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二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3月份历史检测题
50×1.5=75
1、在江苏出土的一青铜器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矢为宜候,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A、甲骨文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先秦盛行“天子见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A、政权借助族权B、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
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行政长官而兼地主。
这里描写的()
A、行省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5、《礼记。
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婚礼的重要资料
B、古代婚礼可能影响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
C、古代婚礼涉及宗族是否昌盛
D、先秦婚礼之制集中体现了法家思想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勿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
7、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后期,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利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8、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于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材料表明()
A、官僚政治具有历史进步性B、郡县制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贵族政治推出了历史舞台D、分封制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丞相权利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结。
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11、《史记》记载:“始皇33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水利建设B、发展小农经济C、强化中央集权D、遏制诸侯势力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3、“景遭七国之乱,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做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予政事。
”这说明()
A、当时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西汉君主专制出现了重大问题
C、西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14、“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文中的“它”是指()
A、太学B、书院C、察举制D、科举制
15、唐代三省制的一个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
渐渐的,中书令、侍中、
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
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
A、相权三分不利于皇权施政B、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加强
C、三省并列便于相互牵制D、废除宰相以完善政府机构
1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理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17、有学者指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矛盾相调适的产物。
文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18、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常年不问朝事;明世宗20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20年之后,不再上朝,。
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9、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20、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杰出人物。
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全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②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③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1、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
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22、“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
2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C.结盟国 D.联姻国
25、“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需求B、宗法观念的延续C、儒家道德的影响D、社会习俗的约束26、《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由材料可以看出周王()
A、继承了古代先圣王的分封制度B、古代帝王后代是分封的主体
C、王畿地区也是分封的重点区域D、使西周的统治区域得以扩大
2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
28、《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2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30、《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3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32、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33、理学大师程颐曾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致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其意主要说明()
A.宗法制有利于理学传播 B.宗法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C.宗法制有利于笼络人心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血缘关系
34、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面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度
B. .增强地方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打破世袭特权
36、秦庄襄王名楚,秦始皇称帝后,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
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秦汉之际的策士蒯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蒯通。
这些事情反映了()
A.避讳现象从汉朝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秦汉帝王将相的尊敬
37、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38、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
这说明()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39、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
④ D.①④
40、“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41、《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42、《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
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
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
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
43、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44、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45、唐人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4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政权逐步解放。
”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4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48、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4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5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
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宰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51、(15分)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
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
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
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
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
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
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5分)
52、(10分)【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
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日
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
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
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詹姆
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
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
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摘编自百度百
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
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
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
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3分)
(3)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
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参考答案
CACDD BAABD CBCDB BCCDD CADAB;ACDCA BDBDC CCAAA BDCAA
DCBBB
51、(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2分
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
影响: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
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6分
(2)相同之处: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2分
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
救统治危机。
3分
52、
(1)同:俄日改革均因战争压力而引起。
(1分)
异:前者因争霸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者因美国入侵(黑船事件)而引起。
(2分)
(2)方案:二一九法令;(1分)
措施: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
(任答2点,给2分)(3)甲午中日战争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戊戌变法;(2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兼并战争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 分)(其他合理说法亦可赋分)
试题分析:(1)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和材料二中“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的信息可归纳出俄日改革均因战争压力而引起;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前者因争霸战争失败;后者因美国入侵而引起。
(2)第一小问结合俄国农奴制的相关知识可归纳出二一九法令;第二小问联系明治维新的措施来分析即可。
(3)抓住题干的观点,联系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来分析即可,如甲午中日战争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戊戌变法,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兼并战争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