权于一身.肃宗以皇太子身份在灵武即位之前,并未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因而给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的争夺以可乘之机,直到代宗剪除宦官,大权完归皇帝,中枢政局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第十四和十五章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永贞革新和宪穆更替之际的朝廷政治斗争.在《所谓"永贞革新"》中,作者不同意把顺宗朝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措施称为"革新",并从"永贞革新"一词系错误命名以及是否士族庶族之争,是否反藩镇反宦官等来说明了王叔文集团的本来面目,作者认为王叔文集团的结集和成败,只是唐代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内部争竞的体现,这些集团都得找一个皇帝或皇子为其核心,而参加的成员多数是皇帝或皇子的旧人,是以人事关系结集而并非以什么士族,庶族来区分,而在政策上各个集团并没有太大区别.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卷中以及《顺宗实录与玄怪录》的文章中曾经揭示宪宗系宫廷政变所杀,而政变的主角就是穆宗.黄永年《从立储谈宪宗之死》则基本是沿着陈寅恪的思路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宪宗在立储问题上, 曾经倾向于澧王,还得到了宦官吐突承璀的支持.但是,郭妃(郭子仪后人)势力大,终于使其所出太子穆宗通过政变登基.只是在理解《辛公平上仙》(此材料亦为陈寅恪揭出)究竟是暗射顺宗被杀(黄先生看法),还是宪宗被杀(陈寅恪先生看法)上有分歧.按照黄永年先生在自序中的说明,他发现了唐代政治史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中央权力之争,因此,整部着作的结构是从"玄武门之变"人手,指出这只是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之争而侥幸取胜,并否定了陈寅恪先生所谓宫廷政变成败在于控制玄武门.继而探讨武墅及韦后擅权,以及其后肃,代两朝之纷争,下及顺宗朝王叔文集团之活动,宪宗之不获令终,均是中央权利争夺的种种表现,而宰相,宦官权力之盈缩复掺杂其问.再一个线索则是如何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节度使由之设置,安史之乱以来更形成中央与地方藩镇之争.第九章对安史之乱前北方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第十章《安史之乱》则探讨了安禄山的实力,前期战局的剖析以及中央采取的战略战术(借用回纥兵,平定河北和重建藩镇).第十三章《泾师之变》则对783年拥立朱溉为帝的兵变事件作了讨论,诸如德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平定叛乱,朔方军为什么不被信任,神策军一]】2绕不过的陈寅恪又是如何由来以及用于征伐中的表现如何,神策军的统帅李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对此在该书都可以找到解释.这些就是作者所说的唐代政治史的第二条线索.其实,黄永年所说的两条线索,都是陈寅恪所揭示过的.试看《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篇的标题: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这里的上中篇,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问题,下篇就是专门谈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其实,陈寅恪的论述尽管有破绽,欠周密,然而,黄先生的所谓两大线索都出自于陈,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知道,陈寅恪对于中古史的研究,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围绕着陈提出的假说和结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学界积累了许多作品,中外学者对其"关陇"理论有不同程度的赞扬,批评,亦有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黄永年先生的这部政治史应该说是最系统的一次了.作者以努力还原唐代政治斗争的真相为目标,确是也构成了黄着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尽管《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补正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纠正了初创时的过度条理化,规律化的论述,但是它也毕竟只是在陈的理论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补正,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在"关陇集团"论之延长线上的耕耘罢了.不管是关陇集团的讨论,还是赞同"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我们看到该书的概念,理论乃至范式都没有超出陈寅恪先生的首创,似乎是在"打补丁"或者"雕之琢之",使之像一件原本美丽的瓷器更加光滑,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黄永年先生的整个理论大厦其实就是建立在他所批评的对象的基础上的,用本文前面的提出的问题来说,黄先生仍然是在运用陈寅恪自洽的逻辑框架来统领唐代纷繁芜杂的政治史,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陈寅恪就没有黄永年."我彼时研究唐代文史是受了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的启发"一黄永年在自序中坦诚地说.看来我们对黄着的这种感觉似乎也并不是错觉!其实,包括黄先生在内,我们都绕不过陈寅恪!不管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他![责任编辑:流爽]。

