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9 二十四节气 带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微专题训练19二十四节气
一、单选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每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
农业耕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读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图,完成下
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
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
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A•5个B•6个C•7个D•8个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立冬、立秋B•雨水、处暑C•清明、雨水D•小满、大暑
1.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的,黄道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因此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A正确。
2•A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故答案选A。
3•D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纬度相同,对一个地方来说昼夜变化一样。
根据24节气的先后顺序可知,小满、大暑关于夏至对称,因此昼长相等。
D对。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
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立小芒
%
/.立春丄丄
*%降
秋分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A•江淮地区B•华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B•霜冻期C•光照D•热量
4•C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一候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华北进入夏季下雨时节,此时正是大暑时节。
故选C。
5•D8~11月份播种冬小麦,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偏早播种;北半球越向北温度越低,热量越少,向南麦子播种应该迟些;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北京、山东、河南,麦子播种由先到后。
故选D。
6•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
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A•中秋B•端午C.清明D.春节
6•C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秋、端午、春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不是节气;选项中只有清明是节气。
7.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
7•D40年前,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谚语表示的种植时间提前了,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当地气候变暖,D对。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当地降水增
加、农业耕作技术提高不是作物种植时间提前的原因,A、B、C错。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
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罐
A X\///
8.考虑“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含义,可概括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反映季节时令类B•反映月相变化类
C•反映气候特征类D•反映动植物表象类
9•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B•霜冻期C•热量D•光照
8•B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24节气,反映了季节的时令变化;不同的季节气候特征不同,
反映了气候特征变化;不同节气气候特征不同,动植物的特征表现也不同,也反映了动植物表象;月球绕地球公转,反射太阳光而形成不同的月相,与24节气无关。
选B正确。
9.C与河南、山东相比北京纬度低、热量条件相对好,种植小麦的时间要晚于北京。
选C正确。
10•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
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对以下哪些规律的认知
①天象②气候③物候④月相
A•105° B•165° C•195° D•285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
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月相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造成的,因此“二十四节气”与之无关,故A 正确。
11.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多出现在()
A .3月6日前后
B .3月31日前后
C •4月5日前后
D .4月20日前后
12.对我国北方的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 •小寒、小雪
B •立夏、立秋
C •雨水、清明
D •雨水、处暑
11 .C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因此15天为一个“节气”,结合我国二十四节气分布图,清明处于春分3月23日的15日之后,清明节应该多出现4月5日前后。
C 选项正确。
12 •B 昼长时间最接近的节气应该是太阳直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应最接近或相同时才可能出现。
结合选项只有立夏和立秋分别处于夏至前后,且距夏至的时间是相等的,也就是立夏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大致是相同的,此时我国北方城市昼长时间最接近。
B 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白露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的7、8日。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 •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
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是()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白露
14 •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为360°,顺地球公转方向,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白露日地 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为了能反映物
A •雨水
B •处暑
17.二十四节气中反映降水的是
A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C.霜降D.惊蛰
B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D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13.C 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根据山东、河南和北京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越
低,种麦子的时间越晚,江苏安徽的纬度比山东河南还低,所以种植时间为霜降,选C o
14.B 据材料,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到秋分为180°,白露日在秋分前一个节气,故此时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165°,选B o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
15.十月初的“节气”是
A.白露
B.秋分
C.寒露
D.霜降
16.在合肥市,白昼时间与“谷雨”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15 •C 由于秋分是9月23日左右,与冬至12月22日左右相差约3个月,故24节气中任意相邻的节气相
差15天左右,故与秋分相邻15天且在10月初的只有寒露了,故答案选C 。
霜降在10月下旬,雨水在2月下旬,白露在9月初,故ABD 可排除。
16 •B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中的“对称性”。
太阳直射在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相等。
所表示的时间点关于 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选项中只有谷雨和处暑两个节气对称,故只能选B 。
17 •D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了气温变化,C 错;“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的变化,故答案选D ,A 项中的“四立”反映的是四个季节的开始,B 项中的“二分二至,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过了一半”,故AB 都可排除。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 时令、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
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被全国各地采用。
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4月5日)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8.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打春阳气转一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一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一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作物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一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答案】C打春阳气转一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A合理。
春分地皮干一雨季还未到来,东北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B合理。
清明忙种麦一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作物小麦播种,C不合理。
谷雨种大田一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D合理。
点睛: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清明忙种麦—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作物小麦播种。
谷雨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下列各题。
芒#二
亞空——
F1
期
甲
19•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20•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
