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份月考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
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
生儒家哲学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
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
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
思想和英雄意识。
“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
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
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
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
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
(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
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
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
“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
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
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
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
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
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
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
B.诗歌和政治的本质决定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学体裁。
C.建安诗歌的繁荣跟曹操政治集团将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有很大关系。
D.盛世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士人很少干政,诗歌创作缺乏创新,无法形成高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因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
B.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们的政治经历不无关系。
C.李白和杜甫进入宫廷都是先得到激励,后受到打压,其政治遭遇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仅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发展也是灾难。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B.唐代政治开明,吸纳了不少异族文化,实现了五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大整合,实现了南北文化统一,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4分)
5.汉武帝时期,汉廷成立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采制诗歌的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作的诗歌,并将其谱曲,在朝廷的重大活动或重要场合上演出,体现了大汉朝威武雄壮的气质和浓浓的文艺范。
这也使得“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夜枪声
夏艳平
夜,越来越黑。
雨,越下越大。
远处的枪炮声,渐渐平息,最后,能听到的,只有风声和雨声了。
风声和雨声搅在一起,时而咆哮,时而哀鸣。
这风雨声在林儒聪听来,比轰隆隆的枪炮声还叫人心惊。
林儒聪陡地站起身来,一把拖开座椅,急急地走到诊室门口,用力抽开了那道结实的门闩。
“哐!”门闩刚抽开,两扇木门就醉汉般向两边墙上撞去。
紧接着,一阵狂风裹着雨雾,将想要出门的林儒聪顶了回来。
泄向门外的灯光,也被黑暗堵在了门口。
林儒聪倚着门柱往外看。
除了风,除了雨,就是无边无岸的黑。
从黑暗中飘过来的雨雾,带着几分寒气。
林儒聪连着打了几个喷嚏。
雨雾侵衣,寒气袭人。
林儒聪无奈地退回诊室,重新关上两扇木门,并插上了门闩。
“咚,咚咚,咚咚咚……”林儒聪刚坐回椅子,就有人来敲门。
“谁呀?”林儒聪问话时,人已闪到了门后。
“我呀,林大夫。
”听到回答,林儒聪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开了门。
张朝宗挟着一阵雨雾走了进来。
“是张大夫呀,还没休息?”林儒聪朝门外扫了一眼,迅速关上了门。
“好大的雨呀。
”张朝宗走到诊室中间,突然转过身来,对林儒聪说。
林儒聪点点头说:“真怪呀,这都秋天了,咋还下这么大的雨?”
说完雨,两人对望了一眼,但很快,各自收回目光,低头不语,像是在寻找新的话题。
“还真是怪呢。
不过,这雨下得好。
”张朝宗又说起雨来。
“是啊,下得好,秋庄稼也需要雨呢。
”林儒聪也接着说雨。
说完,顺手拉过一把椅子,让张朝宗坐。
张朝宗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了下去。
张朝宗坐下了,林儒聪却没有坐。
他去了后面的卧室。
张朝宗说:“林大夫忙啥呀?您也坐。
”
林儒聪说:“坐,马上坐。
”
一阵窸窣过后,林儒聪出来了。
出来的林儒聪,手里多了一个漂亮的小竹筒。
林儒聪将小竹筒放在桌子上,对张朝宗说:“今天,刚好一个朋友给我捎来了一筒茶叶,请张大夫帮忙品鉴品鉴。
”
张朝宗说:“好啊,我就喜欢喝茶。
”
因为茶,太平镇医院的两个大夫面对面地坐了下来。
虽然在一家医院里工作,而且隔壁住着,但两人这样面对面地坐着,还是头一次。
张朝宗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然后眯着眼说:“嗯,好茶,好茶。
”林儒聪也轻轻呷了一口,笑笑说:“还行。
”
喝了两杯荼,张朝宗又说起了雨。
张朝宗说:“这雨还真是下得好呢。
”
“好,好,这雨的确下得好。
”听张朝宗又说起了雨,林儒聪赶忙把看向门口的目光收了回来。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山那边不知要打到什
么时候。
”张朝宗说完,又轻轻呷了一口茶。
“还真是呢,还真是呢。
”林儒聪对着张朝宗,不住地点头。
“嘭嘭嘭、嘭嘭嘭……”两人刚找到一个新话题,就被一阵急骤的敲门声打断了。
听到敲门声,两人同时站了起来。
同时站起来的两个人,先是彼此看了一眼,接着,一齐把目光扫向门口。
“开门!快开门!”伴着急骤的敲门声,有人高声嚷叫起来。
林儒聪看着张朝宗,张朝宗看着林儒聪。
“开门!快开门!”没听到应答,敲门声更急骤了,嚷叫声也更高了,两扇木门被推得摇晃起来。
眼见着两扇木门就要被推开了,林儒聪又朝张朝宗看了一眼,张朝宗却一直朝门口看着。
林儒聪说:“哎,来了,来了。
”
“快点!快开门!”敲门声更急了。
林儒聪缓缓地走到门边,又回头看了一眼张朝宗,然后,抽开了门闩。
随着一阵雨雾,闯进五个大汉来。
见了林儒聪和张朝宗,一个大汉说:“好啊,刚好你俩都在。
我们有几个弟兄得了急症,赶快跟我们走吧。
”
大汉说完,又上来了四个大汉。
他们两个一班,不由分说,将林儒聪和张朝宗的双手朝后捆了。
大汉说:“得罪了。
走吧!”