陈寅恪的历史人物对策

陈寅恪的历史人物对策

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将历史人物放在大的思想背景之中加以分析和评价的。

(孙昌武《读陈寅恪<论韩愈>》,《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5期)徐国利、朱春龙认为,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陈寅恪在对历史人物研究时充分体现了他以“通识’’求得社会历史的“真了解"的研究方法。

(徐国利、朱春龙《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齐鲁学刊》2012年第l期)3、推度假设法朱慈恩认为,陈寅恪对魏晋滨海地区的天师道信仰的考证,说明其在研究问题时是进行了细致周详的探讨后才采取积极的阙疑。

通过对刘武周等臣事突厥的旁证来推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体现了陈寅恪通过同类事例的“类比"来推度的研究方法;运用“常理”推度出王肃北奔是孝文帝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对唐代李怀光之叛的论述,则是运用合理的想象。

(《论陈寅恪史学考证中的“推度之法"》,《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卞孝萱指出,陈寅恪撰文除正面论证外常用设问方法,其运用多种方法使钱柳复明真相大白于世。

(卞孝萱《从<柳如是别传>看陈寅恪的学术个性》,《文教资料》1994年第5期)4、其他方法(1)比较法彭华通过对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的进一步疏证,对陈氏比较史学的研究理路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检讨,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彭华《<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2)以小见大陈其泰将陈寅恪的治史方法概括为:以小见大,兼擅严密考证与义理阐释。

以小见大,从别人不注意处发现历史的“关节”点,通过联系分析,揭示出有关历史演变的重大问题。

如对李唐姓氏的改易过程的考释。

(陈其泰《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2年第6期)唐振常认为陈寅恪对韩愈引新禅入儒的深入剖析和解读都体现了其由小见大的治史方法。

(唐振常《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史林》2000年第1期)(三)陈寅恪历史人物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局限性第一章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及类型文化不分阶级,但是崔浩的政治理想以分明族姓、建立高门博学的贵族体制为第一义,不免与有势力而无学术文化的鲜卑部酋发生冲突,而崔氏亦因胡汉民族内部的矛盾而致死。

李世民韦贵妃怎么死的?李世民韦贵妃简介

李世民韦贵妃怎么死的?李世民韦贵妃简介

李世民韦贵妃怎么死的?李世民韦贵妃简介显赫家世韦珪出身的京兆韦氏,隋唐之际著名士族家族之一,亦是陈寅恪先生所云之“李武韦杨”联姻政治集团的四姓之一。

然而,韦珪个人的童年又是不圆满的。

尚在襁褓之中,韦珪的父亲韦圆成就去世了;而且可能因为韦圆成无子,由其弟韦匡伯承袭了爵位。

因此,韦珪很可能是韦圆成唯一的孩子。

孩提时,韦珪便因为父亲亡故,而伤心哭泣。

初婚获罪然后,在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之前,韦珪其实还有一段婚姻。

她第一个丈夫是出身渤海李氏、隋朝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

613年(隋大业九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父子均被杀;韦珪作为罪官家属,其实并不能在史料中明确找到她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轨迹。

617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即位,宣布大赦天下。

出身京兆韦氏长房的韦珪,或许在此时甚至更早摆脱了第一段婚姻的阴影,而回归名声赫赫的娘家。

若非其女婿阿史那忠的墓志出土,在史书、甚至韦珪本人的墓志上,都不曾对她这一段过往有过一丝着墨。

再嫁明君621年(武德四年),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派李世民带兵攻打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则带十五万大军杀奔虎牢关而来救援。

李世民命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五百人马,在虎牢关生擒窦建德,继而劝降王世充。

洛阳城破后,李世民在城中广结名门望族,安插自己亲信,经营洛阳。

大约在这一时期,他迎娶韦氏姐妹,韦珪和堂妹韦尼子;日后,堂姐为贵妃,堂妹为昭容。

根据墓志记载,韦贵妃姿容端丽,仪态万方,进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写的一手好文章,在当时小有名气。

