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
第一篇: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
《生活中的博弈论》学习感悟
第一讲初试博弈论
生活中的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于是就产生了竞争,这种竞争就需要一种形式把大家聚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博弈。
博弈论是在力图在最简单的假设下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其伟大在于对后世的引导和激发作用。
博弈论不仅从古代就散发着智慧,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小事中,如双方互拨打电话,放弃球赛陪女友逛街等。
博弈论是建立在博弈双方或者多方都属于理性人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以及博弈对手状况的了解、博弈环境的要求及变化等诸多因素,博弈者做出对自己最有利最保险的决策和行动,从而使得自己能达到获利或者获胜的目的。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弈高手,但人的决策又具有有限理性,因此博弈论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讲纳什均衡
在某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
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
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第三讲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用囚徒困境博弈对两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如: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
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
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
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
(合作)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
(背叛)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
在现实中,要二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第四讲斗鸡博弈
所谓“斗鸡博弈”就是两只公鸡面对面斗争,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
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被谁一站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
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学习了知识,就要善于联想,善于联系生活。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或者是接触到了博弈论,就像是平常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争执问题,每次都可能弄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都不服气,最终的结果是有一个人妥协,然后彼此达成一致;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
第五讲智猪博弈
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如工作中的“搭便车”现象,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其他村民“沾光”;这些都属于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
即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会有10份的猪食进槽。
若小猪去按,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份,小猪只能吃到1份猪食;若大猪去按,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份,大猪吃到4份猪食;若同时去按,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份,小猪吃到3份猪食。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按,然后坐享其成。
而由于小猪总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按按钮。
这种策略组合也是一种“纳什均衡”。
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
第六讲枪手博弈
用囚徒困境博弈对两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从热播的古装宫斗剧中,我们也发现古代帝王的后宫争斗也是如此,真正在后宫屹立不倒的,一般都不是身世背景最显赫、最有才华或者最贤惠的那一位。
但凡在某一方面占了一个“最”字,就不太容易在尔虞我诈的环境生存下去。
大多数时候,最后胜出的是在任何方面都不弱,同时又懂得权谋、智慧和平衡的人。
“胜出未必是最好的”此种现象由来已久,在我们学习过博弈论的知识后,就大致能解开一些心中的疑惑了。
对于未来踏入职场的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也是十分宝贵的,倘若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对自己是种身心的修炼,也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心态去从容面对繁复的工作和生活。
《生活中的博弈论》学习感悟
博弈论考虑参与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人们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与到一场博弈的各方都会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获得各自的利益,各方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每个选择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同时,也必须考虑其他的参与者,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并对自己最后获得的结果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从而再次修正自己的选择,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
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通俗地讲,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
“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
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
博弈论的应用和研究非常的广泛,博弈论能带给我们最大的获益,带给我们共同所需要的双赢。
生活处处充满了竞争,博弈也就无处不在。
通过博弈,我们获取知识,获取合作,达到最高的目标。
虽然博弈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参与者都是在每一场博弈中寻求自己的最优解。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在这些合作与竞争中,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得到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
由此看来,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在于解法而在于寻求巧妙的策略,学习博弈论不是为了享受分析博弈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果。
博弈的思想来自现实生活,它既可以高度抽象地用数学来表述,又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以学习博弈论并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最优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但是,博弈又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第二篇: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这学期我在人文课的选择上,我选了“生活中的博弈论”这门课。
本来以为会很枯燥乏味,现在课要结束了,回想起来觉得还是挺有趣的。
其中含有很浓的智慧气息,趣味横生。
下面就是我关于这门课的小论文。
我们首先就会问,什么是博弈论?其实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生活中每个人,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
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
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
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
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善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不管是在结构分析还是决策预测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理性人来说懂得如何博弈就显得越发重要。
下面我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
博弈其实就是一种游戏,是如何做出对自己有利选择的游戏,但又区别于传统的如体育运动、下棋、打牌等游戏,同时又和这些有些有本质的共同特征,如都有一定的规则,都有一个结果,策略至关重要,同时策略和得益有相互依存性,游戏者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这样看来博弈好像和我们身边普通的游戏是一样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其实博弈本身的含义就是博弈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选择相应的策略以期获得足够的利益的过程,这和传统的游戏是相通的,如最常见的斗地主,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如连牌至少5张一连等等),选择如何出牌(出牌的组合以及出牌的顺序等等)而获胜(当然也可能输)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三方博弈的过程。
为了能够了解博弈的含义,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典的博弈模型。
需要提到的当然是任何与博弈有关的书籍中都会讲到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博弈的基本模型是这样的:警察抓了两个合伙犯罪的罪犯,但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
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个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
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一年徒刑;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则将重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同时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监禁。
