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8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8期)
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馆高清馆藏,展览陶瓷数据,潜心打造在线馆藏陶瓷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
北宋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北宋,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
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
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
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
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
钧窑天蓝釉碟,北宋,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
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
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
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北宋钧窑天蓝釉盘
钧窑天蓝釉盘,北宋,高 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
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
圈足内无釉。
北宋定窑白釉花口碟
定窑白釉花口碟,北宋,高1.9cm,口径11.3cm,底径7.2cm。
故宫博物院藏。
碟口呈六瓣葵花形,浅腹,斜壁,平底。
内壁有六条凸线纹与花口相应。
口沿无釉,釉面匀净,胎体坚致、轻薄。
造型仿唐代金银器,此类花口碟越窑瓷器中也有所见。
北宋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
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
圈足内无釉。
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北宋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北宋,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
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
圈足底部无釉。
北宋定窑白釉盖缸
定窑白釉盖缸,北宋,通高9.4cm,口径11cm,足径5.3cm。
故宫博物院藏。
缸直口,深腹,圈足。
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可见胎体上的刮削痕。
缸附伞形盖,折沿,弧面,顶部置一扁圆形钮,子母口与缸体盖合。
此器制作规整,胎体坚实致密。
同类器物还见有定窑酱釉品种。
北宋钧窑天蓝釉卧足盘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北宋,高2.3cm,口径12.6cm ,底径3.8cm。
盘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露出黄灰色胎体。
卧足内无釉。
北宋定窑白釉花口盘
定窑白釉花口盘,北宋,高2.4cm,口径13.8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口沿无釉,斜壁内收,平底。
通体施白釉,釉色纯正,外光素无纹。
北宋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北宋定窑白釉花口碗
定窑白釉花口碗,北宋,高5.9cm,口径19.2cm,底径5.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六瓣花朵状,敞口,深弧腹,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层磨损严重。
此碗内壁贴有六个标签,依逆时针顺序,内容如下。
“签1:第三⊥○号(苏州码:第360号)[查](红章)[延](应为后写)签2:[热] (热河)第二九三○三号签3:故宫博物院点讫所165[古](古物陈列所)签4:留平(北平)物品新号第11439号签5:廿七年(1938年)复查第38号杂釉签6:物名宋定窑铙碗鉴定真”故宫博物院藏品上经常会见有不同时期粘贴的标签,这些看似普通的标签,见证着文物辗转流传的经过,这件白釉碗即是其中之一。
此碗原存放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后统一划拨给1914年成立的古物陈列所(签1、签2);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华北危急,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藏品被迫南迁,部分未能运走的文物被重新整理编目(签4),并于1938年进行过清点复查(签5);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此碗也正式进入故宫藏品(签3),曾存放于延禧宫文物库房(签1);1962年,编号“故143091”(碗底),代表1949年以前入藏故宫。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北宋,高11.9cm,口横20.8cm,口纵16cm;足横11.7cm,足纵8.4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
深腹,上丰下敛,平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
盆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
口沿及内壁出筋处呈酱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处呈紫白色。
底部涂酱色护胎釉,十个支烧钉痕排列一周,并刻有数目字“九”。
另有清宫刻字“养心殿”(横向)、“明窗用”(纵向),笔画纤细、工整。
四足底露灰色胎。
据《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从乾隆十一年开始,乾隆皇帝开始有意识地命令内务府工匠在陈设类钧瓷上加刻宫殿名或陈设地名。
如“(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均釉六方入角花盆二件……养心殿西暖阁;均釉渣斗二件……养心殿东
暖阁;均釉高桩花盆二件……静憩轩;均釉海棠盆连二件,漱芳斋。
传旨:俱各刻地名,钦此。
于本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均釉盆连一件盆底贴得地名字名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
奉旨:将大地名准刻横的、小地名准刻竖的。
钦此。
” 可见,刻字的诏令下达后,先设计出拟刻的“地名字名样”粘贴在盆底,送乾隆皇帝过目,得到的旨意是“将大地名准刻横的、小地名准刻竖的”。
从实物看,陈设类钧窑瓷器底部刻写的殿名地名均是殿名即“大地名”在上自右向左横刻、具体陈设的地名即“小地名”在下竖刻,这样的布局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结果。
北宋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北宋,高19.9cm,口径6.9cm,足径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
肩部有弦纹3道。
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
此瓶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
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
