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
(解题指导+专项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解题指导+选择专练
解题指导
观点论述题
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
2.解决方法思路:
步骤一看问题
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
(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
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
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
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史料与论点在逻辑上逻辑一致,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第三段:总结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要点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历史小论文
【题型分析】
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
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题型特点:
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
2.重大主题(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
3.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
【解题思路】
历史短文试题应注意:
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
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
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
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
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
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
3.思考如何写作。
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
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
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
(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
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
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
(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却不仅仅是扼腕叹息。
比如:它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 因此,我们评价一个王朝不能只看它所生存时间的长度,更应当看看它对后世有价值的深远影响。
即便是一个由于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也给后面的盛唐带来“积极正面的指引”。
——改编自《论述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1)材料中所说的“隋朝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是指什么?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
(2)观点: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论述:隋王朝的统治时间很短暂,但是它的统一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成为随后持续三百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开启了封建的盛世局面。
隋炀帝在位期间,组织民力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由此可见,隋朝虽然短暂却无比繁盛,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详解】(1)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
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
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
(2)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如根据材料“它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 ”可拟定论点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关于阐释可从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结合两则材料,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紧扣材料,选择角度,观点明确,论据有理,论证充分,字数110字左右。
材料一如下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古诗二首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答案】推荐观点:
①开凿大运河利大于弊
①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①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催化剂
【详解】观点1: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运输能力,使南北粮草的运输更加的方便,巩固了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得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加强了各个地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使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的通过和相处。
所以说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观点2: 开凿大运河利大于弊
论述:隋炀帝在位时期,征发民众,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
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隋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
导致的,同时,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隋朝对
全国的统治,大运河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开凿大运河利大于弊。
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征、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李世民虚怀纳谏,用人得法,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摘编自王松《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研究》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自拟且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150~200之间)
【答案】观点:重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前提。
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房玄龄、社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选拔人才,为政坛带来新气象,开创了“贞观之治”。
综上所述,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用好人才、重视人才。
【详解】根据材料“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及“李世民虚怀纳谏,用人得法,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等可得出观点:重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前提。
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房玄龄、社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选拔人才,为政坛带来新气象,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使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用好人才、重视人才。
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积极创立和完善了各项政治制度和法规。
他进行了分权制度的
初步尝试,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发展到贞观王朝时三省职权划分明确,相互牵制,李世民的政令也要由门下省“副署”生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效率,成为“贞观之治”出现的一大制度保障。
他还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他在位20多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治世局面。
——摘编自高峰《唐太家的治世之道》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确立的朝代。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答案】(1)朝代:隋朝
(2)示例一:观点:制度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
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促进封建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隋朝首创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秦朝首创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制度的不断完善保证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任答两点)
示例二: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唐太宗与唐玄宗任用贤人,鼓励发展生产,注意整顿吏治,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化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其他观点及论述,符合题意言之有理)
【解析】(1)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
(2)
根据“ 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积极创立和完善了各项政治制度和法规”“成为‘贞观之治’出现的一大制度保障”等信息,可提炼出观点:制度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
论述:根据“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发展到贞观王朝时三省职权划分明确,相互牵制”,结合所学,可从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说明为“贞观之治”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科举考试制度”,说明隋朝首创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
可从秦朝首创的郡县制,说明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最后总结说明,制度的不断完善保证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他观点及论述,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
5.根据图片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归纳出论点是盛世唐朝。
阐释围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繁荣景象进行分析即可。
如“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在位时期,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在这一“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的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贞观治世社会的出现。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归纳出论点
是盛世唐朝。
阐释围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繁荣景象进行分析即可。
如“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在位时期,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在这一“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的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贞观治世社会的出现。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史实)
629年-646年玄奘西行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
唐太宗统治时期
昌盛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742年-753年鉴真东渡
821年-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的两个治世局面。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答案】(1)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角度一】
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唐朝中外友好交往,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
论述: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友好交往,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角度二】
观点:唐朝汉藏友好交往(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论述: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丝绸以及佛经、医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唐蕃的文化交流。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人民情深谊厚、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
总之,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会盟等方式,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
【角度三】
观点:唐朝走向盛世。
论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虚心纳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开创“贞观之治”,打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唐玄宗在位前期,进一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总之,从太宗贞观年间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
【角度一】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可归纳出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唐朝中外友好交往,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
论述:学生围绕观点,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相关史实已经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友好交往,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学生根据材料也可从其它角度提取观点,进行相关的论述即可,如:【角度二】观点:唐朝汉藏友好交往(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唐朝民族关系和睦)论述: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丝绸以及佛经、医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唐蕃的文化交流。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人民情深谊厚、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
总之,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会盟等方式,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
【角度三】
观点:唐朝走向盛世。
论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虚心纳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开创“贞观之治”,打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唐玄宗在位前期,进一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总之,从太宗贞观年间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地。
(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天竺。
(2)观点: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
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2)根据“文成公主入藏”“鉴真”“玄奘西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所以可提炼出观点为: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生围绕观点,可从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