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1)依法治国,系统了法治理论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严刑峻法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
(2)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胜于古,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主张改革变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1)“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 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 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 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 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三)法家
1、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小国寡民” (保守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精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战国:庄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 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别提示:孔子思想蕴含着古朴的人文精神,其 和谐、民本、教育思想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 值。
栏 目 链 接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根因)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从这一历史条件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历史规律: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 和作用于一定社 会的政治和经 济”。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
• 文化:百家争鸣
•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稷下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 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 争鸣的重要场所。
二、流派代表及其思想主张
(一)先秦的儒家思想 1、春秋:孔子 (创立) •思想主张: (1)“仁”的学说 (核心) (2)以德治民 (民本思想)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3)主张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克己复礼 (保守性)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5)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6)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符合统治者富国强 兵的要求,在当时 最受统治者欢迎

小结: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
第一,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第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 第四,如何治国?
易中天认为,四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 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 后世关注的也是这两个问题。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 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景 仰和推崇。 特别提示:诸子百家思想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 和阶级烙印,但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 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 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 —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 —今天的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对待诸 子百家思想的正确做法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与时代政治需要不符
(二)道家
1、春秋:老子 (创立) (核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 2)政治主张:A、无为而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治大国如烹小鲜”
(一)先秦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 (2)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① “仁义”和“王道” “从道不从君”
②“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 “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③“君舟民水”论(民本思 思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想) ④人性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制天命而用之” 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人定胜天”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③人性论:“性本善”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④价值观:舍生取义 舍生而取义者也。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 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论语· 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颜渊》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
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
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的: 墨子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 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 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启发式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先秦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 (1)孟子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①“仁政”思想 “无夺农时”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②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流派代表及其思想主张
樊远问仁,子曰:“仁者爱人”
①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 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 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 思想。 • 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 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 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 胜过霸道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春秋) 孟子(战国中期) 荀子(战国晚期)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3、“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宽容 开放;
启示: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具有超 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栏 目 链 接
(2)体现的人文精神:①“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为提倡人文精神提 供宽松的社会环境。②“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 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 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④“有教无类” 等教育主张,有利于保证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成员 整体素质的提高。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人性论 性相近
(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强调社会
责任感(入世),强调道德感化)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 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 碰壁,不被采纳。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 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先秦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 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三)墨家
1、墨子
“兼爱”:没有差别、等级 “非攻”: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尚贤”:唯才是举 “节俭”: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 葬
小生产者的利益
学派 代表 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倡“仁”、重“礼”、“为政 当时不受重视, 以德”;“因材施教”;性相近 但后来成为中 孟子 国传统社会主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流思想 荀子 “仁义” “王道”、“君舟民 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 论”;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小 较消极;成为汉 初治国思想,朴 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素辩证法影响深 “齐物论”,追求“逍遥无为” 庄子 远 的精神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尚 贤”“节俭” 法家 韩非 “法治”;君主集权;变法革 子 代表小生产者利 益,较为进步
没落奴隶主贵族,对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 的不满。
礼与仁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 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 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 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 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 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 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