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月考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月考考试题及答案【学生专用】考试说明:本试卷五个大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倡导无偿献血。
献血时一般从献血者肘窝处的静脉采血,而非动脉采血,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静脉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B.静脉管径较大、管壁薄
C.静脉内血流速度较快D.静脉采血后容易止血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D.能进行呼吸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食物链和食物网
4、看以下图形表示的血管排序正确的是()
A.动脉、静脉、毛细血管B.毛细血管、静脉、动脉
C.静脉、动脉、毛细血管D.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5、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
A.杠杆、支点、动力B.杠杆、动力、支点
C.动力、杠杆、支点D.支点、杠杆、动力
6、血红蛋白的特性是()A.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B.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
C.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D.不易与氧结合,易与氧分离
7、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B.北京猿人C.森林古猿D.类人猿
8、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9、下列不属于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的是()
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B.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C.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D.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10、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
B.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挡灰尘、细菌时形成痰
C.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遮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11、下图表示果实形成的简略过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子房、受精卵、果皮、胚 B.子房、胚珠、果皮、种子
C.胚珠、受精卵、种子、胚 D.子房、受精卵、果皮、种子
12、能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的是()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13、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A.所有实验参数都相同B.所有实验参数都不同
C.所有实验变量都不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参数相同
14、下列古诗词描绘了裸子植物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5、下列动物中,身体结构呈辐射对称的是()
A .
B .
C .
D .
16、下列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人体 B.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D.器官→组织→细胞→系统→人体
17、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无关的结构特点是()
A.小肠长约5-6米B.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
C.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D.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18、冬天上课门窗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A.打“呵欠”会传染B.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同学想睡觉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19、涡虫和水螅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无脊椎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A.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B.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C.身体有无分节 D.体表有无外骨骼
20、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只可通过一种途径排出的是()
A.尿素B.多余的水C.二氧化碳D.无机盐
21、广东名桔之一的砂糖桔,其果皮、果肉及其中的“筋络”分别属于( )
①保护组织;②输导组织;③分生组织;④营养组织。
A.①④③B.③④②C.①②③D.①④②
22、晓晓家的宠物狗“乐乐”在外遛完一圈后,在它的皮毛上粘了很多苍耳的果实,这一实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
A.帮助植物传粉B.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维持生态平衡D.促进物质循环
23、细胞最先开始分裂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膜
24、农民伯伯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与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一致的是()
A.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植物的结果率
B.给庄稼施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C.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利于种子萌发
25、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10分)
1、呼吸系统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其中主要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有根、茎和_________;植物生活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
________、磷和__________的无机盐。
3、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完成该活动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__。
4、当肋间肌和_______收缩时,胸廓扩张,气体被人体吸入。
5、染色体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识图分析题(共3个小题,共21分)
1、下图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循环的起点是[ ]________:若某人感冒,静脉注射药物后,药物最先进入心脏的[ ]________。
(2)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E处代表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则进食1小时后,流出小肠的血液与流入小肠血液相比较,其成分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二)表示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中的____________的环节。
(5)在人体中的毛细血管两端有同为动脉,同为静脉,分别为动脉、静脉三种情况,它们分别位于人体的_________部位。
A.肺、肾脏、肝脏 B.肾脏、肺、肝脏
C.肝脏、肾脏、肺 D.肾脏、肝脏、肺
2、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匆匆地跑出教室,直奔餐厅。
同学们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了馒头的温热。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同学们由明亮的室外进入相对较暗的餐厅,瞳孔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线。
(2)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 ]____的折射,在[ ]____上成像,并最终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了视觉。
(3)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 ]_____的振动,刺激了[ ]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并最终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听觉。
(4)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_______形成的。
3、下图分别为一片麦田和收获的麦粒,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阳光下,麦田中的小麦可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合成
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季节,小麦植株吸收的绝大部分水都通过某一生理活动散失掉了,则该生理活动是指____作用;小麦根尖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区。
(3)收获季节如遇阴雨天气,可将小麦堆放起来,并用塑料布遮盖。
一段时间后,发现麦垛内部的温度较高,这是因为小麦在进行_________________作用。
四、实验探究题。
(共2个小题,共14分)
1、在下列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皿(组别)甲乙丙丁
场所阳光下阳光下黑暗中阳光下
温度(℃)23 23 23 5
纸巾干湿状态潮湿干燥潮湿潮湿
发芽率98% 0 98% 0
(1)如表的实验设计中共包含了_____组对照实验。
(2)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可选用甲组和_____组构成对照实验。
(3)甲组和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_____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4)每个培养皿中都放入一定数量的种子即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_____。
(5)几周后萌发的种子能发育成幼苗,在种子中_____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2、为探究教室内早餐、饮料、零食等食品废弃物对教室空气质量的影响,某班委会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以高温灭菌)编号1、2、3..
培养皿观察结果
1 +++
2 +
3 ﹣
第二步:打开1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被食品废弃物严重污染的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打扫干净并对环境进行消毒的同一间教室空气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三个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若干天后,结果记录如右表所示(用“﹣”表示观察不到细菌;用“+”表示观察到的菌落数量少;用“+++”表示观察到的菌落数量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3号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__ .
(2)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
(3)班委会进一步对菌落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发现其中一种微生物的显微形态结构如右图所示;该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生物分类看,该生物属于________ .(4)经专家鉴定,右图所示生物具有致病性.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该生物属于
________ .
(5)班委会倡议:每位同学应自觉维护教室卫生,经常性的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内空气的新鲜,全部同学要定期对教室进行消毒,提高教室空气质量.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以上措施属于________ .
五、资料分析题(共5分)
1、请根据下面的资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而森林又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群落,因此,森林可以看成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
(1)森林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储碳库”?______。
(2)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森林能吸收大量的______,具有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地球温室效应的作用。
(3)森林犹如绿色水库,植物的根______水分,再通过______作用散失水分,促进了生物圈的______循环。
(4)5棵树可意会为“森林”,绿化祖国是我们的责任,你应该怎样做?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C
2、C
3、B
4、A
5、A
6、A
7、C
8、A
9、A
10、B
11、B
12、D
13、D
14、B
15、A
16、C
17、B
18、B
19、A
20、C
21、D
22、B
23、C 24、B
25、C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10分)
1、呼吸道肺肺
2、叶氮钾
3、反射反射弧
4、膈肌
5、蛋白质 DNA DNA
三、识图分析题(共3个小题,共21分)
1、C右心室 A右心房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后变成了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D
2、变大 4晶状体 7视网膜 8鼓膜 10耳蜗大脑皮层
3、二氧化碳有机物(或“淀粉”)氧气蒸腾成熟呼吸
四、实验探究题。
(共2个小题,共14分)
1、3 丙温度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因素,减少实验误差胚
2、设置对照教室内早餐、饮料、零食等食品废弃物对教室空气质量有影响细菌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五、资料分析题(共5分)
1、森林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二氧化碳减弱吸收蒸腾水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