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姓氏与堂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港姓⽒与堂号
泉港区⼀带的宗族堂号与堂联,颇有艺术欣赏价值,细细品味和研究,情趣盎然。

尤其是宗族堂联,不仅对仗⼯整、蕴含族史掌故,同时也具有弘扬祖德、启迪后辈等积极意义。

现摘录部分析之。

⼀、前黄黄⽒堂号与堂联
前黄黄⽒堂号为“江夏”,源⾃春秋末年的春申侯黄歇。

据《东周列国志》载:黄歇,字肃夫,⽣于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因随楚国太⼦熊完到秦国为⼈质,并设计冒险保太⼦回国,被封为丞相,后为春申侯。

春申侯黄歇继承先祖遣⼦散居各地之遗风,也把13个⼉⼦分别遣送到两湖、河南、江西、江苏各地发展繁衍,其后裔还逐渐向闽台延伸。

黄歇⽣卒均在古时湖北江夏郡,其墓在今湖北江夏黄鹤乡仁义村。

闽台黄⽒郡望在湖北江夏,奉黄歇为江夏黄⽒⼀世祖,闽台黄⽒绝⼤部分为江夏衍派,所以前黄黄⽒堂号为“江夏”,匾额常有“江夏望族”、“江夏世家”、“江夏传芳”之题刻。

前黄黄⽒堂联:“⽂武元魁七进⼠,御前侍卫五代同。

”上联取之宋朝年间,⾃黄理从莆⽥涵江黄巷徙居惠北前黄之后,⽗(黄升)⼦(黄理)及后裔先后⾼中⽂武进⼠7⼈,其中会魁、解元、御前侍卫各1⼈,素有“翰墨诗书门第,奕世累官世家”之盛誉。

下联取之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黄正元上京赴考,⾼中武进⼠⼆甲第三名,后来⼜表演“三绝”武功,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兼其家族⼈丁兴旺,寿星也多,故有“五代同堂”之美称。

另有⼀说:“五代同堂”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六年(1836年),时黄有⽂(国⼦监太学⽣)家庭有多位寿星,五代同堂,实乃罕见,时任兵部侍郎魏为上表奏请道光皇帝为其⽴匾,道光皇帝准奏,故旧时前黄祠堂内挂着这⽅匾额。

⼆、三朱朱⽒堂号与堂联
三朱朱⽒堂号为“紫阳”,源⾃宋朝⼤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江西婺源⼈,因家乡有座紫阳⼭,⼜兼13岁的朱熹随母迁居福建崇安,时刻不忘故⾥,遂把书房命名为“紫阳书斋”,后来⼜在崇安潭溪筑室,室内匾额也题字为“紫阳书堂”。

由于朱熹是个⼤名⼈,其后裔遂把“紫阳”作为朱⽒堂号。

三朱朱⽒堂联:“鹅湖世泽,⿅洞家声。

”这也跟朱熹有关:南宋淳熙⼆年(1175年)四⽉,朱熹送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回浙江,途经江西信州鹅湖寺,在吕祖谦调解下,与居住于此的⼆位不同见解的思想家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会晤并展开⼀番⼼平⽓和⽽⼜公平的学术探讨与争论,最终“化论敌为⾄友”,成为⼀时佳话,故有“鹅湖世泽”之谓,其后裔就把其作为堂联上联;朱熹任南康军守期间,把位于庐⼭脚下荒废多年的⽩⿅洞书院进⾏整修,然后弃戎从⽂,苦⼼经营,使⽩⿅洞书院成为当时第⼀流的书院,其后裔就⽤“⿅洞家声”作为堂联下联。

