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复习教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
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
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
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
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
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
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
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
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
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
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
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四、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五、用动作衬托人物的心理
我们来看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例析与训练。
2、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杂诗。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高考例题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
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题型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
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有时可能相反。
要特别注意。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3 瓮:这里指水瓮。
○4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
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二、高考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xx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三、方法总结
1、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意象描写方法
(1)各种修辞手法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问: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
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涧水、春山、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着以“自”和“空”,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写寂,意境荒凉、孤寂,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5分)
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2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本诗中间四句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三、四句都是写两人相聚时的景物。
三句取视觉角度,四句取听觉角度。
五、六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五句从现实(实)的角度,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六句从想象(虚)的角度,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
5、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
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
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
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⑴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眷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①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骘的鸣唱已稀,辛章夷否花已谢。
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