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AB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版)同步练习AB卷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A卷基础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骇.破(hài) 掳.去(lǚ) 颈.上(jǐnɡ)
B.惧惮.(dàn) 陆玑.(jī) 孤孀.(shuānɡ)
C.震悚.(sǒnɡ) 规矩.(ju) 憎.恶(zènɡ)
D.针灸.(jiǔ) 诘.问(jí) 疮.疤(chuānɡ)
【解析】选B。
A项中“掳”应读lǔ;C项中“憎”应读zēnɡ;D项中“诘”应读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抵郑重竹竿深不可测
B.和蔼守寡粗犷切切察察
C.菩萨渴慕哀悼豪不相干
D.烦琐保姆磨难念念不忘
【解析】选C。
“豪”应为“毫”。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______地看着我。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______起来。
A.淡薄惶急震悚
B.冷淡急切震惊
C.冷漠惶急震悚
D.淡薄惊惶震撼
答案:A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_______、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
答案:《朝花夕拾》周树人思想家《狂人日记》
5.阅读课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至“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1)~(4)题。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结合上下文,联系阿长的身份(一个普通的、不幸的、不识字的保姆)、性格(迷信、无知)等方面来揣摩“我”的心理。
答案: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意思对即可)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起来。
..,全体都震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
应结合“我”对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没有抱任何希望,但她却给“我”买来了,体会“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答案: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把握。
“这”指代的内容要从该句往前文找。
答案: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4)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当时“我”对这四本书的渴望之情及书的来历来理解。
答案: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B卷提升篇
6.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
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________
②“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______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阿长与<山海经>》②《五猖会》
(2)示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
7.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②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
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
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
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
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
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又端起吸了一口,滋溜有声。
直到饭吃完了,酒喝尽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
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
”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
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
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
”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寻得到。
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
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
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
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
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
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
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
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头发糊弄我。
”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
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
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选自《光明日报》简默作,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括号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瞥见白发)—( )—( )—(掉光头发)—( )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抓住“白发”这一线索,筛选出“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等语句概括作答。
答案:抢拔白发疯长白发想种黑发
(2)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①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
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准确地判定出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环境描写。
突出了山区冬夜的冷寂无聊,为下文兄弟俩替父亲拔白头发一事做铺垫。
②神态描写。
表现了父亲回忆往事时心情的愉悦。
(3)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的一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
抓住某个具体的事物,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应的语句。
答案:第②段“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父亲的头发像煤,与第⑫段在“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想为父亲种下像煤的黑发形成照应。
(或:第④段父亲的白发像“会发光的羽毛”与第⑨段“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形成照应。
)
(4)“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紧扣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可以抒发对父亲韶华易逝的伤感,对自己少时顽皮行为的愧疚、自责,对父亲重焕生命活力的期盼等。
答案:示例一:父亲,看着您渐渐老去,一份伤感涌上心头。
年幼时,顽皮的我们只会欺骗您,却未曾体谅您的艰难,现在想来十分愧疚。
我衷心地希望您能健康快乐,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示例二:父亲,对不起,年少的我是多么顽皮、不懂事啊。
当时的您想要通过拔掉白发来挽留时光,可是却被我们捣乱。
如今的我已明白岁月无情,光阴似箭,多想为您植头黑发,让您重新年轻一次。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回头,只能任它流走,在头发上留下白雪的痕迹。
父亲,对不起!
8.【写作练】【写法借鉴】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后半部分着重写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富有层次、跌宕起伏,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答案(示例):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
他看上去二十多岁,教我们语文。
他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担任咱们八年级(1)班的班主——任。
”“主”字拉得特别长。
我们捂着嘴在偷偷地笑,长得如此“困难”还帅呢,我这样想着,等他把最后一个字说完,我们的笑声像开了闸一样。
“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瞧,倒挺会
为自己打圆场,“我希望大家和我交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快乐。
”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吴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和他在一起我们一点儿也不紧张,我们都喜欢吴老师——我们的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