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特色产业的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特色产业的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田田杨鵾洪怡王倩乔光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2年第08期
摘要:以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以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中涉及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将贵州省农业特色产业的提升需求与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为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为社会输出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生物工程;特色产业;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导致现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術专业之一,本专业领域将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多个相关专业的学科研究方法进行结合,是以开发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类产品、改造生态系统及环境为基本目标的应用型技术领域[1]。
生物工程专业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生态、食品、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点专业之_[2]。
当前,现代生物工程专业极具发展潜力,借由该专业领域实现关键性的突破技术,使之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研究领域之一,未来也会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3]。
生物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涉及动植物细胞培养、动植物分子育种、微生物发酵技术与工艺、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资源利用等前沿领域。
在不久的未来,生物工程的发展必将对人类与社会进步发挥重大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4]。
一、生物工程专业学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设置与研究领域不合理、“双导师制度”不完善、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是大多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较多高校并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制定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使设置了独立培养计划,但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性的目标被弱化[5]。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虽然拥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但却缺乏产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区别在于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旨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产中关键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该专业研究生需结合相关产业需求,合理匹配行业及产业领域相关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但大部分
校外导师多为行业、产业的领军专家,缺乏指导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难以完全按照高校规定指导学生,因此,在培养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应向校外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导师学习,并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6]。
与此同时,虽然各高校建设的实践基地数量较多,但缺乏规范性的监督监管机制,导致与实践基地签订合同书之后,未能充分地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7]。
二、国内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对国内几所代表性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各校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会以各地需求为导向,制定该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8]。
(一)开展以产业为导向的专项化培养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该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多个领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产业及教学结合,依托科研单位、企业、产业研究院等校外部门,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应用型研究生。
学校按照该培养思路拟定招生计划,并根据培养目标成立“基质研究专项班”“古树保护与修复专项班”等产业导向的专项化培养,并根据实际产业探索和制定其他科技专项班,定向服务于各类产业。
(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加大了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修改了公共课、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分和学时,减少了基础课程的学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安徽农业大学坚持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为核心,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应用特点。
(三)优化“双导师制度”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该校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训及实践阶段的培养指导和管理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
校内导师负责该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授课工作。
同时,对校外导师严格筛选,要求校外导师需从事相关行业的相关部门或者为相关产业的生产单位,且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具备与该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相关的较高实践经验及业务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产业进行结合,鼓励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产业生产工作及应用性课题。
专业硕士研究生注重交互培养,加强校内外导师联系,鼓励校内外导师联合申请、参与课题,并指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
(四)建设标准化实践基地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为培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学校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实际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达到“校企共赢,为产业服务”的目标。
北京农学院自2014年陆续资助建设各类生物工程相关培养实践基地起,截至2020年共建设65个校内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42个研究生工作站,该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具有高专业素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保障。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积极建立农业生物工程实训技能教学平台,将学生的技能培训围绕生物发酵和植物功能成分提取进行展开,紧密围绕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实训技能培训进行教学,培养对口实用型专业人才,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专业人才欠缺的现状。
(五)重视实践教育
高校明确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青岛农业大学注重实践教育改革,改变以往的参观式、集体式的企业实习模式,建设了多个专业相关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学生在实践基地中能够参与到生产的每个环节,掌握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发现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术。
(六)建立校企合作式培养
山东农业大学从企业聘请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让本校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经验,加强“双导师”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工程研究进展等综合课程,每年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师生做专题报告10余场次,每年受益师生达3000人次。
学生从专题报告中了解了行业实际发展的前景,增强了自信心和使命感,也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点概况及培养模式探索
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点于2011年开始建设和招生,目前已拥有生物工程学特色重点学科和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团队。
学位点立足生物高新技术,从贵州农业、中药现代化、烟、酒、茶等产业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基因工程为主攻方向,向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其他领域延伸,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国内优势;在喀斯特山区特有的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克隆、种质创新等领域也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
但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领域不合理,未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制定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目标被弱化。
虽然各高校建设的实践基地数量较多,但缺乏对实践基地实质性的统一管理,也缺乏监督监管机制,最终导致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实践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问题,贵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特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12大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紧密结合特色产业提升需求的研究领域
将生产一线的前沿技术、限制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方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持,进而增强我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细胞工程与产业提升。
在细胞工程研究方向内,针对水果、蔬菜、茶等产业发展中由于常年连作引起优良品种感病、退化的问题,开展优良品种脱毒快繁技术研究;针对特色产业种质资源逐渐丧失的问题,开展种质资源抢救、保存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
在基因工程研究方向内,利用特色农业产业中丰富的种质资源,开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DNA指纹图谱构建、挖掘优异种质等应用研究,为特色产业优势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奠定基础。
3、发酵工程与农产品加工。
在发酵工程研究方向内,针对特色农业产品集中上市和消费分散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等技术研究,为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二)聘任特色产业相关领域专家为产业导师
从特色产业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生物工程专业导师,推动高校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
贵州大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授,经筛选后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为校外导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参与生产相关项目研究,以产业为导向结合校内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等资源融合、优势互补。
(三)创新高校与特色产业相关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建立高校与特色产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提高特色产业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和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匹配度,提升专业人才服务能力。
鼓励校内外导师共同申请参与课题,引导和鼓励校内科研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优先向校外导师所在企业转化先进科技成果。
推荐优秀毕业生到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实习、实训、就业等。
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导师可以申请到企业进行学习,从而补充实际生产关键技术、明确产业需求,精确打造专业硕士导师队伍。
(四)构建校企联合的产业创新实践平台
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教学和实习基地,搭建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训平台,建立稳定的生物工程专业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条件,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长及实践内容一,。
整合学校和特色产业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特色产业实践基地,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实践条件,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综上,通过构建基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培养协同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协同岗位实践、校内导师协同产业导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最终为培养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教育方案,为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受金,田英翠,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01):201-202.
[2]汪城墙,韩悦,杜秉海,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06):49-53.
[3]蔡悦,常飞,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2(02):94-98+101.
[4]林元山,杨华,兰时乐,等.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训技能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278-279+281.
[5][8]段留生,何忠伟,王琳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08):68-70.
[6]朴美子,王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3):117-119.
[7]于立梅,冯卫华,曾晓房,等.农业院校专业硕士学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14):189- 191.
[9]岑忠用,苏江,高丽霞,等.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08):53-57.
基金项目:2021年度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围绕特色产业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黔教合YJSJGKT[2021] 006。
作者简介:田田(1990-),女,贵州安顺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果树栽培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乔光(1981-),男,山西晋中人,通信作者,博士,正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责任编辑董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