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
目录
摘要 (4)
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 (5)
二、《倾城之恋》论白流苏 (5)
(一)、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形象 (5)
(二)、谈《倾城之恋》之白流苏形象 (5)
1、旧城的传统和封闭——流苏的家庭遭遇 (5)
2、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 (8)
3、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词 (13)
摘要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有着悲剧的命运,这些女性形象,尽管其出身、教养、背景和生活经历各有所异,但一个个都承受着婚恋生活的痛苦不幸,而她们个个又似乎安于这种痛苦不幸,丝毫不思反抗。

给人留下典型印象的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等等。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柔弱背后充满坚强的女性,在此我选取了她展开分析,由此展现旧式家庭的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用婚姻作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起初她是无奈的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后来因为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这个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造就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字:张爱玲女性形象倾城之恋白流苏家庭婚姻生存
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而其在1944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当我看到这个小说题目时,以为会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但是看完后才知道原来题目的意思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成全的一段婚姻。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乞求爱情寄托的女人,因为战争得到了婚姻,展现了对浓厚封建传统意识的深刻批判。

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倾城之恋》。

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

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正要陷入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个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字包括。

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以白流苏的视角来描述的。

从文中我们看到了旧式女性生存空间的狭小,生存出路的有限和生存道路的艰辛。

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二、《倾城之恋》论白流苏:
(一)、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形象:
白流苏她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

也许,曾经她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纯真的少女,是时间和现实让她改变,成为了一个为了最终的目的,愿意牺牲自己爱情的心机女人,后来的她,只渴望得到一个肉体上的依靠,极尽曲意奉承之意来跟她心中的猎物玩“爱情游戏”。

她是典型的中国女性,但又不是贤良淑女,性感尤物那种,她是一个向时代和潮流奔去的旧式女子``` ```
(二)、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
1.旧城的传统和封闭——流苏的家庭遭遇
《倾城之恋》开篇第一段,就让人感觉到浓重的腐旧气息。

上海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仅一句话,就点明了白公馆是这个近代大都市里的守旧部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

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正是徐太太“报丧”来了,白流苏离婚的丈夫去世了,家里人知道这事情后,都为自己打着如意算盘,都想把这个价值已利用完了的妹妹打发出去,让流苏回到夫家去守寡。

几乎所有人都想她回去已经毫无意义的“夫家”捞一些钱财,把她直接推向绝境。

说什么“法律呀,
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来教训流苏,就连她最爱的母亲也没有站在她那边,说什么“支持这份家,可不容易!种种地方,你得体谅他们一点。

”还有"先两年,东拼西射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

现在可不行了。

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这句也看出了母亲的心意。

家里再也找不到一个人维护她了,后来徐太太却安慰了一下流苏,她说"你也太老实了,不怪人家欺侮你,你哥哥们把你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就养活你一辈子也是应该的。

"让她觉得心里得到了点安慰。

"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

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哇!你就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徐太太的这句话似乎有点唤醒流苏了。

让她知道只能另寻“活路”,寻找自己物质上的安全,因为只有物质上安全了,精神上才能得到安全。

因此,她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什么山盟海誓、花前月下,她所想的只是如何找到一个可以让她一辈子,至少是目前能依靠的人,让她不再受家里兄嫂的排挤,让她摆脱这个在现实不过和令人窒息的家。

江宝钗在《论张爱玲小说的通俗性》一文中指出:“中国妇女的悲剧:恋爱是生命中唯一的冒险,充满想象的成素,而婚姻是唯一的事业。

”白流苏身处在旧式家庭,“用的是老钟”,“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的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注”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畸形的旧式家庭中,流苏她唯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就是是离开。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

但是她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面对着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她可以选择的逃离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在家里或者人前人后的地位。

不幸的生活和现实让她学会了算计,让她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徐太太的出现让她打开了心思,她的出现在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先是开导流苏后又说为流苏留心着,正是由于徐太太的牵引,才让流苏有了反击的希望,让她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从文中这一段话,“流苏回到屋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

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让流苏的娇美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因为流苏典雅脱俗的美,具有中国女人的特征,所以才能让多情,多女人的柳原注意到她。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个很好的开始,本来是徐太太把范柳原介绍给流苏的妹妹宝络的。

但是家里人各怀鬼胎,四奶奶以为范柳原是个华侨富商,想把自己的大女儿金枝和二女儿金蝉嫁过去。

宝络不愿意
和四奶奶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竞争,就硬把流苏拖去作陪,她以为姐姐是离过婚的女人,不会与自己挣,就完全不提防流苏。