正因为如此,秦王闻其盛名而纳入府中。

墓志对韦贵妃再嫁的界定,是为“良家”。

但真实的初衷,不可忽视李世民欲多方拉拢名门望族的考量。

三年后,624年(武德七年),韦珪生下她与李世民唯一的女儿“临川公主”。

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册立韦珪为贵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人生际遇,天壤之别。

时年,韦珪30岁。

同年,因为母亲去世,韦珪十分哀伤,唐太宗因此追赠她已去世三十多年的父亲为徐州都督,可见李世民对其感情深厚。

【历史典故】解析:中国古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王朝的世婚制度

【历史典故】解析:中国古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王朝的世婚制度

【历史典故】解析:中国古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王朝的世婚制度导读: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指出,李唐皇室以关陇集团起家,在婚姻上的择偶对象,最初自然多眷顾关陇集团;武则天入宫为一大转折点,标志着山东集团成为李唐皇室的联姻对象,从而构成了所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适应了大唐帝国的统治情势。

这一婚姻集团居于最高统治核心层的百余年间,也正是唐代文治武功的极盛期。

安史之乱后,这一集团势力衰竭,随之而来的,则是李唐中央政权丧失了统治全国的实际能力。

这个著名的史学案例,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唐代政治史研究的视阈,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类似李武韦杨那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式的婚姻集团,几乎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具体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在君主制下,任何皇室集团都试图通过婚姻的纽带笼络或倚重一个或几个可靠有力的势力集团,使一姓的家国有一个更广泛坚实的政治联盟基础。

如果说,历史上中原王朝往往以陈寅恪揭示的李武韦杨式婚姻集团缔结政治联盟,那么,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其皇室往往通过世婚制的形式,构成一个持续稳定的婚姻集团。

他们立后册妃不必外求,只在后族中遴选。

这种世婚形式的后妃制度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人类婚姻形态进化角度而言,世婚制显然有着族外婚制的遗蜕,即这一族的男子的配偶必从对方一族的女子中产生。

显而易见,这种世婚制与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是不久前才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门槛是密切相关的。

从政治统治角度来看,进入中原的少数族皇室,一方面迫切需要加强与自己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部族的政治联盟,来扩大并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则为了维护皇室血缘上的纯洁性,不让王朝继承者在血统上介入被统治民族的成分。

世婚制属于交换婚方式,西周时期的姬、姜两姓就世为婚姻,周天子的妃子必定是齐国的女儿,已然定下了这种婚制。

但秦汉以后的汉族王朝,乃至十六国、北朝诸少数族王朝,实行严格世婚制的却并不多见。

唯辽、金、元、清四代保存下来帝王后妃世婚制的记载较为丰富。

三国世家名人

三国世家名人
巅峰:袁绍割据青幽并冀四州,袁术割据扬州并称帝寿春(袁绍和袁术是异母兄弟,袁术是嫡子,袁绍是庶子)。
衰亡:袁术称帝被群起而攻之,袁绍官渡之战战败后被曹操各个击破袁尚袁熙,袁氏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河内司马氏
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
河内郡,今河南焦作市。发展:河内司马氏在东汉时期就是世家大族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洛阳的京兆尹,也是曹操的举主。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后把持曹魏的朝政,马昭之子司马炎使曹奂禅让于己,改国号为晋,后灭东吴统一中国。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
琅琊诸葛氏
诸葛亮、诸葛诞、诸葛瑾
琅琊郡,今山东临沂。发展: 诸葛家族长久居住于琅琊,他们的先祖是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在他去世之后,诸葛家的子孙后代便一直隐居在琅琊,并没有再踏足官场。直到200多年后,大汉王朝行至末路,诸葛家族的子孙便纷纷涉入当时的政局,其子孙分别在魏蜀吴三国效力,是三国时期主要的势力家族之一。
颜斐
泰山羊氏
羊祜
平原华氏
华歆、华表
范阳卢氏
卢植、卢毓、卢钦、卢志
清河崔氏
崔琰,崔林
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博陵崔氏也是从清河崔氏中分支而出。
吴郡陆氏
陆康、陆绩、陆逊、陆抗、陆凯、陆瑁
庐江周氏
周忠、周瑜
吴郡顾氏
顾雍、顾谭
三国世家名人
世家名称
著名人物
势力范围
弘农杨氏
杨修、杨俊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二期,而以玄宗时安史之乱为其分界线。