19.C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梅雨,为6月份,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20.D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
就是二十四节气,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可以得出④表示芒种,所以D正确。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
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
时长。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1.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
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
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
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
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
21.B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中原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中原是我国文明发源地,人口比较稠密,农业技术先进;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
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兩水
大
小蹒Q 也、£芒
利*・二駁至
—小誓亡 大黑J'立秋\ 处暑
22.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 •江淮地区B •华南地区C •黄河中下游地区D •川渝地区
23.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
B.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24•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A •空气水汽含量B •风速
C •太阳高度角
D •日出日落方位
22•C 根据图示节气,夏至日6月22日,大暑节气约是7月下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指的是萤火虫出现,天气闷热,进入雨季。
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雨季集中在7、8月份,C 对。
此时江淮地区是伏旱,A 错。
华南地区、川渝地区进入雨季的时间早,B 、D 错。
23.D 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热量,北京纬度较高,热量较低,种麦时间早,D 对。
降水、霜冻期、光照不是影响播种时节的主要因素,A 、B 、C 错。
24.A 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为大气中水滴折射光线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空气水汽含量,A 对。
风速、太阳高度角、日出日落方位不是彩虹出现的主要原因,B 、C 、D 错。
【点睛】黄河中下游地区,雨季集中在7、8月份,正是大暑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热量,北京纬度较高,热量较低,种麦时间早。
彩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空气水汽含量。
2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体系及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
2019年除夕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満
小芒
冬至
衣阳 小阳术
7.滿
白睡牯斓t
夏
A •太阳日
B •恒星日
C •回归年
D •恒星年
【答案】C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一一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体系及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C 对。
太阳日是一天时间,是昼夜交替周期,A 错。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B 错。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D 错。
点睛: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太阳日是一天时间,是昼夜交替周期。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26•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作为春季和冬季起点的节气是:()
A •芒种、立冬
B •春分、冬至
C •谷雨、冬至
D •立春、立冬
【答案】D 我国将四季划分为24节气,其中作为春季和冬季起点的节气是立春和立冬。
所以本题选择D 选项。
27•《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下列对该诗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减弱,东北信风影响增强,使降水增多
B •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增强,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降水增多
C •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小、日地距离渐近,气温不断回升
D •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逐渐变长,气温不断回升
28.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月首的叫“节气”,月中的叫“中气”,由此推算8月份的“节气”是
A.处暑
B.立秋
C•大暑D•小暑
29.“雷打秋,晚冬一半收”是民间描述立秋日如有雷,晚冬收成不好的谚语。
该谚语描述的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B•柴达木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东北平原
27.D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季风、东北季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A错误;立春(2月4日左右)后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增强,但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入雨季(受夏季风的影响,4—5月我国南部沿海开始进入雨季),B 错误;立春正值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不断变长,气温不断回升,立春后日地距离逐渐变远,C错、D对。
故选D。
28.B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个节气间隔15天左右,夏至为6月22日前后,因此7月份的
“节气”为小暑、“中气”为大暑,8月份的“节气”为立秋、“中气”为处暑。
故选B。
29.C材料“雷打秋,晚冬一半收”说明该地区冬季有农作物收获,可判断该地区纬度较低。
华北平原—年两熟,收获期为夏季和秋季,A错误;柴达木盆地和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秋季收获,BD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热量丰富,可一年两熟到三熟,晚稻冬季收获,C对。
故选C。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从黄经0°起,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见下图)。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12个;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统称二十四节气。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晏
30•霜降大致对应的黄经度数是()
A•60°B•240°C•150°D•210
31•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冬至”
B•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C.“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较强
D•二分、二至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30.D由材料可知,霜降是秋分后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秋分后30°,对应的黄经度数为210。
,D正确。
31•C“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由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可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对南方地区指导意义不大;“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较强,C正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发明的。
下表为“二十四节气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惊蛰和霜降节气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
A•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B•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提前
C•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错后D•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提前
33•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B•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D•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32.B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故与实际物候相比,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
故选A。
33•C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
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
—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故答案选C o
点睛:白露: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C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C以下。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
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
“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半左右,递减趋势—直持续到冬季。
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
另—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可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于2016年
11月30日“申遗”成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4.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理由可能是()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③农业科技的发展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