三、坝头连⽒堂号与堂联
坝头连⽒堂号为“凤阿”,源出⼭西上党郡,唐末避难⼊闽,由榕分⽀仙游连坂。

南宋末,连钊徙居惠北坝头,历经三代,择地凤阿,其后裔即以“凤阿”为连⽒堂号。

坝头连⽒堂联:“坝⽔澄清思源敬业家家乐,阿⼭耸翠衍派安居代代春。

”其取之南宋末,连钊为择理想的栖⾝之地,从仙游连坂⼀路南下苦苦寻觅,当他来到坝头,看见后⾯有座四时青翠、⼭花飘⾹的凤阿⼭,⾯前有条碧⽔长流、蜿蜒妩媚的⼤溪,两岸垂柳依依、桃花簇簇,明净如镜的溪⾯上⼩船荡漾,周边⼏⼗⾥⼜是平原,认定坝头是得天独厚的繁衍⽣息之风⽔宝地,全家⼈便在此安居。

果然,坝头这地⽅地灵⼈杰,连⽒从此⼈丁兴旺,其后裔就将族史掌故概括为这⼆句堂联。

四、后张张⽒堂号与堂联
后张张⽒堂号为“曲江”,源于唐朝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年),字⼦寿,名博物,⼴东韶州曲江⼈,神功年间进⼠,为右拾遗,开元年间,被唐⽞宗拜为中书舍⼈,复迁中书令,系⼀代贤相。

他正直敢⾔,曾弹劾安禄⼭有狼⼦野⼼,却被⽞宗指责为“误害忠良”。

据《开元天宝遗事》,⽞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宗因⽽“不悦”,将九龄罢相。

由于张九龄乃贤明名相,其后裔就以其出⽣地“曲江”为张⽒堂号。

后张张⽒堂联:“唐宋元明⼗⼋状元三宰相,⾼曾祖考七⼗进⼠九公侯。

”由此可见⾃唐朝以来历代张⽒⼈才辈出,灿若繁星,其中状元18⼈,宰相3⼈(如唐朝名相张九龄,宋⾼宗绍兴年间宰相张栻。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绍兴年间被⾼宗拜为宰相,官⾄秘阁修撰),进⼠70⼈(如张公艺、张巡、张载、张咏及宋朝著名词⼈张元⼲等,尤其突出的是张⽒⼊闽始祖张睦及其⼦张庑、张膺、张赓,⼀门⽗⼦四进⼠,均为朝廷重⾂),公侯9⼈(如张⽒⼊闽始祖张睦,被后梁太祖于开平三年封为梁国公,卒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从唐朝追溯到黄帝时期,还有汉三杰之⼀张良,封留侯;三国时期张飞、张郃;黄帝时期张挥等,均为叱咤风云⼈物,举不胜举。

五、⾹芹蔡⽒堂号与堂联
⾹芹蔡⽒堂号为“济阳”,源于周朝的蔡叔度,⾃其兄周武王克商之后,被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为蔡国国君。

后来其后裔⼏经战乱与时代变迁,逐渐在河南济阳繁衍⽣息,其后裔乃以“济阳”为蔡⽒堂号。

⾹芹蔡⽒堂联:“给谏家风台谏草,济阳宗谱洛阳碑。

”源于宋朝蔡襄。

蔡襄(1011-1067年),字君谟,号端,谥忠惠,仙游枫亭东宅⼈,累官知谏院直使馆、龙图阁直学⼠、枢密院直学⼠、端明殿学⼠及开封、福州、泉州、杭州等府太守,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倡建闻名中外的洛阳桥;著有《茶录》、《荔枝谱》等,其中《荔枝谱》为世界第⼀部荔枝专著,被译为英、法⽂⽽传播世界各地;⼜精于书法,与⽶(南宫)、苏(东坡)、黄(庭坚)并称为宋朝书法“四⼤名家”。

