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综合题必背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综合题必背集锦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结合存在生命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地球大气层
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
考点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3、太阳能开发的优缺点
①优点:能量巨大,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地球上处处都有;清洁能源,无污染、无公害。

②缺点:能量密度太低、利用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辐射强度的波动也较大。

4、世界的太阳能电站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人口稠密区。

因为这些地区天气晴朗,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大;而附近常规能源相对不足。

5、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而不是纬度较低的海南省,为什么?
与海南省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污染轻,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6、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形区是四川盆地,而不是纬度较高的东北平原,原因是什么?
与东北平原相比,四川盆地地形封闭,空气浓密,阴雨天气多,云雾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7、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选址贵州“大窝凼”的优势。

(1)地形(山间洼地)——工程量小
(2)地貌(喀斯特地貌)——易于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3)“静土”(人烟稀少)——城镇少,人类活动干扰少,无线电环境理想。

8、对比分析陆上光伏发电站和水面光伏发电站优点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充分利用地表空间,节省土地(湿地)。

(2)提供大量电能,缓解能源短缺,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缓气候变暖。

(环境效益)(4)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社会效益)
不同点:
(1)陆上发电站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减轻土地荒漠化。

(2)水面发电站能够抑制水温过高,利于鱼类生长。

(3)水面上的温度升高幅度小于陆地,有利于光伏发电板保持高效率。

(4)水面灰尘泥沙少,太阳能板清洗次数少,减少运营成本。

(5)水面电站还能避免火灾、动物啃咬电缆等情况对电站造成的破坏。

考点三:引潮力
9、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①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②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促进了潮水的快速上涨;
③沿海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A B C
D E F
G H I J
K
1、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气温。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冬季温室大棚保温原理
(1)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温室被地面吸收。

(2)室内水汽较多,增强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3)隔绝了室内热量与外界的交换,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3、深秋烧秸秆防霜冻的原理
(1)产生大量的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2)燃烧产生大量热量,使得大气温度提高。

4、果园铺鹅卵石、砂子的好处(石头缝里的西瓜格外甜)
(1)石头、砂子比热容较小,昼夜温差大。

白天升温快,温度高,作物光合作用快,积累的养分多;夜晚降温快,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

(2)减少水分的蒸发,起到保湿作用,减轻土壤盐碱化。

(3)减少外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壤。

6、新疆的瓜果格外甜的原因
昼夜温差大。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晴天多,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光合作用强,积累养分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养分少。

7、在深秋和第二年的早春,为什么雾和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的多,致使地面温度低,产生霜冻;靠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容易形成逆温,风力小,水汽快速凝结形成雾。

8、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1)下垫面性质:水泥、沥青等材料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

(2)人类活动集中,释放大量人为热
(3)建筑、基础设施密集,热量对流扩散慢
(4)植被覆盖率低,调节功能有限
9、如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1)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

(2)增加绿地和水面,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

(3)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加快热量的散失。

10、植树种草和增加水面对改善热岛效应的原理
(1)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较低。

(2)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

(3)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考点二:大气的运动(参见同步练习册33页典例体验)
(1)右图为一热力环流图
(2)在右图标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3)标出甲、乙、丙、丁的高低压;
(4)铅笔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
(5)比较甲、乙、丙、
(6)近地面④的风向;高空④的风向。

(参见同步练习册34页风的形成)
11、为什么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地图册,查找博斯腾湖位置)
(1)冬季水量较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2)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

(3)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短夜长,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

(4)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12、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
使湖风增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面,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陆地气温低于湖面,但随着热岛效应增强,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3、海陆风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画出海陆热力环流图)
(1)白天,吹海风,把湿润、凉爽气流带入城市,利于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使昼夜温差减小。

(2)晚上,吹陆风,有利于把城市的热量和污染气体带走,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同时给海滨地区带来温暖干燥气流,使昼夜温差减小。

14、巴山夜雨与山谷风(完善山谷热力环流)
巴山地区山谷多,夜间,山坡散热快,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而山谷散热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的气流流向山谷,使山谷的气流加快抬升;山谷水汽较多,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考点一:1.表层海水的性质
2、副热带海域盐度高于赤道地区的原因
副热带海域气温较高,蒸发量,降水量少,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注入
少,盐度最高。

