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示范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示范课
评课小结
2007年10月26日,朝阳区高中教研室在日坛中学做了两节新课程地理展示课。

教研员党为民和日坛中学王艳杰两位教师共做了两个教案的课堂教学展示。

课后听课教师对这两节课作出了积极评价。

由于这两节课是这两位教师作为相互衔接的整体来设计的,所以我们把这两节课放在一起点评。

一、从课标要求变化最大的地方——过程性目标上突破,变“讲堂”为“学堂”
这两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以往教学大纲是要求学生理解洋流形成原因,掌握主要洋流名称和分布,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见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求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并以此模式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明确要求通过现象描述上升到规律总结的思维能力提升过程。

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性目标,教学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个过程,课程标准就没有实现,教学仍然是重结果、轻能力的、轻视学生自主学习的。

这两节课根据课标要求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以往所谓成熟的教学程序,即根据已有知识,进行逻辑推导和演绎,推导出洋流成因类型和分布特点,继而有结论演绎出若干推论的做法。

作课老师安排学生在学案上分组比较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具体分布。

先观察洋流整体特征:象什么,分几部分,各部分流向如何。

在这个阶段学生观察思考结果的发散性较高,于是教师通过不同纬度洋流分布状况列表比较,适度对学生进行思维定向,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对比两组结果,映证不同海域同样模式,形成规律性认识。

这样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初步掌握洋流分布模式图的画法。

这样的教学程序在降低学科难度的前提下,保证了学生有足够时间和机会进行思维过程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课堂上可探究的深度,于是这两节课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的展示。

二、理解和分解课标,做好“减法”,重构师生互动的活动体系
课标不再要求掌握洋流成因类型,所以作课教师改变了以往由风带推导风海流、再推导其衍生性的补偿流的教学方法。

他们只讲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与风带相关,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洋流分布模式图上比较东西向洋流流向与风带风向的一致性、差异性及其原因。

这样既突出了风带与洋流模式的相关性,也突破学生正确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的难点。

以往让学生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常发现学生能画出房子,但掌握不了具体流向,其原因是不能把洋流模式与已知风带知识相联系,缺少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过程。

两位老师在讲完风带对洋流分布模式的影响之后,引导学生关注画图的第一笔(北赤道暖流)与东北信风的关系,这样学生便轻易掌握绘图的关键了。

课堂教学中淡化了东西向寒暖流的区分、不要求洋流具体名称的记忆,抓住模式图,即抓住骨干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就是做好“减法”,而做“减法”的目的就是保证教师能设计出好的师生互动的活动体系,为突出过程性、强化“学堂”化、注重全目标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突出学法指导,在尝试和体验中总结方法
两位教师提供的具体案例和相关问题链,都把实质的指针指向分析方法和操作程序方面,而不是具体问题答案本身。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课标对能力的要求,两位教师重复要求学生套用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流向和性质对沿岸气候、全球水热平衡、海洋生物(渔场)、海洋交通与海洋污染的影响。

学生分析的具体问题不同,具体答案相异,但在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同的方法或程序,即“对纬线-加环流-判寒暖-辨影响”。

等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学生发现我们所学的东西是很简单的。

作课教师不仅在总结方法上下功夫,还在学案和板书设计有创新。

课标是教学的法定依
据,两位老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保证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但他们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精心设计了学案和板书。

他们的学案重在引导学生重建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其学案由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活动程序组成,并为在某些细节上引导学生的思绪,还安排一些比较表格或填空。

他们的板书强调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逻辑关系,图形、文字和关联箭头组成结构式板书,帮助学生抓住骨干知识与规律联系。

四、关注生活,注重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少贴近学生生活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如“小鸭舰队”和“厄尔尼诺”的案例),架起了学生与课标要求内容间的桥梁。

使得学生对自己没有见过的内容——洋流有了探究兴趣,能够探究下去,并灵活运用探究出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就是教学资源,两位老师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引导他们思考,一步步地感悟。

当学生回答正确了,老师不急于表态,让其他学生评价,让学生自己说出为什么正确;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老师或给予点拨、或带领大家帮助分析致错原因在哪里。

老师充分利用了实物投影仪来反射学生作业,与大家交流,实现学生相互启发。

两位教师语言生活化,多讲短句,能结合课堂气氛实施情感调度。

总的来看,两节课上学生学习情趣浓厚、积极思考,较好地完成了设计目标。

这两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作课教师准备不够细心,在课件中出现个别错字;对学校的设备性能不够熟悉,出现了一些操作问题。

这些问题以后当加以重视和克服。

注:本评课小结是在全体听课教师评课的基础上,由市学科带头人——张莹老师执笔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