如果分别用-1,-5和-8表示判刑1年、5年、8年的得益,用0表示被立即释放的得益,则我们可以用一个特殊的矩阵将这个博弈表示出来,这种矩阵是表示博弈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称这种矩阵为一个博弈的:得益矩阵:
囚徒
1、囚徒2代表两个博弈方,他们各自都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因为这两个囚徒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外一个选择什么,因此可能两人做出选择时间不同,但是在选择时不知道对方的决定,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可以看做他们同时做出选择,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们会如何选择呢,如果是其中一个是你,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在分析之前我必须要说明一下,我们这里的博弈方是理性的,即他总是考虑自身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集体得到最大的利益。
例如对于囚徒1来说,囚徒2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2选择的是“不坦白”,则对囚徒1来说,“不坦白”的得益为-1,坦白的得益为0,那么他肯定会选择坦白,假设囚徒2选择的是“坦白”,那么囚徒1坦白的得益为-5,不坦白的得益为-8,他肯定也会选择坦白。
因此在本博弈中,无论囚徒2采用何种策略,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囚徒1的选择是唯一的,那就是“坦白”,因为在另一方的两种可能选择的情况下,“坦白”给他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最大的。
同样的,因为囚徒2与囚徒1的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囚徒2与囚徒1的决策思路和选择也会和囚徒1完全一样,囚徒2在这个博弈中
唯一合理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该博弈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两博弈方同时选择“坦白”策略,同时被判5年。
也许你会感到和奇怪,他们怎么都不选择“不坦白”呢,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不是都只判1年刑了吗?事实上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在两人串供的基础上,但我们的前提是他们被分别关押,根本没有串供的可能。
这个结果或许你会感到不能理解,但通过我上述运用博弈知识的分析,你应该清楚了吧,而这也正是博弈论的魅力所在。
下面这个案例是老师在上课时讲过的了,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
有5个海盗,他们要分100个金币,假设他们分别为1、2、3、4、5,这5个人都非常聪明,都想获得最多可能的钱,并且绝对理性。
就在给出以下分配方案:由1开始说自己的分配方案,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同意,那么该分配方案得以实行,如果没有超过一半的人同意。
那么他就被推到海里,由2号说自己的分配方案,同理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同意,那么该分配方案得以实行,如果没有超过一半的人同意,那么他就被推到海里,接着由3、4说自己的方案直到只剩下5号一个人,那么现在问:1号应该怎么分配金币,才能得到最多的金币,且不被推到海里,我相信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正确答案,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吧,下面我来告诉正确答案:97、0、1、2、0,想不到吧,想知道为什么吗,那么就去学一下博弈论吧。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
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
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我在上面讲过了一个“囚徒困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他们两人都
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
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
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
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
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
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集合。
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
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我上面说到的例子只是博弈论中非常简单的例子,现代博弈论在纳什均衡定理的推动下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有限理性博弈模型更是发展迅速,要想真正理解博弈论那么我们还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我依然想强调一点,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博弈论都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
我相信,博弈论在未来将会有更加好的前景。
第三篇:生活中的博弈论教案
授课课题:生活中的博弈论学时:7
课题1(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博弈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博弈论的发展历史与重要人物。
3)理解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课堂上的博弈游戏,了解到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
2)通过现实生活案例分析,学会初步运用博弈论知识的方法,即倒推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集体参与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探索社会的行为规律有更强的欲望。
2)通过生活中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为本市高中高一年龄段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在认知上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过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理解为主,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少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寻求多样化,不要太过于单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博弈论基本组成,在游戏中学会根据策略改变自身的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难点:学生体验发现博弈论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案例。
四、授课方法:
游戏教学,问答教学,交流讨论。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引入新课
引入:由生活中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棋类和纸牌类游戏入手。
教师活动:大家都应该玩过扑克,或者象棋跳棋之类的游戏吧?玩这些游戏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胜。
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无时不刻存在着一些竞赛与对弈,那我们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取得最终的胜利呢?现在教大家一种思想,可以让大家在这些游戏当中迅速理清自己的思想,运用好的方法取得胜利。
2、博弈游戏
博弈游戏:成绩博弈
游戏规则:在不被同桌看到的情况之下,在每个同学拿到的纸张上面,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自己想填的成绩,这个成绩不是乱填的。
你可以写的成绩只有两个:a或者是b。
把这看成是你成绩的赌注。
之后教师收集好同学们的答案。
我会随机抽取两个人,以此类推,两两一组。
如果你写的是a,而你分到的另一半选择b,那么你获得3分,另一个获得-1分;如果两个都写的是a,两个人的成绩都是0;如果两个都写b,两个人的成绩都为1;你写的是b,另一个选择a,则你获得-1,他(她)获得3。
师生活动:交流讨论,考虑每一种情况,得出结论。
3、讲述新课
引入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教师活动:讲述博弈论的概念,结合游戏讲述博弈论的三要素:参与者、若干个可以选择的策略、收益(支付)。
4、博弈论发展历史
课件展示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5、博弈论经典模型讲述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结合博弈论的三要素,多角度分析这一类模型。
给出在这个模型下的基本矩阵模式,可以方便大家思考、选择最佳的策略。
分别考虑甲和乙的策略选择,筛选出最优的策略和最劣的策略,
最终选择最优的策略,得到最终的结果。
从这个经典模型当中,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着背叛,本来两个人都选择沉默,这样可以获得双赢。
但是因为人心中的自私,不得不去选择告发。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在与人交往当中,一定要相互信任,不要让自己的自私毁了一切,也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总之,我们要避免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课题2(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博弈论的基本三要素。
2)理解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
3)通过博弈游戏,学会倒退的思维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课堂上的博弈游戏,了解到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
2)通过现实生活案例分析,学会初步运用博弈论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集体参与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探索社会的行为规律有更强的欲望。
2)通过生活中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为本市高中高一年龄段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在认知上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过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理解为主,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少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寻求多样化,不要太过于单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猜数字游戏当中博弈论知识,学会运用对方的策略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