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
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辽三彩刻花兔纹小碟
三彩刻花兔纹小碟,辽,口径12.2cm,底径7.5cm,高3.1cm。
碟外部、底部均无釉。
内底刻划坡地上兔子一只,饰有刻划的花草纹,施以黄、绿、白三彩釉。
小兔两耳竖起,作回首观望状,似在草丛间奔跑跳跃,自然生动。
契丹族建立的辽代,国人以游牧、渔猎为生,本无陶瓷生产。
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原的陶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入辽国,并逐渐为其掌握和发展。
此件三彩器从造型、纹饰、烧造工艺等各方面可以看出所深受的中原地区五代以来制瓷业的影响。
目前所见,辽代烧造三彩釉的窑口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南山窑、北京龙泉务窑等。
辽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辽,高32.8cm,口径8.4cm,足径8.2cm。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
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
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
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
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辽绿釉划花单柄壶
绿釉划花单柄壶,辽,高14.2cm,口径5cm,足径7.5cm。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
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
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
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
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
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
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辽三彩划花龙纹盘
三彩划花龙纹盘,辽,高2.3cm,口径17.3cm,足径12cm。
盘折沿,边沿处隆起一周,广底,圈足。
盘心褐色弦纹内刻划一团龙,张口吐舌,龙身盘曲,龙爪伸张有力,形象威猛传神。
此盘制作规整,设色浓重,黄色的腾龙在绿色的盘体衬托下醒目突出,是辽代三彩器的代表作品。
辽三彩基本取法于唐三彩,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自身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
其图案多为契丹民族喜见的牡丹、芍药等。
釉色方面多用黄、白、绿三色釉料。
辽黄釉凤首瓶
黄釉凤首瓶,辽,高38.1cm,口径9.7cm,足径7.6cm。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音jìng),圈足。
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
颈部装饰弦纹多道。
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
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
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辽三彩刻花鹭莲纹盘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辽,高3.1cm,口径12.2cm,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
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
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辽白釉刻花鸡冠壶
白釉刻花鸡冠壶,辽,通高26.4cm,足径7.4cm。
此壶扁圆形,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圈足。
通体施白釉,壶身两面刻花叶纹。
此器朴素粗犷的风格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气质。
鸡冠壶始见于辽代。
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此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
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
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辽三彩印花盘
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辽三彩印花方盘
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辽三彩印花海棠式盘
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辽三彩鱼形壶
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辽黄釉提梁壶
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壶式较高,上扁下圆。
壶上端一侧出管状口,口与肩上另一侧连以鸡冠状提梁,管与提梁根部饰凸起的带状饰物。
壶下部饱满,圈足微外撇。
釉下施白
色化妆土,黄釉施至近足部。
釉色光亮,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辽黄釉执壶
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辽黄釉葫芦式执壶
黄釉葫芦式执壶,高24.8cm,口径2.8cm,足径6.7cm。
壶为葫芦形,上小下大,上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圆而硕大,底为圈足。
肩部饰弦纹两道,一侧为曲状流,另侧为环形长柄,柄上印阳纹卷枝纹,柄下饰一乳钉。
通体施黄釉,近足部露胎,足边有5个支烧痕,釉下施白色化妆土。
金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长方枕
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长方枕,金,高10.5cm,长25.5cm,宽11.8cm。
故宫博物院藏。
枕呈长方形,枕面四边出檐,中部稍凹,两端翘起。
边墙竖直,平底。
枕面剔刻卷草纹。
卷草纹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图案为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构图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两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
卷草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等。
元、明、清三代均很流行。
'
金定窑白釉印花海水鱼纹长方枕
定窑白釉印花海水鱼纹长方枕,金,高13cm,长25cm,宽19.5cm。
故宫博物院藏。
枕长方形,枕面呈两边高翘的弧形,四壁平直,涩胎平底上开有一出气小孔。
通体施白釉,底部无釉。
枕面模印海水游鱼纹,枕壁前后面均刻划水波纹,两侧面均刻划折枝花纹,底部也印有纹饰。
此枕特殊之处在于底面亦饰有与枕面相同的印花海水游鱼纹样,这说明此枕制作工艺为先在长方泥片上模印纹饰,再分别镶接成器。
