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与配置优化-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与配置优化
导读: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建筑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资源包括学校与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学校可利用的建筑企业中的德育资源等,了解这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及资源的作用价值,有助于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下资源的配置,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22
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10余年历史,但势头强劲,在办学规模和专业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已经得到良好成效。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建筑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逐步提高,土建类高职教育的问题也初露端倪,比如教学条件滞后、资金来源不足、社会信息不畅等,制约了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发展。[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实现学校与建筑企业的共赢,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资源配置的内涵
(一)资源配置的概念
经济学认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
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较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得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即人们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资源的内涵
在经济学中,“资源”一词,泛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已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集合体,它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密切相关,是一种既具有物质性、同时又具有相应功能性和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
社会资源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不仅包括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且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信息、组织形态、管理手段、法律、政策以及道德等非实物形态的资源。
“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
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本文所研究的教育资源为广义的资源,包括与教育活动相关联的各种人力资源、财
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其他无形资源等。教育资源是在社会环境中蕴含一定教育价值、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切要素。职业教育资源是组织职业教育活动、谋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土建类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综上所述,土建类高职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到土建类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对高职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分配。校企合作模式下教育配置的两大主体是高职院校和相关的建设行业建筑企业,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的配置。
(一)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建类高等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建筑企业与院校的教师资源和院校的学生资源两个方面。
高等职业学校里有一支受过良好职业训练、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经验丰富且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师资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及相关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教学管理的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大多为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或一些教师虽然曾在行业第一线参加过实践、管理工作,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在几年
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方法、工艺在现在的实践中已经不再适用,加之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所以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学校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符合现代行业发展趋势要求的实训、实习指导。然而,在建筑企业中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悉相关岗位生产知识的能工巧匠,他们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能够熟练安全地使用有关的生产操作设备。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引进相关建筑企业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来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可将实际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即为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易于掌握理解。
同时,形成合作关系的土建类高职院校与建筑企业也可利用对方现有的优势资源,较为方便地进行人才资源的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校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可以得到建筑企业的积极帮助和支持,安排教师到相关建筑企业进修学习、进行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克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或落后的缺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设备完善的实训场所、经验丰富的教师等教学资源在学校中开展员工的入职或在职培训,学校也可将对建筑企业员工的培训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此外,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优势,可以协助
建筑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共同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建筑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才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的今天,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建筑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到建筑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等形式,使学生提早适应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筑企业可优先从学校中选拔合适的人才充实自身的职工队伍,且这样的人才适应期短,可快速进入职业角色,降低建筑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财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资金是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财力资源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学生缴纳的学费,此外还有一部分学校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获得的资金。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可以利用建筑企业投入的资金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也可以承担建筑企业的员工培训来达到培训费用财力资源的共享。此外,学校可以找到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建筑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师蹲点实习、学习实践操作,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资金的投入。相应的,将合作方建筑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活动范围,也可降低建筑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三)物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及发展所需要的建筑实训基地、实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