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出世(无为),消极避 世,养生乃至治理国家,要 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 抓住事物关键。
时代背景
•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到了战 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 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 杀人更多。为了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出现了 典型的儒道之争,就是回答如何更好地解 决社会矛盾问题。
合作探究3
你认为我们应取法儒家还是道家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
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 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 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 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 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 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
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 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 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 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 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 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 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 主义色彩。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观点内涵
向往太平盛世,民 生和乐
国之本在民,只有 让人民衣食无忧, 才谈得上收守礼知 义,也才会天下归 心 存身、做事、处世 都应该顺乎自然、 不可强为
观点表述方式 表达明确、内容表 达较为含蓄 直接、明确
以寓言的方式表达
与文中其他观点的 关系
与子路、冉有、公 西华的观点既有差 异,又不无相通之 处 中心观点,全文思 路由此出发,又归 结于此
活动四 迁移延伸
假如有一天,孔子、孟子与庄子相遇,三位就“圣 人之道”进行一番交谈,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当时 的对话场景
寄语共勉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家是立 身处世之根本,道家是精神失意之良方。儒道两家和而不同, 殊途同归。儒家是强心剂,让我们活得积极,活得充实;道家 是清醒剂,让我们活得舒适,活得满足。在人生的旅途中,让 我们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 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是对“解牛”过程 的解说,暗合来自意, 文中少有明确的观 点小结
孔孟思想一脉相承,大同小异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与孔孟“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完全不同。
活动二 合作探究
1、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 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2、学了三篇文章,你认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 子的?他们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取法儒家还是道家?
合作探究1
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著作名 论语》 《孟子》
《庄子》
体例 语录体 对话体 寓言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说理特点
直接议论,平实 简约,思想深邃
思辨性强,善 于取譬喻,因 势利导
形象生动, 富有启发性
气势雄伟,富于 雄辩,善用比喻 和寓言
用比喻和寓言故 事来说明抽象的 哲理
•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课诸子文章 • 中华文明之光—人文主题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
——比较阅读《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
事》、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三篇课文中观点的内涵、表述方式以及与文中其他 观点的关系。 2.比较《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 自的特点。 3.探究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的社会理想和生存姿态,思考其现 代意义。
1、孔子、孟子和庄子三者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三者不同的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联系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说明。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讨,我们领略了儒道两家的“理想 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课外, 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先秦诸子百家著作,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 间的真意,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想热爱, 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这样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 的,而这将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活动三 群文拓展
阅读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材料二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 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 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活动一 梳理整合
三篇先秦诸子文章中,孔子表示“吾与点也”, 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 请分析以上观点的内涵、表述方式以及与文中其 他观点的关系 。
篇名
观点
《子路、曾皙、冉 吾与点也 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观点内涵
观点表述方式
向往太平盛世
守礼知义,仁 政思想,实行 王道
描绘画面, 侧面反应
直接、明 确
与文中其他观点的 关系
富国强兵,有相 同之处但实际过 程不同
相联系
做事不强为,顺 应世间自然万物, 皆有自然规律可 循
以寓言的方式表 达
通过庖丁解牛游刃 有余故事来说明养 生顺其自然
篇名
观点
《子路、曾皙、冉 吾与点也 有、公西华侍坐》
合作探究2 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流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经济 稳定、天下太平、人民安居 乐业、社会道德高尚、阶级 分明、礼法严谨)
小国寡民(顺应天性、顺其 自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 不相往来)
生存姿态
积极入世(有为),注重 为人处世的学习和自我约 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 现自身的价值。
谢 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