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学环境保持平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
科学课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磨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科学课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
小学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达意,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要启智,注意启发性和思考性,要激趣,注意趣味性和形象性。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科学是一门严谨、精确的学科,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否则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中教师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1.有选择性、概括性的复述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常不自觉的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即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这其实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结果。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凤仙花幼芽的叶子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叶片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
2.合理利用“也许”“可能”“根据本节课的研究”之类的语言科学课上的结论很多时候是不肯定的,是带有不确定因素的,尤其是在数据资料、事实根据不充分而又需要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就必须实事求是地使用“也许”“可能”“根据本节课的研究”“根据某某同学的研究”等等之类“准确”的语言,这是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的“刚性”要求。
3.避免“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再想一想”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通常情况下,这些语言并没有什么错,但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分析,这些语言如果超过了数量上的“度”,就偏离了科学课的内涵要求。
4.避免“你真棒”“真聪明”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这些语言是对
学生的鼓励,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科学课上这类似的语言不宜提倡。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是主观的,是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有失客观和科学内蕴的要求。科学课上的激励只能就事论事。
5.避免“同学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大家鼓励他好吗”之类的语言耗费时间
二、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要罗嗦重复,要言简意赅,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容易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记颠三倒四,前后矛盾。
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少一些开场白,少绕一些弯子,少一些废话,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真刀真枪”地干。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个人认为研究过程中使用:“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谁还有别的什么发现吗?”四句话就能很好的代表了认识和研究的过程。第一句是猜想,第二句是方法,第三句是证据,第四句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激活思维,具有思考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铺路搭桥。课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尤其是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的总结、结论的得出等,需要教师富有思考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温度上升由快到慢,吸收光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黑色纸>黑色蜡光纸>红色纸>红色蜡光纸>白纸>铝箔纸。这时老师进一步提问,换成其他的纸,结果又会不一样,那到底是什么结论呢?能找出规律吗?于是学生开始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颜色深的比颜色浅的吸光能力强,上升温度快;光滑的比粗糙的吸光能力弱,上升温度慢。通过老师这样一种处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挑起,思维开始活跃。通过动手实验、比较,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明显比较容易。
四、点拨引导,具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要善于用
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
筋,积极主动的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例如:例如
六年级科学上册《滑轮组》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A
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能省一半的力。
此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B滑轮组,提问:这也是一
组滑轮组,它也省一半的力吗?到底省多少力?学生
面有难色时,教师指点迷津:观察一下,动滑轮上的绳子根数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很容易就知道:A滑轮组能省1/2的力,B滑轮组能省2/3的力,滑轮组能省多少力,是由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决定的,股数越多,力被分的越分散,省的力也越多。这里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五、简明易懂,具有形象性
所谓简明,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尽量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谓易懂,是指老师的语言应当是学生明白易懂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中年级(3、4年级)科学教学时使用的语言,更要注意儿童化,易于学生领悟接受,否则就起不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例如:在上《蚕的生命周期》时,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蚕的生长过程:“我是一只可爱的蚕宝宝,虽然身体很小,但也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从卵里孵化出来约经过35
天的幼虫生长期,然后是约13天的蛹期,再到约8天的蛾产卵期后生命死亡,我就这样一天天的长大、繁殖、死亡。事实证明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学生与蚕的生命周期的情感拉近,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六、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教师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寓教学于趣味当中,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用语要鲜明活泼,风趣幽默,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欢声笑语中到达知识的彼岸。在执教《杠杆》一课,我设计“谁是大力士”这一教学环节,我先请两个力量悬殊男、女同学进行比赛,再请全班同学猜一猜谁是胜者。在比赛中我悄悄地移动了杠杆的支点,我想谁赢谁就赢,结果同学大为惊讶,我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自然地揭示杠杆的原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集理趣、情趣、乐趣为一体,既要注意用词的科学性、逻辑性,不犯科学性错误,简洁明了;又要注意用词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也要不失趣味性,幽默风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事实上也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尽管教学语言并不能完全诠释教学理念,但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