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合集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合集9篇〕
篇1:相思原文鉴赏相思原文鉴赏
相思
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外表似乎嘱人相思,反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方,随着春天到来而长。
这里面的南国解释南方为好;春来发几枝,没必要去解读几字。
几枝可以理解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萌发生出枝叶来。
但愿大家多采摘,此物最让人相思了。
至今看来这诗解读也不难,假设咬文嚼字去解
读,不仅负担,还篡改了诗的本意,同时会失去诗的意境。
相思并非要佩物。
篇2:《相思令》古诗鉴赏《相思令》古诗鉴赏
相思令
林逋
吴山[1]青,越山[2]青,两岸青山相对迎。
争忍[3]有离情?
君泪盈[4],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5]。
江边潮已平[6]。
【注释】
[1]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这里古时属于吴国。
[2]越山:泛指钱塘江南岸的山,这里古时属于越国。
[3]争忍:怎么忍心。
[4]盈:满。
泪盈,指眼泪充满眼眶。
[5]同心结:古人常把两人的衣带打成同心结,象征永远相爱。
[6]潮已平:意思是潮水涨到了最高的水位。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少曾浪游江淮之间,后来归隐杭州,在西湖孤山
隐居二十年,不曾踏入城市。
平生爱梅,爱鹊,生活孤清,自称梅妻鹊子,是为后代推崇的淡泊隐士。
【赏析】
这首词写不幸分别的恋人的离愁。
首句写钱塘江两岸的`山脉郁郁青青,而送别的地点正在钱塘江边,一对恋人就要在这样的美景中分别。
争忍有离情是一句反问,意识是不忍心有离情。
明明在离别之际,却不忍有离别之情,只是因为离别太过伤心,只是想一想那样的痛苦就觉得不能忍受。
下片详细写两人的分别场景,江边辞别的两人眼泪都已盈满眼眶。
按照风俗,永远相爱相伴的恋人要把衣带系成同心结,可他们却系不成这样的同心结。
江边的潮水已涨,船要起航,而一对本来同心的恋人就要这样天各一方。
篇3:《长相思》李白古诗鉴赏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分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豪放之外更兼含蓄。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
多写思归之怨,李白此诗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
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
他〔或她〕身居华府,从“金井阑”可以看出,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诗人是通过层层渲染环境气氛的手法,
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那么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
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于是更难以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
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
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可见其情之苦。
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美人如花隔云端。
”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详细说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又似乎很远,远隔云端。
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
这句是诗中惟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至篇末为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
这颇似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
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及的高天,下有波澜动乱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
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
“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似有犯复之嫌。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
可杂用短句〕,读来却大为减色,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动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李白尤其喜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
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描绘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非常动人。
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那么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开展。
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那么悲戚,却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将全诗分为篇幅平衡的两局部。
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
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以“长相思”一语收拢。
在形式上颇具对称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
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
我国古典诗歌向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的传统,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说明此诗的意旨在于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含蓄蕴藉。
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唐诗评选》〕篇4:《长相思》李白古诗鉴赏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篇5:《长相思·其一》原文译文鉴赏《长相思·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长相思·其一
唐代: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辛,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巧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分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
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
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局部组成。
第一局部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
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豪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非常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
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
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
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局部,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
在浪漫的气氛中,主人公梦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
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
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
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6:陋室铭古诗原文及鉴赏◇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铭:古代文体的一种。
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
”陋室:简陋的房子。
德馨:品德美妙。
馨,能分布至远处的香气。
②鸿儒:大儒,博学者。
白丁:白衣,即平民。
这里指缺少文化的人。
③素琴:朴实无华的琴。
素,无饰曰“素”。
金经:古时用泥金书写佛经,后泛指佛经。
④丝竹:泛指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指官场文书。
⑤西蜀子云亭:扬雄字子云,成都人,故称“西蜀子云”。
扬雄长于辞赋,在成都少城西南筑有扬雄宅,亦称草玄堂,即其著《太玄》之处。
◇鉴赏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构思新颖,表达精灵,巧妙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凸显陋室“不陋”。
文章以山水引起陋室,以仙龙引出主人,主人的馨德是全篇主题。
“苔痕”二句描室中景,“谈笑”二句写室中人,调、阅、丝竹、案牍叙室中事。
扯出诸葛庐、子云亭,为的是熔古铸今;引孔夫子“何陋”之言,还有潜藏未出的“君子居之”的一层意思包含其中,与开头“惟吾德馨”前后照应。
小小篇幅,无法不备,完美地表现了陋室主人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志趣,也反映了主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全文仅81字,短小精练,清新别致,极有特点。
◇妙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
惟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
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
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起以山水喻引,那么来不突;末引古结,那么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
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假设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三
1.清明古诗原文
2.《春望》古诗鉴赏
3.清明古诗鉴赏
4.春晓古诗原文
5.古诗《如梦令》鉴赏
6.竹石古诗鉴赏
7.春节古诗《元日》鉴赏
8.关于清明古诗原文
9.水调歌头古诗鉴赏
10.如何鉴赏古诗词春望
篇7:古诗《小池》原文鉴赏古诗《小池》原文鉴赏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
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表达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明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似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
“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重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擅长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此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顺。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得意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非常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欢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淘气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如今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惹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今译]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刚,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
篇8: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9: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慨。
二句写征人未还,
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期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
‘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根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惯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
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参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颖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络起来。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腔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
美,往往就表如今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如今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表达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