上联的“给谏”、“台谏”均指宋仁宗钦命的四个谏议官之称谓(其中包括蔡襄)。

下联的“济阳”,如前所述;“洛阳碑”,指的是蔡襄倡建洛阳桥并撰书的《万安桥记》,被世⼈称为“⽂、字、刻(上官⼒刻)”之“三绝”。

六、⼭腰庄⽒堂号与堂联
⼭腰庄⽒堂号为“锦绣”,源于南宋绍熙年间,南宋光宗问中奉⼤夫庄夏其祖茔葬何处,庄夏答:“⿁岫⼭”(⼜名⿁笑⼭,永春乌洋城西门外三⾥处)。

宋光宗请庄夏绘图奉上,因觉得此⼭名不吉利,遂⽤御笔改为“锦绣”。

由于御墨“锦绣”,殊荣⾄⾼,其后裔就以“锦绣”为堂号。

⼭腰庄⽒堂联:“真传独颁五千⾔经著南华学开诸⼦,⾷⾢旧封三百户⽀分前蔡庆衍桃源。

”联意源⾃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庄森从河南固始随舅⽗王潮⼊闽,累官⼴州刺史等,后来隐居永春桃源,为⼊闽庄⽒始祖及桃源开基祖。

传九代⾄庄夏(泉郡庄⽒始祖),历任新惠州学、中奉⼤夫、太⼦侍读、直学院⼠、兵部侍郎等,诰封永春开国公男,⾷⾢三百户,宋宁宗钦赐紫⾦鱼袋。

后来⼭腰庄⽒始祖庄元奇于明朝建⽂年间由洛阳官头赶鸭迁居惠北前蔡,繁衍⽣息⾄今,⼈丁兴旺,杰出⼈才不胜枚举,故其后裔概括宗史典故撰写成以上两句堂联。

七、荷池郑⽒堂号与堂联
荷池郑⽒堂号为“荥阳”,源于西周末年,郑桓公见幽王⽆道,遂举家迁居河南荥阳,东周初建⽴郑国。

其后裔以“荥阳”为郑⽒堂号。

荷池郑⽒堂联:“宗祠享殊荣三门并列监军第,后贤绍箕裘九村同昌进⼠家。

”源⾃唐⽞宗年间,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常州别驾郑淑三兄弟为避战乱,就弃官携眷由河南荥阳⼏经辗转徙居福建莆⽥南湖⼭,以教书为⽣。

明朝洪武初年,郑露后裔郑⾕弦徙居惠北何厝(今荷池村)。

明朝崇祯年间,郑⾕弦后裔郑耀星任⼭西道监察御史兼内阁中书,⼜加封监军,为官清廉,深得民⼼。

清朝光绪年间,郑应耀⾼中武进⼠,任即补中军府、钦点营⽤守备。

⾄今荷池郑⽒已繁衍成为9个⾃然村(其中包括徙居仙游新郑村),诚如堂联所云,真乃地灵⼈杰百业昌。

⼋、林厝林⽒堂号与堂联
林厝林⽒堂号为“九牧”,源于唐天宝⼗⼀年,官⾄太⼦詹事的林披由莆⽥北螺迁居澄清,建“灵岩精庐”(今莆⽥兴教⾥福平⼭下),让九个⼉⼦在此刻苦攻读圣贤书。

唐贞元年间,其九⼦均⾼中进⼠,在外做官,成为世称“唐九牧”——即端州(⼴东肇庆)刺史林苇,容州(⼴西)刺史迁侍御史林藻,横州(⼴西横县)刺史林著,韶州(⼴东韶关)刺史林荐,通州刺史林晔,邵州(湖南邵阳)刺史林蕴,循州(⼴东博罗⼀带)刺史林蒙,雷州(⼴东海康⼀带)刺史林迈,福唐刺史林蔇。

北宋年间泉州林杞,曾任知州、光禄寺卿等官,也有九⼦⾼中进⼠,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

