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提高报道的亲和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方法/
党报如何提高报道的亲和力◎曾莉李玉麟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挑战。

党报做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广大读者保持着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联系,就是为了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就是为了宣传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

党报要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发展和取胜,在注重权威性的同时,还需要增加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

要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关键要从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新闻的报道方式、语言的写作方式、新闻的采访方式。

一、让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和蔼而亲”
时政类新闻占据党报较大的版面,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能,具有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这类新闻由就有一定的于严肃性,写法容易套路化、公式化,在亲和力、吸引力方面略有不足,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于广大读者之间的距离,制约了时政新闻发挥引导和激发的作用.
要善于从时政会议中挖掘实用信息,把政府视角变成百姓视角。

对读者来说,不需要一份对其疾苦漠不关心、对其麻烦事不闻不问的报纸。

读者需要的是,能反映他们根本利益,时刻关注他们身边人、身边事,一心为他们着想,给他们办实事的报纸。

党报就是要聚焦百姓生活、倾听百姓的呼声、反应百姓的困难。

会议报道不是要单纯报道某个会议召开,也不是会议内容单调的传声筒、复读机,记者应该依靠自己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掌握,从中找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信息信息,服务民生、接地气,就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要懂得“换位思考”。

采写时政会议新闻时,记者从百姓角度审视某个会议,把会议内容与百姓亟需解决的事情结合起来,加深政府和百姓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的共鸣。

时政要闻版要有新面貌,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

许多时候,会议消息、领导活动消息都集中在要闻版,领导讲话有的是“指出”,有的是“要求”,有的是“强调”,对读者没有吸引力,不但达不到想要的宣传效果,还让党报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因此,在要闻版的编排上,要多一些有分量、有新意,报道方式新颖的稿件;标题上也要力求鲜明、活泼、生动。

同时,多变换报道形式,报道领导深入基层调研、解民忧的新闻,可以试着用图片新闻替代文字报道•抓住感人的瞬间、生动的细节,可以极大增加可读性。

二、写作语言要有温度、有态度
在新闻行业内,特别是党报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写谁的谁看,谁写的谁看。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报道的语言不够“暖”,不够打动人心,没有找到读者的“兴奋点”。

确实,党报为了体现权威性,许多新闻语言较为枯燥乏味、苍白干瘪,报道方式老生常谈、千篇一律。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语言应该注意细节化、形象化、通俗化。

文风不贴近实际、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群众,是机关报不具备亲和力的表面原因,其实质是作风的不扎实,是理念的偏离。

增强亲和力不应只满足于文风的贴近,更应从党报品质上着手贏得读者,让亲和力重归党报。

细节化,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当成新闻点,舍弃不必要的赘述,进行真实、细腻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塑造出鲜明、立体的形象,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湖北日报“信义夫妻”系列报道中,有一篇优秀作品《“信义妻子”何运香的人生定格》,写的是殡仪车接走信义妻子何运香,前往位于蔡甸的玉笋山殡仪馆新闻。

作者用一个个细节,记录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瞬间,塑造出清晰的画面。

如,屋内灯光昏黄,孩子们在屋外整理纸钱,收拾遗物。

邓双生将妻子的遗像小心翼翼地摆正,轻拂相片,不知是想擦去沾染的积灰,还是最后一次抚摸妻子的脸庞。

这张遗像,是何运香的身份证照,如今被放大,镶在黑框里。

简陋的太平间,何运香静静地“睡”在冰棺里。

当最后的别离到来时,一直强忍悲痛的邓双生毫无预兆地“砰”的一声,双膝跪倒在遗体前,泪水滂沱。

这篇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有中置身事件中的感觉,使新闻更加生动立体。

形象化,关键是用鲜明、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效化解一些特殊类型报道,如经济类报道语言生硬、缺少趣味的通病。

对于经济学专业人员和政府决策层人士而言,经济新闻非常有用。

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面对高深的学术分析、艰涩的专业术语,常常觉得经济新闻感到不知所云、生涩难懂。

因此,导致一些较为重要的经济信息,因为百姓的接受程度不高,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让经济报道既生动又有深度?既能够对经济事件缜密分析,又可以事件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在形象化上面下功夫。