(详见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

)前期之最高统治集团表面上虽为李氏或武氏,然自高宗之初年至玄宗之末世历百年有余,实际上之最高统治者递嬗轮转,分歧混合,固有先后成败之不同,若一时详察其内容,则要可视为一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几占唐史前期最大半时间,其政治社会变迁得失莫不与此集团有重要关系,故本文略取有关史料,稍加探讨,或者于吾国中古史之研究亦有所助欤?此李武韦杨四大家族最高统治集团之组成实由于婚姻之关系,故不可不先略述南北朝隋及唐初社会对于婚姻门族之观念。

新唐书壹玖玖儒学中柳冲传附柳芳论氏族云:“(晋)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柳、薛、杨、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

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

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

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

及其弊,则尚婚娅者,先外族,后本宗。

尚人物者,进庶孽,退嫡长。

尚冠冕者,略伉俪,慕荣华。

尚贵戚者,狥势力,亡礼数。

”据此,当时社会婚姻观念之不同盖由地域区分及门族渊源之互异所致。

李唐皇室本出于宇文泰之胡汉六镇关陇集团(详见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实具关中代北两系统之性质。

观唐太宗制定贞观氏族志之意旨及唐初皇室婚姻缔构之实况即可证知。

兹引史料,略加解释于下:唐会要叁陆氏族门显庆四年九月五日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条略云:“初,贞观氏族志称为详练,至是,许敬宗以其书不叙明皇后武氏本望,李义府又耻其家无名,乃奏改之。

”新唐书玖伍高俭传略云:“(太宗)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今本唐会要捌叁嫁娶门作卢子选,据魏书肆叁北史叁拾卢玄传,玄子度世字子迁,然则今本会要选字误也。

通鉴贰佰唐高宗显庆四年十月条亦作卢子迁)、卢泽(唐会要捌叁嫁娶门显庆四年十月条均作卢浑。

)、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纳币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

先是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宝等为冠,其后矜尚门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

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后房玄龄、魏征、李绩复与昏,故望不减。

然每姓第其房望,虽一姓中高下悬隔。

李义府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昏家,益自贵,凡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为敝云。

”旧唐书柒捌张行成传云:“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

行成正侍宴,跪而奏曰: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若如是,则示人以隘陋。

太宗善其言。

”新唐书捌拾太宗诸子传略云:“曹王明母本巢王(即元吉)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征谏曰:陛下不可以臣嬴自累,乃止。

”同书同卷郁林王恪传云:“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太宗)初以晋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无忌曰:晋王仁厚,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

”寅恪案,太宗深恶山东士族,故施行压抑七姓十家之政策,张行成传所谓“山东人”乃指山东之士族阶级,非其他不属于高等门族之文人及一般庶民,至若山东武人,如隋末唐初间所谓“山东豪杰”者,则犹为太宗所特别笼络之集团,固不当于宴集朝臣时公然有所轩轾也。

