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浦东高三高考语文一模作文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上海浦东区·一模)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
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拒绝我是谁(66分)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要重要,而私以为,拒绝我是谁才是寻找自我成为自我的根本。
诚然,在年轻时期确认自己是谁可以让自己在往后的时间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迷茫。
然而,过早确认自己是谁,却可能造成对自己认知不完全而导致误判,而使这种“确认”变成一种限制,扼杀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比起确认自我是谁,我认为年轻人更要重视拒绝我是谁。
拒绝我是谁可以使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避免随波逐流。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扑为重要。
叔木华说:"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反观历史,社会的重大转折都是由于有人拒绝成为社会上的大多数而发生。
只有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明折是非的能力,拒绝在随波逐流中成为社会上的乌合之众,才能达成真正的“自我”。
况且,“年轻”意味着拥有探索世界和自己的资本,因此拒绝我是谁既是在缩小前进范围,也是在寻找目标。
洛克的“白板理论”提出,人心就像一块白板,所有的理智和知识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这样看来,在年轻时期给“我是谁”下结论是不切实际的,拥有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自我逐渐清晰。
而拒绝我是谁则是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三观的过程,同时也保持了继续寻找自我的无限可能。
再进一步讲,拒绝我是谁是确认我是谁的根本和基础,在拒绝我是谁的过程中,年轻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三观和清晰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喧闹中体会到“自我”,是在为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打下基础。
而只有成为心智完全的人才能进一步确认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和责任。
若不能拒绝自己是谁,则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即使“确认’了自我是谁,也很容易动摇。
当然,拒绝我是谁,并不是对于所接触到事物的全盘否定。
如果一味拒绝自己是谁便也会导致固步自封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年轻人拥有寻找自我的意识是成长的第一步,而拥抱“年轻”带来的无限可能,拒绝我是谁则应当成为认识自我,寻找自我,成为自我的根本方式。
拒绝!不妥协!(65分)
我是谁,作为哲学终极三问之一,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重要议题。
这一问题的解答立起了人类思考的终极标杆,但假若年轻人仅着眼于“我是谁”,而不致力于“拒绝我是谁”,便略显狭隘了。
诚然,确认我是谁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确认其身份、观念,树立自我价值观,帮助个体不在纷乱的社会潮流中迷失方向,保有自我的一方净土。
不过,对于年轻人而言,相较现实主义的身份确认,
炽热而有生命力的拒绝性认知,孕含理想色彩的向上的力量,更具价值。
“拒绝我是谁”,微观上而言反映了青年个体在与不良因素斗争过程中的不妥协气节。
助其成就更优秀的自我。
面对与生俱来或是后天形成的问题时,个体的韧劲促年轻人不断打磨自我,不轻易言弃。
正如木桶原理所言,个体的高度往往取决于最低的一块木板的高度。
通过勇敢的自我改善,缺陷被弥补,其对个体的价值远超保守的确认性自我认知
从宏观上来看拒绝“我是谁”彰显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一种超越年龄的反思。
拒绝我是谁的前提在于对社会、历史百态细致的观察,这种充满洞察力与建设力的拒绝性思考不仅是个体作为社会元素的进步,若能聚沙成塔,在广大年轻群体形成新风尚,将昭示着全社会向看积极美好所前进的一小步。
由此可见,拒绝我是谁的社会公共效益也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愈发需要能做到拒绝我是谁的年轻人。
随着互联网的盛行,德律令正被迫切需求。
然而,由于公共规范,法令的触手所能触及到的范围终究是有限的。
个体的良知,即我所拒绝自己做什么也更成为了年轻一代需要承担起责任。
只有真正做到了从心而不逾矩自觉约束规范个人行为,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才能不被邪恶充斥,才能传播向阳的正能量。
由此观之,虽然确认我是谁,某些方面有良好的效益,其价值,受限于令人妄自菲薄、甘于庸俗的现实性思维,
远不如拒绝我是谁"来得高。
永不妥协,不自甘堕落是青年的朝气与热血,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65分)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难更重要。
也有人不以为然。
确认我是谁是为自找奠定了前进的方向,拒绝我是谁是为自我明确前行之途中行事不可为,何人不可学,以我鄙见,我们应以“确认我是谁”为矛“拒绝我是谁”为盾。
在追寻自找的道路上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确认我是谁”如古文中所言“自明”。
是在把握时代潮涌的风向之后,明晰自我立身扎巡根之壤,而不泯于混沌众生之中。
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思想理性脱胎于自我的理性,在与外界的联动中辉煌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美国天才医师卡尼拉提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多写下:“一切虚妄过眼。
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他会昼夜不舍劳作,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正有此顿悟,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为他短暂的一生,为整个美国医学界留下一笔绝唱;李白因谢眺“澄江净如练”清新脱俗所感,于是以时间为梁,空间为栋,才情为绣闼雕甍,谪仙在诗坛筑起一幢浪漫主义的高楼,他在诗歌的自我淬炼之中踵事增华,高悬在历史与现今的星空居诸不息。
若“确认我是谁”是对觅寻自我的张本,那“拒绝我是谁”则是我们对自身的警醒,是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
