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巴中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曲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题材丰富多样。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C.《乡愁》《我爱这土地》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艾青的作品。
D.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致巴特勒的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但他主要记录西周历史,属于断代史。
C《乡愁》作者余光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帷幕嬉闹明辩是非顾名思义
B.桑梓晨曦人情炼达刚毅不屈
C.惩诫震奋正襟危坐突如其来
D.精致荡漾引经据典养精蓄锐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明辨是非”;B.应为“人情练达”;C.应为“惩戒”“振奋”;D.正确。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诗文默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谪居之地的荒凉和时间久远。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
从苏轼的“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到范仲淹的“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到秋瑾的“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
这些迁客骚人、名人志士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被沉淀汇聚并赋予时代特质。
【答案】(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采菊东篱下(3)二十三年弃置身(4)会挽雕弓如满月赢得生前身后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千里共婵娟八年风味徒思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得”、“赢”、“婵娟”、“徒”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熊丙奇的《有必要恢复古文敬语吗?》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生活中,敬词除了会说'您',你知道尊上、拜服、仁公吗?谦辞,除了被用滥的'鄙人',你知道小可、家慈、舍亲吗?”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组微博,统计了一些正在逐渐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并同时号召大家学习和使用。
②如果有人在和他人交流,或求职推荐、入学申请时,能自然地用到“尊上”这类用语,这当然是一件值得肯定和尊重的事,但如果一个人口头使用或与书面表达割离,就勉为其难,甚至适得其反了。
③社会在进步,文明礼仪也在发展变化,没有必要抱残守缺。
我不认为,把“您”改为“尊上”,就会让人觉得更礼貌更有文化,而“您”这样的尊称,本就是从过去的传统敬称中发展过来的。
④我并不否认,有人习惯用一些古文敬语,这就好比有人喜好穿汉服一样。
但这要和他本人的气质吻合,否则很可能被他人误会,在那里显摆自己的修养。
如果除了“尊上”这类称谓,其对其他古文一概不知,反而可能闹出笑话。
有人希望通过重视传统礼仪,而传承传统文化,说实在的,这只是外在的形式主义传承,并无多大实质意义。
一个人的自信、谦卑,不仅体现在称谓上,而更多表现在为人相处的实际行动中。
⑤相比倡导传统表达来说,我更在乎有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谈吐举止。
多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学校,都在对市民、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礼仪教育,包括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浪费粮食,不插队、不高声喧哗等,但多年教育的结果,并不理想。
而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传统的“温良恭俭让”。
⑥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的使命,也是我国必须坚持的教育价值理念。
应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教育内容与形式,而不能本末倒置。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刻意为传统而传统,否则,而会让传统在表面的喧嚣中被遗忘。
(选自《作文与考试》2015年3月下旬刊,有删减)
1.文章开头从《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写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没必要恢复古代敬语?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与张国立一起,提出了一个恢复部分繁体字的提案。
冯小刚表示,希望可以通过恢复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繁体字,来传承中华文化之美:“我希望能够部分的,哪怕是数量很少的恢复一些非常有文化含义、生活含义的、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
比如说“親愛”这两个繁体字,一个亲,一个见,组成了親,愛呢,在现在的简体字里,是没有心的。
这个其实是很有意蕴的,所谓的親要相见,愛要有心。
但现在我们的简体字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
你同意冯小刚的提案吗?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号召大家学习和使用中华礼仪用语写起,既引出本文的论题“有没有必要恢复古文敬语”,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也与下文作者的观点形成对比。
2.(1)社会在进步,文明礼仪也在发展变化,没有必要抱残守缺;(2)重视传统礼仪只是外在形式上的
传承传统文化,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3)相比倡导传统表达,更要有符合现代基本社会文明要求的谈吐举止。
3.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不同意。
不少繁体字确实有传统文化意蕴,但通过恢复繁体字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只是外在形式的传承,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即使是简体字,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去理解其内涵,依然可以通过它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示例二:我同意。
繁体字与古文敬语不一样。
古文敬语是具备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只适合在社交文化与国文教育领域内留存。
而繁体字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生活含义,能反映祖先的智慧,了解其内涵,能让我们认识并传承中华文字之美。
【解析】
1.题干问文章开头从《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写起的作用。
实际上也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出本文的论题“有没有必要恢复古文敬语”的作用。
同时微博中的“号召大家学习和使用”的观点与下文作者的观点形成对比。
开头微博中的两个问句也是在提醒大家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2.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
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
如可直接提取第3段“社会在进步,文明礼仪也在发展变化,没有必要抱残守缺”,第4段“而传承传统文化,说实在的,这只是外在的形式主义传承,并无多大实质意义”,第5段“相比倡导传统表达来说,我更在乎有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谈吐举止”等句作为答案。
3.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冯小刚恢复部分繁体字的提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
如答不同意冯小刚的提案,可从通过恢复繁体字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只是外在形式的传承,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角度作答。
如答同意冯小刚的提案,可从繁体字中的古文敬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活含义,能反映祖先的智慧,能更好地让我们认识并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作答。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中国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
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漫长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
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等同于“经”,其实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因为历史上儒家思想特别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的儒、佛、道思想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诗词里的名篇佳作等。
2.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并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它本身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
C.古代很多著述,能治世、治心、治身,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传诵不衰,此类著述即成为中国经典。
D.有些著述因为符合统治者思想,充满真理又被多次引用,被皇帝“钦定”为必读书,这些书结果就成为了经典。