元吉之妃杨氏其家世未详,尚须续考,若以唐皇室初期婚姻之观念揆之,则似是杨隋宗室之女。

郁林王恪以母为隋炀帝女之故,太宗竟欲使其承继皇位,则重视杨氏可知,盖太宗之婚姻观念不仅同于关中人之尚冠冕,兼具代北人之尚贵戚矣。

若更由此推论,曹王明之母必不止以色见宠,当与郁林王恪母同出一源,否则无作皇后之资格。

世之读史者颇怪陈隋覆灭以后,其子孙犹能贵显于新朝,不以亡国之余而见废弃者,则未解隋唐皇室同为关陇胡汉之集团,其婚姻观念自应同具代北之特性也。

房玄龄、魏征、徐世绩三人其社会阶级虽不相同,然皆是山东人,故违反太宗之政策,而与山东士族为婚,此则地域分别与婚姻观念其关系密切如此,可以推见,而李唐皇室初期婚姻之观念及其婚姻缔构之实况必带有深重之地域色彩,即关中地方性,又可证明矣。

高俭传言“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今王妃氏族不易详考,但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诸女之夫婿姓名观之,可以知唐皇室之婚姻观念实自武瞾后而一变也。

所谓变者,即自武后以山东寒族加入李唐皇室系统后,李唐皇室之婚姻关系经武氏之牵混组织,遂成为一牢固集团,宰制世局,达百余年之久。

兹为简便计,仅择录高宗及中宗诸女夫婿姓名之有关者于后,亦可窥见其变迁之一斑也。

唐会要陆公主门略云:“高宗女镇国太平降薛绍,后降武攸暨。

中宗女新都降武延晖。

安定降王同皎,后降韦濯,三降崔铣。

长宁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

永寿降韦镇。

永泰降武延基。

安乐降武崇训,后降武延秀。

成安降韦捷。

”武瞾之家族其渊源不易考知,但就新唐书柒肆上宰相世系表武氏条所载,其族人数不多,可推知其非山东之大族。

又据伪托柳宗元著龙城录所记武后先世武居常事(武居常有身后名条),复可推知其非山东之高门,盖龙城录虽非子厚之作,其所记武氏事当亦源出唐代民间旧传也。

至武瞾父士彟之事迹实亦难考,诚如旧唐书伍捌武士彟传论所云:“武士彟首参起义,例封功臣,无戡难之劳,有因人之迹,载窥他传,过为褒词,虑当武后之朝,佞出敬宗之笔,凡涉虚美,削而不书。

”者也。

据太平广记壹叁柒征应类武士彟条所云:“唐武士彟太原文水县人。

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

士彟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文宝自称枯木,私言必当大贵。

及高祖起义兵,以铠甲从入关,故乡人云,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

及士彟贵达,文宝依之,位终刺史。

(出太原事迹)”则知士彟本一商贩寒人,以投机致富,其非高门,尤为明证。

广记此条源出武氏乡里所传,其中神话部分固不可信,但士彟本来面目实是如此,要自不诬也。

更就史传考之,益知武氏非山东士族。

据新唐书贰零陆外戚传武士彟传(参旧唐书伍捌武士彟传及同书壹捌叁外戚传武承嗣传)略云:“武士彟字信世,殖赀,喜交结,高祖尝领屯汾晋,休其家,因被顾接,后留守太原,引为行军司铠参军。

兵起,士彟不与谋也。

以大将军府铠曹参军从平京师。

自言尝梦帝骑而上,帝笑曰:尔故王威党也,以能罢击刘弘基等,其意可录,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今胡迂妄媚我邪?始士彟娶相里氏,生子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元女妻贺兰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显。

士彟卒后,诸子事杨不尽礼,衔之,(武)后立,封杨代国夫人,进为荣国,后姊韩国夫人。

韩国有女在宫中,帝(高宗)尤爱幸,后欲并杀之,即导帝幸其母所,(后兄子)惟良等上食,后置堇焉,贺兰食之,暴死,后归罪惟良等,诛之,讽有司改姓蝮氏,绝属籍,元爽缘坐死,家属投领外。