相亲那天,“一部出差汽车黑压压坐了七个人,委实再挤不下了,四奶奶的女儿金枝金蝉便惨遭淘汰。

”这些描写很有趣也很形象地表现出四奶奶的阴谋破碎了。

然而相亲经过,文中只用“他们是下午五点钟出发的,到晚上十一点方才回家”一句话带过。

这一句话却是全局的转折点,正是因为这段相亲,才有了“倾城之恋”。

相亲后,金枝金蝉的急切追问补叙了这一事件,从三奶奶的骂声为我们侧面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而宝络一回来便剥去所有的插戴也可让我们知道事情的发展。

可到现在流苏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开始起变化了,也没有计算什么,事情发展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她在宝络上床后悄悄的笑了,“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

”然而另一方面流苏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提升了,“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相亲事件,正是因为四奶奶的弄巧成拙,给了流苏一个“机会”,由于流苏前夫曾教导她跳舞,所以她和范柳原连跳了三支舞,在宝络相亲过程中占尽了风头。

各方面都给流苏制造了有利的条件,让她给范柳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第一个印象,这也是故事继续下去的要素,也是“倾城之恋”的开始。

白流苏与范柳原见面后,不到几天徐太太又来到白府,当得知流苏可能的丈夫那个姓姜的也已名贵有主时,三奶奶四奶奶也彼此使个眼色,撇嘴一笑。

但事情的发展超过所有人的想像,被三奶奶认定“残花败柳”的流苏已凭借一身素雅的月白色蝉翼纱旗袍和最美妙的低头彻底战胜了贞洁的珍珠耳坠、翠玉手镯、绿宝戒指花团锦簇的宝络。

徐太太邀请白流苏一起去香港,并愿意出旅费,这叫家人很是奇怪,“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

”都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都知道是范柳原在作祟。

于是流苏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

”这对于她可能也是个机会,并且她对于范柳原也是有好感的。

她渴望逃离这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
“七八年一霎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在这样一个神仙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不想这样过日子,有着现实遭遇的她再加上她好胜的心理,决定赌一场,她选择了——出走,脱离这个家庭,面前只有一道门槛,迈过去即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命运。

虽然是未知的,但却充满了想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在这里白流苏的形象上开始了转变,她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战士。


抓住了这一适当的机会,然而,对于一个单身女人来说,尤其是离过婚的女人,出一趟远门去交际,是冒多大的险啊,但流苏决定冒这个险,也许因为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比现在的她好过!文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心理的: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

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

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

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

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恶气。

白流苏面对当下的情形唯有选择一博。

2.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
选择赌一赌的白流苏,接下来是会面临怎样的难题呢?又是怎样斗争和转变的呢?
白流苏跟从徐太太一家人远赴香港,离开这让她再也生存不下去的封闭又传统的家,是他行动的第一步。

现在“婚姻”成了白流苏唯一的出路,冒险也就是一种“赌注”——婚姻的赌注,这也许是时代所赋于当时妇女的必然局限。

在香港,白流苏和期待已久的范柳原见面了,也开始了两人之间得心城斗争。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吃了些苦”。

父亲故世后,才获得继承权,却得不到整个家庭的尊重和认可,成了一个浪荡公子。

就是因为他这样的出生和背景,让离过婚的流苏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她的相貌在范柳原眼里算不上绝色美女,而且还离过婚的。

那是什么让他动心的?原来是她的低头,适合穿旗袍,会跳舞,含蓄的美在相亲当天攫取了他全部的目光,其实,这就是流苏高贵的、纯中国的血统。

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是个很“西化”的中国人,而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女人,有着东方女性特有的贤德与顺从。

两人第一次对话时在浅水湾饭店,“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做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度。

”这是流苏在香港见到范柳原的第一印象。

当他们单独相处是流苏还是会本能的害羞,加一点害怕,继而低头。

他们两人开始了交往。

柳原道:“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柳原的话说明了他对流苏的好感,他迷恋善于低头的传统中国的风韵,迷恋传统的中国女人。

在香港跳舞时,柳原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流苏只是轻轻啐了一声道:“偏有这些废话!”流苏是了解范柳原的,知道他周旋于太多的女人之间,知道他不会对某个女人真的用心的,所以她也就不会往心里去了,对她来说,只是希望得到婚姻,得到一份保障。

当柳原反问流苏自己是怎样自私时,流苏并没有把心中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反而是迂回的偏着头笑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

”接着又解释道:“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

”流苏叹了气道:“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女人罢了。

”而听完柳原对萨黑夷妮的身世描述之后,流苏自卑自己只是个穷遗老的女儿,身分还不及她高。

但柳原却道:“你放心,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准没错”。

这里我们看到两人之间的互动,从字里行间里看出两人都在不断试探对方,文中有这么一段: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
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

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

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

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一个是传统的女人期待婚姻,一个是漂泊的浪子想找情妇,他们两个有许多地方都是出于心计的,香港之行是流苏人生的一次赌博,流苏进行着异常的心灵之旅,一场心智的较量。