由于林⽒唐宋皆有⼀门兄弟九州牧,⼗分罕见⽽⼜殊荣显耀,故其后裔就以“九
牧”作为林⽒堂号。

林厝林⽒堂联:“天壤垂名勋⾼东晋,孙枝擢秀族甲南闽。

”上下联⾔及⾃东晋林禄开闽之后,丁财俱旺,英才辈出,仅东晋、宋、齐、梁四朝,就有“⼀王⼆侯九将军”的辉煌历史(⼀王:晋安郡王林禄。

⼆侯:南平侯林景、开国侯林缓。

九将军:武威将军林暹、散骑将军林详、雄战将军林靖之、定平将军林伟之、右殿将军林萧史、安远将军林⽟童、右殿将军林长宾、征北将军林⽟器、西平将军林⽟象);之后,历代⿍甲状元、榜眼不断,如林享、林环、林⼤钦、林琢、林志等;还有被誉
为“海峡⼥神”林默娘、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等。

其⼦孙分布⼋闽之外,繁衍于浙、赣、湘、桂、粤、台等省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真是枝繁叶茂,蜚声海内外。

九、⽟湖陈⽒堂号与堂联
⽟湖陈⽒堂号为“颖川”,源于东汉桓帝时,河南颖川郡的陈实任太邱长,因德⾼望重,被后裔奉为颖川陈⽒⼀世祖,福建陈⽒绝⼤部分都是颖川衍派。

⽟湖陈⽒堂联:“麒麟阁中节公⼀脉蕃苗裔,凤凰台上祀庙千古⽴纲常。

”源于南宋时期陈节,原名陈谊忠,累官殿中侍郎,赐银青⼤夫,曾分别保护⼆位南宋少帝南逃。

宋亡后,为逃避元兵追捕,遂改名陈节,潜⾄惠北东张,见此地状如“飞凤落⽥”,是风⽔宝地,便定居下来。

后来陈节⽣九⼦,以秀为名,蕴含“九龙毓秀”之意,再遣⼦散居⼋闽各地。

堂联中的“麒麟阁中”、“凤凰台上”与居处⼭川地形状如“飞凤落⽥”及“九龙毓秀”等⼀样均是象征吉祥兴旺、荣华富贵之意。

⼗、埕边周⽒堂号与堂联
埕边周⽒堂号为“爱莲”,源于宋朝周敦颐,因其有篇名⽂《爱莲说》,⾼度讴歌莲花那种“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难能可贵品德,从⽽寄托为⼈处世要以此为楷模的美好追求……由于寄寓深远,形容贴切,《爱莲说》成为千古传诵、脍炙⼈⼝的名篇,其后裔就以“爱莲”为周⽒堂号。

埕边周⽒堂联:“爱莲世泽,细柳家声。

”上联的“爱莲世泽”如前所述;下联的“细柳家声”源⾃西汉名将周亚夫军细柳之典故。

其后裔以此⽂武两位名⼈的族史掌故概括撰写为这⼆句堂联。

⼗⼀、郭厝郭⽒(回族)堂号与堂联
郭厝郭⽒(回族)堂号为“汾阳”,源于唐朝郭⼦仪。

郭⼦仪,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系当时讨伐和平定发⽣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其时⼤诗⼈李⽩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犯附逆罪,被唐肃宗判处死刑,郭⼦仪为报答李⽩慧眼识才之恩,请求肃宗免去⾃⼰的官职以赎李⽩之罪。

唐肃宗看在郭⼦仪劳苦功⾼的份上,改判李⽩终⾝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后来郭⼦仪被诰封在⼭西汾阳为官,并在此繁衍⽣息,故其后裔就以“汾阳”为郭⽒(回族)堂号。

