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本文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由自然观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中西方自然观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自然自然观中西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自文艺复兴起,思想家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在不断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解放着人类自身,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主体,非人类的一切皆没有主体性,都只是供人类利用的客体,自然只是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
其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如下特征: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二、中西方自然观不同的形成原因
造成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
1.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
中国长期居住在长江、黄河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适合农业耕种。
东方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农耕性的民族性格,人们只要遵循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就可以丰衣足食。
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养成了人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
再加上道家、儒家“道生万物,万物归于一”、“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论道,更加坚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欧洲山地较多,少平原,而且气候寒冷。
在这种环境下农耕是不适应的,人们一直以狩猎和畜牧为生,而且要天天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相抗争。
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面对自然,与之相斗争并取得胜利。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祈求都难以得到回报,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界也就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也就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自然观。
2. 含蓄与张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不同,但是更多的也造成了人们性格的不同,而很多时候,思想是由性格和表达方式慢慢沉淀出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性格或许更加能说明一种文明的特点。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
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
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说话含蓄,很少争论,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
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锢。
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欧洲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
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欧洲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
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
居民在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下,使欧洲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或者不断的开疆扩土,去找寻新的贸易市场。
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欧洲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3. 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
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欧洲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
而古欧洲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
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欧洲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
三、正确看待东西方哲学传统,确立科学的现代自然观
中国和欧洲都曾建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果拿两者相比较的话,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500年的明朝,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人不论在生活水平上还是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都一路领先于欧洲,而欧洲在这一时期则远远落后于中国。
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两地不同的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顺应自然变化,中华文明一直发展顺利。
在欧洲,最初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力量薄弱处于劣势,再加上受宗教的控制,欧洲才会一直落后于东方社会。
虽然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西方,但中国的自然观还是存在不足的。
人们由于长期的自然崇拜,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力量,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自然也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培养,造成了人们安土重迁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
另外,这种安逸的生活环境,对自然的过度崇拜也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缺憾。
与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容易满足、缺乏主动性、缺少野心、抽象思维能力差,也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及专研精神。
这些都是日后导致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从自然科学来看自然观对其的影响。
在中国虽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司南四大发明,但由于人们认识的狭隘性,这些科学成就都仅仅局限在应用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缺乏理论指导,而且这些几乎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
四大发明出现后也没有广泛应用于其真正的用途,而只是停止不前,不图改进。
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自然观使人们养成了不求探索,安于现状的性格的结果。
西方则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养成了好斗、好胜、热于探索研究的性格,当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在人们的努力下就出现了铅字印刷术、航海指南针、火枪火炮等一系列先进于中国的发明,而且运用得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学了。
众所周知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对数学的贡献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而中国的数学则相对较少,这也不得不与各自的自然观联系起来。
中国人受性格影响生活安逸对改造自然失去了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的满足于表面问题,而忽视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部原因,对问题缺乏刨根问底性。
人文科学也受到了自然观的影响。
在东方,一直都是以统治者的思想意志为主,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期的服从自然缺少斗争性,人们也就容易屈服于“权威”、“王权”,很少有人为平等而斗争。
人们无论是做事或是写文章都习惯于喜欢拿古人的言行作依据,这种安于现状屈服于“权威”的心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都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西方则由于好斗、好胜的精神,经历了文艺复兴,新思想层出不穷,很多理论著作为日后的民主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突破专制实现了民主制。
在科技方面,完成了著名的工业革命。
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文明的兴起,东方的落后,而且是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虽然中国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算不上完美,但西方对立的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受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好斗好胜以征服改造自然为荣,而忽视了有些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和改造的,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与保护,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失误。
工业革命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是以典型例子。
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虽然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环境就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现在看来工业革命初期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有些已是无法修复的了。
现在看来,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自然观无所谓比较出谁比谁好,谁比谁差,人们在认真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合理的辩证统一的自然观的结论。
中西方自然观都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在继承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去追求更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自然观。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人类得以不断进步。
相信更好的对于中西方不同自然观的研究会有益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将来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比较(上)》.重庆建筑,2002(01),54-55页
[2]斯特伦(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1
[3] 梁玉淑.《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85
[4] 寇东亮,杨亮才.中西自然观与社会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3
科学与自然观研究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
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必须定义“科学”这个名词。
事实上“科学”一词应该是“现代科学”的简称,因为科学的定义是近代和现代才真正产生的。
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科学还没有完整的定义,因而很难在没有定义的前提下讨论科学。
从各种对于“科学”概念的不同表述中,我们还是大体上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科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关于科学的分类,在不同的学者中间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不少学者,把科学分成研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的社会科学和研究人类思维活动规律的思维科学;并且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这三大领域之外,还包括研究这三大领域最一般规律的哲学,以及研究这三大领域共同具有的“数量”关系的数学。
这就是说,在这里把现代科学概括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总共五大领域,或者说五大门类。
自然观跟科学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科学的研究是对自然观深刻依赖的,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
究规则。
“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
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
”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
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科学对自然观的影响不可以忽视,人们对自然界或地球的基本认识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自然观又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改变。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指导和制约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又与自然界相互作用,造成自然界趋向性变化。
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与自然观交互于人,在自然科学产生以前的原始人类社会阶段,自然界是主人,人服从并畏惧自然。
那时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远远大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在社会意识中“人定胜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
这时人是主人,自然界是人类“改造”与“征服”的对象。
但是,盲目的“改造”与“征服”却造成了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恶果。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引导人类重新认识其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能在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对物质运动的新发现,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提出的物质观有了更新的认识,特别是由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恩格斯提出的无限自然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领域,也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观。
其实,我想正是这种冲突,通过这种冲突,加深了我们对唯物自然观的认识。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高速阶段,中共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更加强大,积极发展科学的作用,来让我们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了自然辩证法,把哲学的应用更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孙彦泉,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2. 恩格斯的自然科学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冲突,李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 卷第3期
3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探讨———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 年年会综述,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2 卷第3 期2006 年 3 月
4浅谈计算物理与自然科学认识观,李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4 期
5. 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及当代意义,杨卫军,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6期
6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及其当代意义,葛恒云,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