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必要性作者:张燕朱瑛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提出的与我国人民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需求的相适应的,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给思想上较为迷茫的中国人民给予了的正确指引。

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全民参与,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及融入全民教育的内涵、意义等问题的分析,阐明融入的必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升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教育;必要性;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八大后,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由理论层面转变为人们的实践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必须进入大众的生活,实现由理论内化为价值需求以及由价值需求外化为行为准则的转化。

这一转化需要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并且也面临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和价值的理解不透彻、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困境。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科学的、系统的教育平台融入全民教育的内容、手段中去,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群众内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容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构成,并且被明确分成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有民族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划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可以找出渊源。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针对群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作为执政党的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国家,所以在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也要塑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内涵
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而且针对在践行和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教育体系内外的多种教育手段,从而实现全民受教育,全民都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概念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概念,许多学者都给出过解释。

学者蒋笃运曾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将科学的理论变成通俗的群众语言的过程。

”首先,融入全民教育较之国民教育来说主体较为广泛,是针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民全体,它不只是针对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它是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内和体系外的全部成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全员的主导价值观,不仅仅要与国民教育体系融合,也要贯通到体系之外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基层部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的贫困地区,更是要加强普及力度。

其次,较之与国民教育,全民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为多元化。

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以教育、宣传和实践养成等为手段,依托课堂、媒体、微博等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立足人民实际,建立全方位、全区域的育人体系,以提升全民素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原则
1.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它是不可否定的,是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衍生的适应于我国全民的价值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它使我们没有迈入错误的思想潮流中,没有背离客观真理和人民实际需求,使我们党始终高举科学的理论旗帜,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以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

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充实人们的头脑,使之更接地气,为人们的各项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的整合多元化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才能够凝聚全民共识。

2.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的教育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导向,这里以人民为主体的导向有两层含义:第一,要坚持分类分层教育,找到人民实际需求和精神共鸣点,要贴近人民的生活,尽量将理论通俗化,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第二,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针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对于不同学龄段的公民的教育内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于不同学龄段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学生要加以区分,立足实际需求。

3.要树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一种德,更是一种大德,既包含的是对个人在社会的德,也是对国家的德。

因此,在融入全民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
“立德树人”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

在融入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作为道德教育材料,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道德理论教育,强化全民对于公共道德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公共道德和个人素养,才会真正认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从而才能够去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其它教育资源,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想公民。

4.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24个字组成,其内涵是深刻且丰富的,从表层看它只是一个理论材料,但从深层次上看它是对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要求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所以要想真正达到教育目标,必须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既要通过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更要通过学校活动、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将理论转化为相应的实践,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还要关心国家以及国际动态,保持政治敏锐度,在学习与践行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的主要手段,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养成的主要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教育这一手段,以多元化的载体为辅助,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融入全民教育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教育中是要作为核心内容展开的,它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政治课的讲授内容,并且更加注重通过隐性的教育手段和实践体验的方式实施教育,创新了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主体地位。

2.扩充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内涵
我国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主要从社会、家庭、职业三个方面展开,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对于公民个人品德的要求。

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美好夙愿,是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理想追求。

例如其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16个字,这不仅是人们对于建设美好社会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立足百姓实际,想百姓所想的一种情怀。

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对自己保持高要求,始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这既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今后执政的要求。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建构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
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精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而将其融入教育中就是最具有实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系统的传输给人们,使人们接收到最为先进的理论,通过教育这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手段和课堂教学的模式,再加以多媒体、黑板、教材等多元化的载体,有利于促使人们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够更为科学和客观,从而内化为人们的价值需求。

并且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合一的教育,能够在培育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再将这种价值理念扩散开来,促使人们之间构建起价值共识。

2.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与外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融入全民教育中,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与内涵灌输到全社会成员头脑中去,使之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价值追求。

内化的过程主要依靠的就是政治理论课,对人们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使其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人们心中树立一个价值标准,使其不走错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还有利于推动人们将内心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以多元化载体和途径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将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社会交往和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由内而外的提升自身的素养。

3.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优化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如果理论只停留在表层而不解决现实问题,那么理论也成了空话。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更应该成为处理社会矛盾和优化治理模式的强有力的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是对国家的大德,他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爱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不能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敬业是对成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始终坚持职业操守。

诚信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每一个人都要讲信用、守信用,才能够无愧于自己也不损害他人利益。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经济建设稳步前进的当下,我们的国民素质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性也必须不断提升,要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只有将其融入全民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广泛的传输给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并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化,使其真正的根植于每位社会成员内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凝聚全员的共识,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政党和国家才会永葆青春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洪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J].文化学刊,2010(7):37-4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汪洋,余卫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3(4):22-23.
[4]刘鲁红,董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90-194.
作者简介
张燕(1995—),女,汉,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马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朱瑛(1965—),女,汉,浙江金华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4-6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