对于范柳原来说,能遇到像白流苏这样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是十分难得的,所以他不断的对流苏倾诉,如:“我要你懂得我”、“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傻事”、“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你就是医我的药”等等,两人交往中,范柳原对流苏时不时的吐露爱意,但究竟她不能进入到柳原的内心。

柳原想要精神恋爱,现实的流苏也赞成,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

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流苏只想能结婚就行,因为她所争取的就是这个。

范柳原设法让她离开那个旧式的家庭环境,还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为的就是想让白流苏摆脱她这种内心被扭曲的状态,回到真心,回到自然。

但流苏始终是无法挣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柳原很想改变流苏,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想把她带到原始森森中去,希望她能够变的自然,能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心。

“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什么都玩到了,电影、广东戏、赌场、格罗士打饭店、思豪酒店、青鸟咖啡馆、印度绸缎庄、九龙的四川菜——晚上他们常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

”流苏“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似的,心里异觉怔忡,后来也就习惯了。

”这些是范柳原用的顶文雅的调情,到后来柳原却用激将法和萨黑夷妮在一起,把流苏晾在一旁,想让流苏吃醋。

而后他夜里打说:“我爱你”,给流苏讲古人的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把文章解释给她听。

但这些都不能让流苏改变自己的初衷,她无法放下心里的包袱,她沉重的思想已经使她禁锢在现实的基础上。

柳原深知,流苏对他不过是想要有个经济的靠山而已,并点明:“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

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柳原的所作所为让流苏渐渐的明白了,他不想结婚,更不愿承担责任,他只需要女友,不需要妻子,他更没有对于婚姻的虔诚。

这时两人都逐步了解了各自之间的目的,但他们都没有谁会为了爱情无条件的牺牲。

范柳原有让身边的人误会,有意逼迫流苏让步,接受情妇的身份,乖乖的做他情妇。

流苏不愿意就此前功尽弃,她知道如果自己迁就了他,以后就是万劫不复了,所以流苏决定返回上海。

白流苏回到了上海,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而盘算着,她知道范柳原对她没有绝望,她不愿服输,她不能就这样自贬身价,
她是会应付人的,很懂得交往的技巧,她懂得以柔弱示人,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她懂得如何把握范柳原的心。

虽然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她的旧式家庭,但她对这个家庭是不报什么太大希望的。

她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会离开得,这只是她的中转站。

她和这家庭早是恩断义绝了。

她未尝不想出去找个小事,胡乱混一碗饭吃。

再苦些,也强如在家里受气。

但是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就失去了淑女的身分。

那身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尤其是现在,她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

因此她无论如何得忍些时。

当范柳原再次找流苏重返香港时,面对白老太太那句“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罢!”再次看出这个家庭的冷漠和流苏的悲哀。

家庭的压力让白流苏毅然选择再次赴港,更坚定要为自己找到生存的依靠。

白流苏再次回到香港,等待着她的就是做范柳原的情妇,别无选择。

第一次香港之行是白流苏想得到婚姻,那这次可以说是纯粹经济上的保障了。

现实的残酷,让她无从选择,唯一的道路只有认命。

两人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相见,他们终于抛却了以往的矜持,有了第一次相吻。

“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

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

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但是他们的感情,还没到让柳原放弃自由,给她婚姻的承诺,只能有物质上的保障,流苏却是放心的,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难的事,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啊,管它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范柳原并没有把她一直带在身边,因为他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他不会娶一个对他没有爱意的女人共度一生,他不需要和流苏天天粘在一起,事实上他习惯了自由,不会让自己总待在流苏身边,他更不会让婚姻绑住自己的手脚,给自己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给自己招来无尽无数的所谓的承诺和责任。

柳原替流苏在香港租下一幢房子住下,请了佣人照顾,但是少了柳原在身边的流苏,显得有些孤寂而又无所措。

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摇摇晃晃走到隔壁屋里去。

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

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

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

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

光还是不够,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柳原走了,虽说流苏感到有些寂寞无助,也没得到渴望的婚姻,但是她得到了所要的物质上的满足。

3.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拥有自己的房子,得到物质上满足的流苏以为自己的很快就会加入情妇的圈子里, 她在心里分析着自己的身份,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她正式做了范太太,她就有种种的责任,她离不了人。

现在她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露面的,她份该躲着人,人也该躲着她。

清静是清静了,可惜除了人之外,她没有旁的兴趣。

她所仅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她能够做一个贤慧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在这里她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持家"罢,根本无家可持。

看管孩子罢,柳原根本不要孩子。

省俭着过日子罢,她根本用不着为了钱操心。

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找徐太太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