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研习第二则,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2、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们对“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单元的学习——《天理人欲》。

二、学习目标:
1、研习第二则,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2、联系现实,正确看待“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
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归纳概括朱熹“天理”“人欲”的概念: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是善的。

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行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三、研读文本:
1、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思考: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天理”,克制“人欲”?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践行方法
天埽除打叠克喻证:大路、小路(形象阐释)理己圣人
明理以先之分类贤人(区别对待)人复中人
欲勇猛以行之“理”引证承担、坚持(如何用功)
小心、谨慎
(板书设计)
四、读写训练: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命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自身与人类生命能够延续的需求。

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质资源供应不匮乏,生命不受外力伤害。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被爱,感到被需要、能被群体接纳而融入其中的情感需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能够被尊重,至少能够被他人平等看待,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地追求。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人生的需要”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3、1段,两相联系,探究思考:朱熹主张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为什么要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