后取贺兰敏之为士彟后,赐氏武,袭封。

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挟所爱,佻横多过失。

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卢徼福,敏之干匿自用。

司卫少卿杨思俭女选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闻其美,强私焉。

杨丧未毕,褫衰麤,奏音乐。

太平公主往来外家,宫人从者悉逼乱之,后叠数怒,至此暴其恶,流雷州,表复故姓,道中自经死,乃选元爽之子承嗣,奉士彟后,宗属悉原。

”寅恪案,武氏一家所为如此,其非夙重闺门礼法之山东士族,不待详论。

颇可笑者,武后以贺兰敏之为士彟后,与晋贾充之以外孙韩谧为后者(见晋书肆拾贾充传)事极相类。

贾氏之先尝为市魁(见晋书伍拾庾纯传),而武士彟亦是投机之木材商,岂所谓渊源气类相似,其家庭所为复更相同耶?士彟一生事迹至不足道,唯有一点殊可注意,即娶杨氏女为继妻一事。

据新唐书壹佰杨执柔传略云:“武后母即恭仁叔父达之女,及临朝,武承嗣攸宁相继用事。

后曰:要欲我家及外氏常一人为宰相。

乃以执柔同中书门下三品。

又以武后外家尊宠,凡尚主者三人,女为王妃五人。

”册府元龟捌伍叁总录部姻好门云:“武士彟武德中简较右厢宿卫,既丧妻,高祖谓士彟曰:朕自为卿更择佳偶,随曰:有纳言杨达英才冠绝,奕叶亲贤,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遂令桂阳公主与杨家作婚,主降敕结亲,庶事官给。

”然则武瞾母乃隋观王雄之侄女(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观王房条),杨雄虽非隋皇室直系,但位望甚重,武士彟在隋世乃一富商,必无与观王雄家联姻之资格,故其娶杨氏当在隋亡以后,盖士彟以新朝贵显娶旧日宗室,藉之增高其社会地位,此当时风俗所释然,无足怪也。

史言太宗闻武瞾之美乃召入宫(见新唐书肆则天顺圣武皇后纪及通鉴壹玖伍贞观十一年武士彟女年十四入宫条),鄙意则天之美固不待论,然以太宗重视杨氏之心理推之,恐不得不与荣国夫人为杨雄侄女有关也。

武瞾既非出自山东士族,其家又不属关陇集团,但以母为隋杨宗室之故,遂亦可备宫闱下陈之选,至若径立为皇后,则尚无此资格。

当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之时,朝臣赞否不一,然详察两派之主张,则知此事非仅宫闱后妃之争,实为政治上社会上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决胜负之一大关键,今取有关史料,略加诠释,亦足证明鄙说也。

旧唐书伍壹后妃上高宗废皇后王氏传略云:“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

父仁佑,贞观中罗山令。

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

永徽初立为皇后。

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

武后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数日而卒。

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

”新唐书捌壹燕王忠传略云:“帝(高宗)始为太子而忠生。

永徽初拜雍州牧。

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后宫刘氏)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

后废,武后子弘甫三岁,许敬宗希后旨,建言国有正嫡,太子宜同汉刘疆故事,帝召敬宗曰:立嫡若何?对曰:东宫所出微,今知有正嫡,不自安,窃位而不自安,非社稷计。

于是降封梁王,(后)废为庶人,囚乾州承乾故宅。

麟德初宦者王伏胜得罪于武后,敬宗乃诬忠及上官仪与伏胜谋反,赐死。

”寅恪案,王皇后本唐皇室旧姻,且其外家柳氏亦是关中郡姓,故为关陇集团所支持,欲藉以更巩固其政治之势力也。

燕王忠之为太子亦为关陇集团政治上之策略,高宗废黜王皇后并燕王忠之储位,而改立山东寒族之武氏及其子为太子,此为关陇集团所万不能容忍者,长孙无忌等之力争实以关系重大之故,非止皇室之家事已也。

至褚遂良、许敬宗等忠奸不同,然俱属来自南朝之系统。

此系统之人物不论其先世在晋过江前或后为何地域之人,但北朝平灭南朝以后,此等人乃属俘虏家臣性质,绝无独立资格,非若山东士族北齐亡后仍保有地方势力者可比,是以遂良可视为关陇集团之附属品,而敬宗则又以奸谄之故,倾向于出身山东地域之武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