郭厝郭⽒(回族)堂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分荻⽔故家⽂献壮莲⼭。

”上联的“系起汾阳”,如前所述。

“世代源流由固始”,即郭⼦仪后裔⼏经辗转徙居河南固始。

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时,其后裔郭斌、郭质兄弟为避战乱由固始迁居福建长乐。

后来,郭斌迁居泉州,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

宋景定五年,郭质后裔郭霖徙居惠北荻州(今郭厝村),每⽇清晨独往村东莲花⼭苦读圣贤书,风⾬⽆阻,从不间断,最终考中进⼠,任建安主簿等职,有五部著作问世。

下联的“⽀分荻⽔故家⽂献壮莲⼭”,源⾃郭霖的典故。

⼗⼆、钟厝钟⽒(畲族)堂号与堂联
钟厝钟⽒(畲族)堂号为“颖川”,源于周代的微⼦(钟⽒的始祖之⼀),因帮周武王克商有功,被封于宋地。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286年),楚项王、魏昭王、秦襄王等带兵⼊侵,分割其宋地,微⼦后裔复、守、优、项四兄弟仓惶出逃⾄豫州颖川钟离⼭之地避难定居,故“颖川”为钟⽒(畲族)堂号。

钟厝钟⽒(畲族)堂联:“由清溪以来惠善坛分⽀⾃是英灵不爽,从嘉靖⽽今颖川衍派⼀向财帛⽆逊”。

源⾃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钟仰从清溪(今安溪)来到惠北钟厝,见这⾥东临辋海鲤鱼屿,西傍鸢峰⼤雾⼭,南北开阔平坦⼏⼗⾥,是个理想发祥之居地,便安家于此。

钟仰慧眼独具,⾃钟厝开基繁衍⾄今,果如当初钟仰所料:钟⽒丁财两旺,历代⼈才济济,闻名遐迩。

⼗三、其他
峰张杨⽒堂号为“四知”,源于东汉杨震。

杨震被命为东莱太守,前往赴任途经昌⾢,该地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深夜送⾦⼦⼗⽄,并说悄悄暗送⽆⼈知晓,却遭到杨震反驳和谴责:“怎么⽆⼈知晓呢?!——其实‘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当即拒收。

杨震这种拒收巨贿的⾼尚情操,委实令⼈敬仰,其后裔为弘扬祖德启教后辈,将“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作为杨⽒堂号。

⼤林林⽒堂号为“阙下”,源于唐贞元⼗三年(797年),时任福唐县尉林攒,平⽇极其孝顺⽗母,忽闻其母病重,遂弃官回家,端汤端药侍奉床前。

其母不幸病逝,林攒亲⾃搬运砖⽯以营冢,并在墓边搭草棚守孝三年,廉使李若初将此事上表启奏朝廷,唐德宗⼤受感动,下诏⽴双阙以旌表其门闾,故其后裔就以“阙下”作为林⽒堂号。

圭峰刘⽒堂号为“彭城”,源于汉武帝年间,时刘⽒分成三⽀派系:以汉武帝刘彻为藜阁郡派,以长沙定王刘发为丰派郡派,以中⼭靖王刘胜为彭城郡派。

圭峰刘⽒系中⼭靖王刘胜之后裔,故其堂号为“彭城”。

埕边⾼⽒堂号为“渤海”,源于唐朝⾼适。

⾼适(702-765年),沧州渤海(今河北省南⽪县)⼈,官⾄节度使,写了许多优美的边塞诗。

由于⾼适是个唐朝著名的边塞诗⼈,其后裔就将他的出⽣地“渤海”作为⾼⽒堂号。

还有前烧吴⽒堂号“延陵”、许⽒堂号“⾼阳”、西园王⽒堂号“开闽”、赵⽒堂号“天⽔”、古县李⽒堂号“陇西”、下龙尾⽅⽒堂号“六桂”、叶厝叶⽒堂号“芳⼭”、后陈唐⽒堂号“儒林”、柯厝柯⽒堂号“济阳”、上西张⽒堂号“清河”、邱厝邱⽒堂号“河南”、肖厝肖⽒堂号“兰陵”、施厝施⽒堂号“六桂”、洪厝坑出⽒(蒙古族)堂号“燕⼭”,因谱牒及有关资料散失,具体内容有待进⼀步稽考和调查,谨以本⽂抛砖引⽟。

注:本⽂部分材料由黄炳瑜、连宝泉先⽣、张碰珠⼥⼠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