出门时,大汉朝天上连放了三枪。
枪声穿过雨雾,惊醒了医院的医护
人员,也惊醒了整个太平镇。
被枪声惊醒的人们,听到了林儒聪和张朝宗的挣扎声:
“强盗,放开我!”
“放开我,强盗!”
…………
第二天,太平镇医院的两个大夫被人绑架的消息传到了县城,传到了驻扎在县城的日本人和伪军那里。
他们气急败坏,只得给太平镇增派了兵力,并将通共连坐的通告,重新在太平镇,在医院内外,贴了好几十张。
多年以后,人们才弄清楚,那次“绑架案”,是由林儒聪导演的。
林儒聪是地下党员。
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在那次遭遇战中,新四军伤亡较大,急需正规的医生;二是因为当时敌强我弱,如果敌人知道他去帮新四军,医院和镇上的人,还有自己的家人,都会受到牵连。
将张朝宗一起带走,是因为张朝宗是国民党特务,不过,后来他成了新四军的一名优秀军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是张朝宗在敲门时,林儒聪犹豫是否要给他开门,可能是担心他会影响自己预设的“绑架案”。
B.在枪声与风雨声交加的夜晚,张朝宗出于害怕和无聊便找林儒聪聊天解闷,不料却被卷入“绑架案”。
C.“林儒聪缓缓地走到门边,又回头看了一眼张朝宗”这一细节体现了
林儒聪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D.大汉将林儒聪与张朝宗带走时,故意朝天上连放三枪,是想告诉人们林儒聪二人是被他们绑走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形象地渲染出雨夜的紧张氛围,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对林儒聪和张朝宗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展现了二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D.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林儒聪与张朝宗在诊室的对话与互动,内容暗藏玄机,意蕴丰富。
8.张朝宗为什么多次提起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学校公众号拟在“最小说”栏目刊登本文,唐编辑认为最后一段删去更好,而李编辑则认为不能删去,请你帮助李编辑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
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
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
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戚。
国人弗顺,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舆。
蒲余侯恶公子意恢而善于庚舆,郊公恶公子铎而善于意恢。
公子铎因蒲余侯而与之谋曰:“尔杀意恢,我出君而纳庚舆。
”许之。
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
王患之。
九月甲午,楚子杀子旗,而灭养氏之族。
使斗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冬十二月,蒲余侯兹夫杀莒公子意恢,郊公奔齐。
公子铎逆庚舆于齐,齐隰党、公子锄送之,有赂田。
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
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
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候。
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
宣子问其罪于叔向①。
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
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叔鱼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夏书》曰:‘昏、墨、贼,杀。
'皋陶之刑也。
请从之。
”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
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
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
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
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四年》,有删改)
[注]①叔向:叔鱼的哥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治国制A刑B不隐C于亲D三数E叔鱼之F恶G不为末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蒲余侯恶公子意恢而善于庚舆”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善”意思不同。
B.“郊公奔齐”与“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两句中的“奔”意思不同。
C.“士景伯如楚”与“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
D.“邢侯专杀”与“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郊公对莒著丘公的死不悲伤,国人对此不满,想立庚舆为王。
之后公子铎劝说蒲余侯杀了意恢,自己赶走郊公并迎接庚舆。
B.子旗曾有功于楚平王,但他贪得无厌,不知节制,与养氏勾结,这引起楚平王的担忧。
最终子旗为楚平王所杀,养氏一族被灭。
C.邢侯和雍子争夺田地一事一直没有判决,韩宣子命令叔鱼处理此事,叔鱼却出于私心判邢侯有罪,结果被邢侯愤而杀死。
D.叔向认为邢侯、叔鱼、雍子三个人的罪状相同,按照皋陶的刑法,他们都应被处死并示众于市,韩宣子听从了叔向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任良,物官。
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
(2)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14.孔子认为叔向做的哪些事情是符合道义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梅①
陆游
若耶溪②头春意悭,梅花独秀愁空山。
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仙去要令天下惜,折来聊伴放翁闲。