新闻写作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通报式语言,如写经济类新闻消息经常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数字类资料。

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文章枯燥难懂。

想要吸引读者兴趣,语言必须要通俗易懂。

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百姓熟悉的语言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对于“行话”,记者在写作时进行解释说明,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更要对其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的“翻译”,冷
新闻前哨2019年第12期\71
传播方法厂
践行“四力”抒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刘蕾郭蜜蜜
“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抓活鱼。

”今年以来,湖北广播电视台自觉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积极践行“四力”,持续深化“走转改”,采编播记者团队深入一线下沉,足迹遍布全省每一个市州,以脚力丈量大地,以眼力明辨是非,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书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

一、要有一副“好脚板”
从来没想过,在家里用上自来水会是一个人最大的心愿。

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村民的心愿,就是这样简单到让人不可思议,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践行“四力”第一站就从这里出发。

铁厂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坐落在鄂渝交界处,平均海拔1200米,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这里创造了奇险的自然风光,也让这里遭遇了历史性难题:地表严重缺水,用水极度困难。

铁厂村曾经有160多户村民,现在只剩89户。

由于饮水困难,迫于无奈的村民只得背上行蟆离开故土。

铁厂村人与“用水之难”所作的艰苦斗争历经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打杵子、脚背篓、背水桶”时到“小水窖时代”再到”安全饮水新时代”,如今,流淌进村的一股股清泉,滋润了铁厂人的生活、兴旺了铁厂村的产业、唤醒了贫困山区的崭新生活。

在路上练,到基层去感受,到现场去感动,把基层作课堂,拜群众为老师。

践行“四力”,就是要走进新闻现场,深入基层一线,走到最边远最困难的地方去。

在秣归茅坪镇建东村的创意果园里,我们邂逅了1988年出生的农业接班人望浩然,了解了他的创业经历和经营思路。

与父辈不同的是,在创业之路上,他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忘抬头看路:与市场接轨、与消费者互动,主动践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他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尽到了一己之力。

而正是这样的一股股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农业新的希望。

于是,有了展现新农人崭新风貌的作品《“农二代”和他的新农业时代》。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更需要见证时代主旋律、抒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鼓舞人心,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我们要始终牢记践行“四力”
僻用词改造一番,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

如CPI用“物价上涨指数”来解释;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用“吃饭的支出比例、贫富差距”来解释等。

此外,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是很重要的事实材料,要巧妙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多用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三、新闻采访要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
现在,一些党报缺乏亲和力,其根本原因就是采访作风不扎实,没有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没有真诚地参与和真心地服务生活。

采访不深入,记者就无法抓住矛盾的症结。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深入生活历来是党报记者的法宝,反映生活的勇气来自深入生活。

实现“三贴近”,依靠的就是“三深入”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

记者如果没有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写出的新闻就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生命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记者要深入生活,必须依靠制度的完善,改掉少数记者热衷于“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等浮躁现象。

同时,要真诚地参与生活和服务,党报还应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

记者和老百姓要实行双向交流,而不只是单向地介入,这是是党报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增强报纸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湖北日报坚持开办“党报热线365”栏目,栏目在显著位置上,印有联系电话、邮箱与微博,读者可直接报料,基层民众有什么困难,可向这个栏目反映;领导干部可倾听群众呼声,使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得到回应与解决。

此外,还有许多机关报的“党报热线”,也因反映民众呼声而深受欢迎。

此外,亲和力还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报纸在细微之处精雕细刻,反而限制了报道的宏观视野、忽视大局;二是党报重视社会新闻,但是一定要避免“庸俗化”,应该保持党报公信力的领先地位,公信力来自权威性和严谨性;三是不能太过于追求“时新”,新闻语言上过于“俏皮”,传统朴实厚重风格更能得到读者的信任。

参考文献:
[1]董广安:《增强党报亲和力》,《新闻战线>2003年第7期
[2]邓文露:《提升党报时政新闻亲和力技巧》,《中国地报人》2014年第6期
[3]黄种生:《党报权威性的魅力》,《中国记者)2001年第7期
(曾莉: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李玉麟:湖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
72新闻前哨2019年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