3.下列对阅读经典的方法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时,应该将其放在使它产生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应当活学活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B.阅读经典时,既不能抛开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核,也不能因为社会风俗和口耳相传的原因而违背经典的要求。
C.阅读经典时,要根据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让经典知识再生和重建,使经典中一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
D.阅读经典时,要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A.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知中国经典并不独指儒家经典。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
D .“符合统治者思想”“充满真理”“多次被引用”并非同一部经典。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B.根据“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可知对于一些传统思想既可以抛开,亦可违背。
6.奇石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一致钦佩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
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是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块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些想拒客。
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下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就是那块石头。
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
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
络腮胡子却是左右看看,显得有些为难。
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
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
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睁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
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怒,都显露了出来。
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
但你手上这块,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
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
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
吴老先生无奈,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那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
吴老先生上船施礼,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
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
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二人进入舱中,相谈甚欢。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
”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块石头就是我船上的。
”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
三天前,太守离任,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因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
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
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
一无所获,又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抢了去。
白费了这一番工夫。
”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蹿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自是有眼无珠。
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
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此后三年,所有盗贼过郁林城均绕道,城内男子亦以留络腮胡子为耻。
1.请你以“顺叙”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2.文中划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廉石”被抢的事过去后的三年中,为什么“所有盗贼过郁林城均绕道,城内男子亦以留络腮胡子为耻”?
4.你觉得吴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说以“奇石”为题,请简要回答奇石的“奇”在哪些方面。
【答案】1.络腮胡子一帮汉子在翻抄陆绩离任时的财物无果时,劫走了自以为是稀世珍宝的压舱石,“奇石”辗转到吴老先生那里后,被吴老先生送回给陆绩,传为当地佳话。
2.神态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吴老先生在看到石头时的惊讶与会心,引起读者悬念。
3.①因为人们非常尊敬陆太守,十分痛恨抢劫“廉石“的盗贼。
②盗贼对郁林城心生敬畏。
4.吴先生赏石技艺高超,远近闻名;爱好高雅,喜欢交友;目光犀利,细心机智;崇尚廉洁公正、富有正义感。
5.一块普通的石头却被盗贼当做稀世珍宝抢走(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堪称无价之宝);原本是太守用来压舱的石头,却被称作“廉石”闻名全郡(太守廉洁公正,受人爱戴,石头也因人而贵,受人敬奉器重) 【解析】
1.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竟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是抢了去。
”文章先写络腮胡子一帮汉子在翻抄陆绩离任时的财物无果时,劫走了自以为是稀世珍宝的压舱石。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
”再写“奇石”辗转到吴老先生那里,“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
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结果是被吴老先生送回给陆绩,传为当地佳话。
2.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
常用对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划线句子“大睁着眼睛”“上微露惊讶”“颔首微笑”的神态描写,因为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
这些句子,渲染石头的与众不同,吴老先生很是期待,看到后又是十分惊讶,紧接着是明白其中的玄机,露出会心的微笑,引起读者悬念。
3.考查侧面衬托的作用。
“所有盗贼过郁林城均绕道,城内男子亦以留络腮胡子为耻”说明十分痛恨抢劫“廉石“的盗贼,从侧面突出陆绩为官的廉洁公正及其影响力之大。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开篇交代吴老先生有一手赏石绝活,为后文他一眼就看出络腮胡子拿来的是个假奇石,表现吴先生赏石技艺高超,远近闻名;吴老先生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件石头就是陆集的;崇尚廉洁公正、富有正义感,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5.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奇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
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
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
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
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zì)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②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桓公和管仲是否都认为“愚公”是个愚笨的人。
【答案】1..①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为什么要用愚公来命名呢?②那位老人知道国家司法(案件审理)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
2.不是。
齐桓公认为那个老头是愚笨的人,因为老头容忍少年把自己的小马牵走而不阻拦。
管仲却认为愚公不愚,他明白老头是借向齐桓公解释地名的机会,通过叙述一件近似荒诞的事情来委婉地讽刺齐国“狱讼之不正”(司法不公正)的现象。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视(看)、愚(愚笨)、何为(为什么)、名(取名)”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狱(案件)、讼(诉讼)、与(给)”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依据“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可知,齐桓公认为那个老头是愚笨的人。
依据“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可知,管仲认为愚公不愚。
因为他明白老头是借向齐桓公解释地名的机会,通过叙述一件近似荒诞的事情来委婉地讽刺齐国“狱讼之不正”的现象。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
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