它庇护我免于头顶时刻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被钉在职辱柱上。
鲁迅先生所言:“我只愿中国的青年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周遭有大多的冷气,娱乐圈的濯淖污泥,日常新闻的可怜与可悲,都为我们标榜了“拒绝我是谁”。
在朝圣路上的我不仅要有前方,还要环顾周遭是否僭越了他人的道路。
而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在“确认我是谁”的自明中溺毙于他人的地狱,禁锢于自我主义的掣肘之中,而在拒绝我是谁的自省中则迷失于的“何为拒绝谁”的暮霭之中。
诚然现实美杂交接,但我们仍要以深思的智慧来评定,对于他人之言、对于外界,勿弃之敝履,勿奉若圭臬。
这往往需要极为精稳的定力与魄力,是定乎内外之分,舒乎荣辱之境的大智慧生命状态。
我们必将启程。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在“自明”与“自省”的盔甲中,我们奔赴在自我探索,自我追寻,自我实现的光荣荆棘路上,头顶密涅瓦的猫头鹰再次在黄昏起飞。
再见,楚门的世界(63分)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门,一个普通人一生都活在一场真人秀中,他遇见的所有事物都是“表演”出来的。
最终他发现这个悲剧的事实,走上台阶,关上这个虚假世界的门,拒绝继续成为“楚门”。
至于他是否确认了真实的自我,观众不得而知。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
我认为“拒绝我是谁”,仅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而“确认”,以及更深一层的“认识”我是谁,才是自我意识的真正形成。
“拒绝我是谁”,就好似摘掉别人为自己贴上的标签,只是否定社会适用于众人的一种定义,而“自我”的核心尚待挖掘。
正如电影中的“楚门”,如梦初醒似地离开了社会给予的定义,可关上门后将何去何从?比迷茫的“楚门”更可悲的是,当下仍有许多人活在别人粘贴的标签里。
别人所定义的“我是谁”就如固定的模具,匡正他们的一言一行,从而使他们的自我意识一点点消逝。
而“确认我是谁”是于拒绝之上的递进式思考,更是一种生命本质上的挖掘。
确认需经历更长时间地沉淀,更多阅历的积累方能形成。
贾樟柯在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只是汾阳县城中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眼望着身边的朋友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他也“思考着去与留”。
正是凭借着对生活长期观察、思考培养起来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对故乡深情厚义,他才“确认”要以一名电影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熟悉的那个世界。
若说“拒绝”是人生路上的驿站,那么“确认”既是发掘自我的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使目标更加明确,使人生充满动力。
“确认我是谁”始终是一个人的旅程,故不能期盼在他人身上找到答案。
“拒绝”是被动的,而“确认”则是主动地追逐“风上闪烁的群星”。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节奏快得让许多年轻人迷失了方向,每天被塞得满满当当,不论是工作,还是忙碌后挤入熙熙攘攘的网络世界,何来空闲思考“我是谁”。
希望年轻的人们有时可以放下手机,闭上双眼,让浮躁的灵魂在本真的内心里安睡一会儿。
年轻孕育着无限可能,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难以想象一个不能“确认”自己是谁的人,到老年后会有多大的痛楚。
确认了“自我”,或许直到暮年回首时,才会更加感激曾经清醒的自己。
如果遇见了已“确认我是谁”的“楚门”,别忘了对他说:“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破立之间(61分)
有人认为,作为年轻人,确定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加重要。
诚然,在这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世界,太多的纠葛让我们深陷其中,迷失方向,以至于迷茫。
这就需要我们确认自我,立足自己的人格、思想、立场,在世俗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激流卷走。
由此看来,这似乎比拒绝我是谁更全面,更富有独立性。
实则不然。
拒绝我是谁,实则比确认我是谁更重要。
这是由于个人的盲目性与现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杨绛有言,“你所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确认我是谁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过程,我们很难全面理性的审视自我,因而往往在不经意间,或是(由于)个人偏见,或是集体性的乐观,将自我定义错误。
同时,时代的发展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确认我是谁往往是一种静止的定义,过度注重于此,便会如同套中人一般,个人发展将停滞不前。
同时,拒绝我是谁可以从一种更加全面的角度,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审视自我,突破个人局限。
也不断地拒绝那些被时代摒弃的腐朽的自我,达到个人的进步。
恰如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他一度确认了这一身份并安于此,却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中突破了自我局限,拒绝了贵族这一身份,并接受了思想启蒙这一使命。
这种拒绝是一种破而后立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托尔斯泰完成了自我升华,也将民主的光辉洒向世界。
拒绝我是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这是一种不逐世俗大流的表现。
与确认我是谁不同的是,确认自我中的“立”,立于世间,立于一切道德规范、主流价值观的准绳之上,而拒绝我是谁则突破了主流价值观的束缚,如同人群中的异类,但却拥有一片独属于自我的高地。
如同梭罗《瓦尔登湖》的木屋,不受世俗打扰,拒绝成为物欲横流人群中的一员,只是一人独守哲思之窗;又如同莫言《讲故事的人》中所言那个不哭的小男孩,不惧那个时代扭曲的道德准绳,敢于破除不合理的一切。
拒绝我是谁为“破”,确认我是谁为“立”,“破”是关键,但如何“立”方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方式所在。
尼采拒绝成为教权的附庸,高声呼喊“上帝已死”,他将自己视作太阳,特立独行,将自己的理念直接诉诸后世。
“我的时代还未到来”,自信的话语,彰显了其将自我“立”于后世的信念。
这固然令人赞许,但同时,我们或许可以效仿洞穴理论中的启蒙者。
那个拒绝过去黑暗无知的自我的人,他并没有放弃身处蒙昧时期的伙伴,冒着生命危险向众人传播理念,传播光明。
此时的他确立了一个传播希望的使徒形象。
作为年轻人,在破立之间。
愿我们破而后立,提升自我,将真理之光传播于世间,共同铸就世界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