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③伯仲间。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十二月,此时诗人79岁。
②若耶溪:溪名。
出自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向北流入运河。
③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二人因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若耶溪春意正浓的景象,梅花绽放在山谷间,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中一枝独秀。
B.颔联写梅花不同于普通的桃李花朵,它通过修行拥有独特的品质,即保持冰雪般的纯洁。
C.颈联既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凋落逝去的惋惜,又借折梅相伴来表明诗人高洁坚贞的品格。
D.本诗从诗人在若耶溪的所见切入,对梅花之美的书写由外而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特点。
16.《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最后一句与本诗最后一句从形式上看十分相似,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趁着年富力强,兴利除弊、有所作为的句子是“ ,”。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形象地刻画出来。
(3)《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戴活动假牙的前两天, A ,避免假牙对尚未适应的黏膜造成损伤。
第一次戴假牙时,如果没有异样感觉,那么前两天睡觉时可不必摘下,以加快口腔的适应,但饭后,睡前要做好口腔和假牙的清洁。
待口腔组织适应假牙后,可以吃质地较软的食物,并感受假牙在咀嚼食物时是否存在不稳定或不适的情况,为复诊调改做好记录。
初戴活动假牙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咬颊、咬舌及发音不清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和进食时轻嚼慢咽等方式,B 。
坚持戴活动假牙,逐步适应,尽量避免在咀嚼过程中损伤口腔组织,使假牙功能最大化。
①戴活动假牙的前几周,②患者的唾液分泌会明显增多,③因此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
④此时口腔正在适应假牙,⑤戴用时间的延长,⑥此类症状会逐渐消失。
⑦刚开始摘戴活动假牙时,患者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强行摘戴。
⑧摘取假牙时,最好推拉基托边缘,切勿轻拉卡环,以免假牙发生变形;⑨戴假牙时,应放稳假牙后再咬,以免损坏假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跟着导游和杨院长向林子深处走去时,我小声地对女导游讲了峨眉山上的猕猴抢夺游客背包的恶劣事迹。
杨院长听到了,说道:“我们神农架的金丝猴可不一样!”说罢,他双手掐腰,屈身运气,朝着山林发出三声长短不一、带着顿挫感的怪叫。
瞬间,大大小小几十只金丝猴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金丝猴的颜值是猕猴无法比拟的。
幼小的金丝猴,个个呆萌呆萌的。
它们安静地吃着食物,不争不抢,从容,淡定,高贵的气质像是与生俱来的。
再仔细看,这七八个猴群中,都有一只成年的雄性金丝猴。
这些猴子按照猴群的大小,与我们保持着距离,猴多势众的一群离我们最近。
我数了数离我们最近、看起来生活条件最好的最多一家,雌猴竟然多达11个!
20.请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不一样”与文中加点的“不一样”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4分)
俗话说做贼心虚。
干了坏事的人,总是心神不安,疑神疑鬼,跟一般人不一样。
21.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请简要分析。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材料二:
鉴,初文为,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边自鉴其容。
对镜自视,其实也就有审视之意。
材料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马飞扬在沙特阿拉伯调研学习时,用英文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
发言最后,他化用经典的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阿拉伯”作结尾,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马飞扬说:“用阿拉伯语说出我们此行的核心主张是一种对对方文明的尊重。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份月考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士人很少干政”错,原文是“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士人干政的迫切感减弱,不等于很少干政。
)
2.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政治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任务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并没有说政治要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
)
3.C(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密切。
A项强调诗歌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拾遗补阙。
符合材料一观点。
B项强调唐代开明的政治为唐诗发展奠定基础,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项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强调以德治国。
不符合材料一观点。
D项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