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 采摘节——混合运算 青岛版(2014秋)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加乘、减乘混合运算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加乘、减乘混
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力
目标
经历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类
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
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难点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课时安排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主备内容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一个收获的节日到了—采摘节,我
们帮农民伯伯,一起去采摘园吧!(学生回答)
啊,有这么多同学的家庭想去帮忙,同学们真是热爱劳动。

(课件出示信息窗1)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一共60个篮子,我们来了18家,每家3个篮子。

我们坐着巴士,去第二个采摘点张庄,仔细看你发现了哪
些数学信息?
生:一辆大巴车能坐48人,两辆中巴车,每辆车能坐26
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还剩几个篮子?
生:三辆车一共乘坐多少人?
教师: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答吗?
学生:18X3=54 60-54=6(只)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引入新知
1.提问:你们能列合算式算一算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
想法写在本上。

还剩多少个篮子,得先算出18家用多少个
篮子,然后总数减去用的篮子数量就是剩下的数量。

教学设计剩下数量=总只数一已分的只数。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1)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月:60-18×3
(2)联系实际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混合运算。

(板书部分课题:混合运算)
4.比较:和以前学习的分式计算比较哪种简单?为什么?
5.引导学生小结:在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一个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自已去发现探索的。

因此新课导入后,我会不适时宜地提出问题:还剩多少只篮子?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使学生自主动脑思索,合作交流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并在比较中发现最优化的计算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自主解决,尝试解疑
试一试:回看教材第60页信息窗1的另一半:我们租一辆大巴车能坐48人,中巴车两车每辆能坐26人,三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活动尝试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8+26×2=48+52=100(人)
3.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4.对比说出解决的两个题目有什么特点,揭示课题并板书:加乘、减乘混合运算
提问:联系例题分篮子和刚才的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能能说一说“加乘、减乘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生总结。

5.小结: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

四、巩固提高
1.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生上台回答
2.解决问题: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分析问题并自主解答。

四、巩固提高
1.完成课件第1题
1)说一说: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3)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课件第2题
1)先审清题,知道条件和问题
2)列出综合算式
3.完成课件第3题
(1)学生说出这些题错在哪里。

(2)指出错误后,再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

4.完成课件第4题
1)先审清题,知道条件和问题
2)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培养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
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板书设计
加乘、减乘混合运算
(1)还剩几只篮子?
18×3=54(只)
60-54=6(只)
小月:60-18×3
=60-54
=42×3
=6(只)
(2)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48+26×2
=48+52
=100(人)
在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教学
反思
1
教学
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