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发布时间:2023-02-17T07:57:59.23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9期9月作者:任炜瑾[导读] 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双减”的背景下,为优化作业设计,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
任炜瑾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 312000
【摘要】
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双减”的背景下,为优化作业设计,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笔者结合亲身实践与探索,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结构化作业设计,根据课堂阅读教学实际需要,常用“点状结构:‘基于文本’基础性作业设计”、“块状结构:‘一课一得’积累性作业设计”、“网状结构:‘教材+’拓展性作业设计”三种结构化作业设计,努力实现阅读作业的多样化与有效化。

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理解和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结构化作业设计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相关文件,对作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双减”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减负提质,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亲身实践与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结构化作业设计,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语文教学活动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知情交融的综合性活动。

努力实现阅读作业的多样化与有效化。

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课堂阅读教学实际需要,梳理教材中的积累点、拓展点作为训练点,将课内外阅读或多学科有效融合,常采用以下三种结构化作业设计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究,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点状结构:“基于文本”基础性作业设计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还能促进学生提前进行独立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良好的预习对课堂学习起推动作用。

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前,通过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做好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能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扫清语言材料障碍,大致了解新文本,养成求疑和思考的学习习惯。

预习作业主要指向于基于文本的读记、字词的音形义及其理解与运用、理解课文大意、优美词句积累等,习题练习的难度相对较低。

如三下年级《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教学前,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 1.认真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1)读准下列词语
塌下熄灭轰隆隆熊熊大火喷火露出缺少冶炼挣扎窟窿围困燃烧(2)选择比较难写的词语练一练: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写话: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读了课文,我不明白的问题是:
5.文中有一些生动的语句,我要抄下来。

预习作业布置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有思考,有质疑,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以上预习作业既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熟读了课文,又自学了生字,还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运用。

这样的课前预习,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块状结构:“一课一得”积累性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学习语言规律,积累习作素材,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一课一得”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规律,设计有效的仿写练习,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真正实现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践性作业设计首先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课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语言训练点,然后设计出有效的仿写练习作业。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跳伞》,笔者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计了以下作业: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孩子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 。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它心里想:。

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愤愤地想:。

在教学中,笔者抓住猴子的一系列动作词,引导学生剖析猴子当时思维过程及孩子当时的情绪波动。

通过讨论、填空、朗读等丰富的语言实践,解密动词背后人物内心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抓住羽毛、翅膀、尾巴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凸显出它的活泼可爱。

在学习这一段后,可设计以下练习: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模仿课文中燕子的外形描写,写几句话勾画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通过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教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表现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网状结构:“教材+”拓展性作业设计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亲密的学科。

我们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在教学中跳出语文课程,跳出狭隘的教材语言,进行“教材+”融合性作业设计,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

(一)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以发展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语言规律,从课外选择相似的文章或其他补充性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欣赏,对课文加以补充和延续。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对比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情景,更清晰地了解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再比如在完成三年级下册《火烧云》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庐山的云雾》,看看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课内外联动,可以实现阅读方法、策略等的有效迁移。

(二)不同学科巧妙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文章内容渗透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而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各个领域。

我们应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的内容巧妙融合,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我们在课前会先让学生欣赏《高山流水》的音乐,感受高山的巍峨雄伟和流水的宽广浩荡,为在学习课文时进一步体会伯牙的远大情怀和高超琴艺,子期高超的听音辨义水平,以及进一步了解知音难觅、知己难求打下基础。

再比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篇课文,画面感很强,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美文,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再现课文情境,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这样学生通过画画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不但激发了想象力,还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东风中,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老师们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和探究,设计出一些既能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性、个性化作业,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理解和探究。

让我们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