' 辽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辽,高39.5cm,口径19.8cm,底径18.5cm。
尊口沿外卷,短颈,丰肩,鼓腹,平底。
胎体粗厚而坚硬。
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划刻水波纹一周。
腹部剔划花填酱釉缠枝牡丹纹装饰。
其做法是: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然后剔划缠枝牡丹纹,再在纹饰以外的隙地填酱色釉,以衬托白色花纹。
此尊造型饱满端正,牡丹纹饰花繁叶茂,生机盎然,花叶上辅以篦划纹。
纹饰以外隙地涂以酱色釉,形成酱色地白花,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腰圆枕
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腰圆枕,金,高13.5cm,长25.5cm,宽21cm。
故宫博物院藏。
枕呈腰圆形,枕面下凹,前低后高。
灰白色胎,质地稍粗。
釉色白中泛灰。
枕面剔刻草叶纹,枕壁剔刻卷草纹。
从制作工艺看,系先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勾勒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内划出叶筋,最后剔去花纹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浅褐色花纹。
陶瓷枕可分为生活实用器和随葬冥器两大类。
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器两大类。
始见于隋,唐代至元代南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
宋、金时代陶瓷枕的造型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等式样。
金定窑白釉印花海兽鱼纹洗
定窑白釉印花海兽鱼纹洗,金,高2.5cm,口径13.8cm,足径9.5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
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镶嵌铜釦。
洗内印花装饰,内底印一海兽,环以回纹。
内壁印游鱼四条穿行于海水之中,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
此洗内虽满印花纹,但画面安排错落有致,繁而不乱,体现出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金定窑白釉印花博古图菊瓣盘
定窑白釉印花博古图菊瓣盘,金,高1.7cm,口径14.2cm,足径
9.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菊花瓣式,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灰。
盘内底模印花卉纹。
此盘造型优美,通体呈菊花瓣式,其器形与盘心花卉纹样都是以印模一次制成,反映出定窑白瓷印花技法的时代风貌。
金定窑白釉印花莲池鸳鸯图折沿盘
定窑白釉印花莲池鸳鸯图折沿盘,金,高1.6cm,口径14.2cm,底径9.3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浅腹,平底。
通体施白釉。
内底模印莲池鸳鸯纹。
晋崔豹撰《古今注》曰:“鸳鸯,水鸟,凫类也。
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雅鸟。
”瓷器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
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烧造的碗、盘、枕等器物上,均有以鸳鸯图装饰者。
金定窑白釉印花龟鹤仙人图菊瓣盘
定窑白釉印花龟鹤仙人图菊瓣盘,金,高2.5cm,口径20cm,足径10.9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折沿,浅壁,圈足内凹。
镶铜口,铜口已锈蚀。
通体施白釉。
口沿及内壁呈菊瓣状,盘心印花装饰,饰龟鹤仙人图。
外壁及底光素无纹饰。
金定窑白釉印花吴牛喘月图盘
定窑白釉印花吴牛喘月图盘,金,高5.1cm,口径30.5cm,足径11.8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通体内外施牙白色釉,口沿无釉镶铜釦。
盘内印花装饰。
菱形开光内一轮圆月高挂天空,下方一头水牛口部微张,前腿直立,后腿屈膝跪地,抬头仰望,菱形开光周边及牛的四周刻以简单的花草纹饰。
此图案传统认为是“犀牛望月”,后经考证认为应是“吴牛喘月”。
《世说新语》曰:“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
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金代定窑工匠将其刻在瓷器上,反映出当时民众对频繁的战乱和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一种不稳定心理。
'
金定窑白釉刻划“尚食局”铭印花摩羯花卉纹盘
定窑白釉刻划“尚食局”铭印花摩羯花卉纹盘,金,高4.2cm,口径23.2cm,足径8.7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弧壁,圈足。
内外施牙白色釉,口沿无釉,镶铜釦。
盘内印花装饰,内底为摩羯纹,外围牡丹、荷花纹二层纹饰,口沿下印一周云头纹饰。
外底竖刻行书体“尚食局”三字。
定窑瓷器上的印花纹饰受定州缂丝图案的影响,金代达到鼎盛。
“尚食局”是北朝以来服务皇宫膳食的机构,宋初不设,北宋崇宁二年增置,掌管宫廷膳馐之事,金代沿用。
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出土有外底竖刻“尚食局”三字的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标本,刻“尚食局”款的多为较大的瓷盘。
此盘印花纹饰繁复,构图严谨,代表了定窑印花白瓷的水平。
金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洗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洗,金,高2.2cm,口径12.9cm,底径12.1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平底。
通体内外施牙白色釉,釉质温润,口镶铜釦。
内底刻划一折枝萱草,花瓣舒展,叶片卷曲,线条婉转流畅。
整个图案显得简洁洒脱。
萱草纹是定窑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盘、洗、碗、瓶等器物上。
装饰手法多样,不仅有刻花,还有印花、划花等。
金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碗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碗,金,高5.2cm,口径11.6cm,足径3.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釉面有垂釉痕,足墙切削齐整。
外壁光素,内饰划花萱草纹,纹饰线条洒脱流畅。
金定窑白釉刻乾隆御制诗天禄流云纹方洗
白釉刻乾隆御制诗天禄流云纹方洗,明,高5.3cm,口径14.8cm,底径8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呈四方形,委角,花口,折沿,浅腹上丰下敛,腹壁凸起八棱线,将洗分为八等份。
平底内凹,缘边凸起成浅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微泛灰。
折沿印卷云纹一周,口沿下刻回纹,内底印四只姿态各异的天鹿,周围衬以祥云。
外底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御题诗《咏定窑海兽洗》:“海马瀛羊舞浪中,扶桑想见涌曦红。
不为玩器为盂洗,淳朴犹余慕古风。
”句后署“乾隆御题”,钤“怡情几暇”、“得佳趣”印章款。
'
版权声明:本文为递美在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