赤道海域虽气温最高,蒸发量,但降水量太多,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注入,所以盐度较低。

3、红海为什么盐度最高?(同步练习册40页)
位于副热带,降水稀;气温,蒸发;陆上河流注入淡水;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换水量少。

4、波罗的海为什么盐度最低?
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河流多,有大量淡水注入;纬度较,气温,蒸发量;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换水量少。

考点二: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5、评价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
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

缺点:投资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能量密度小,能量转换效率低。

6、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的原因(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1)使海水发生搅动,导致营养盐类上泛,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2)形成水障,使鱼类聚集。

7、上升流形成渔场的原因(秘鲁渔场,图中位置?)
使营养盐类上泛,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洋流分布规律图
北半球中低维度大陆东岸寒流?暖流?
考点三: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水循环环节: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④
8、植被、水库建设对河流的影响(参见课本44页活动)(1)削低下游洪峰流量
(2)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3)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4)减少下游河流含沙量
9、植被(绿色水库)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拦截大气降水;削弱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蒸发(蒸腾)增强,降水可能增多。

10、水循环的意义
(1)使不同水体相互联系、转化,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区域、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各圈层之间的能量转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地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着地表形态。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
考点一: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过程
(1)与大气圈:生物圈从大气环境中获得CO2或O2,并向大气圈排放O2或CO2,进而影响大气的成分。

(2)与水圈:生物圈从水圈中获得水分,绿色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吸收矿物质,排放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改变着水圈的组成。

(3)与岩石圈: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圈,促进了岩石的风化,生物圈中的有机质进入岩石风化壳中,促进了土壤的发育。

考点二: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走进桂林山水
62页素养培优1题2题3 题4题,
同步练习册62页,素养培优5题,周考卷10,1`—15题
峰丛:
峰林
孤峰:
在图上标出哪是峰丛,峰林,孤峰。

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1)重要的旅游资源。

(2)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3)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
(2)土壤较为贫瘠
(3)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
(4)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周考卷10,22题(4)23题(3)
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考点一:风蚀地貌
1、(1)风蚀强弱的影响因素:风速;地表土壤物理特性;地表覆盖及粗糙度状况。

(2)风蚀作用的分布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湿润地区。

(3)风蚀的危害
①风蚀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的细粒物质减少,粗粒物质增加,同时伴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损失。

②风蚀是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和表现。

2、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
①在风沙强劲的地方,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颗粒较大,磨蚀(强?弱?),而上部含沙量较少,颗粒较细,磨蚀相对较(强?弱?);②再加上如果岩石下部岩性较软,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小?),基部(大?小?),形似蘑菇的岩石。

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垄,风石柱,风蚀雅丹。

题目:同步练习册63页1题,2题,5题,6题,周考卷11,1题2,题3题,4题,21题
同步练习册64页,方法技巧,对应题目典例体验(2)题,65页培优1题。

考点二:风积地貌
3、沙丘的形成过程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风速减弱,或遇到地面
灌丛、岩块的阻挡,搬运作用减弱,沙粒沉落,堆
积形成沙丘。

(在右图沙丘等高线图画出风向)
同步练习册65页情景探究,典例体验(1)(2),素养培优3题,4题,周考卷6题,7题,8题,11题,12题。

4、说明西北地区(敦煌)为什么风成地貌典型。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沙源丰富
②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和年较差大,所以地表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量的风化碎屑物
③多大风天气,风力作用强烈
④植被稀少,防风固沙能力弱
⑤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土地荒漠化,沙源丰富
周考卷12第5题
5、植被对于风成地貌的影响
(1)植被可以固定沙丘,对沙丘的发展和变形产生很大影响;
(2)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使风的吹蚀搬运能力减弱;
(3)降低沙地表面水分的蒸发量,使沙粒水分增多,增强抵抗风的吹蚀能力。

6、人类经济活动对风成地貌的影响
在沙漠边缘及绿洲周围的流沙地区,原来都有固定的草灌丛沙丘,因人类不合理放牧、开垦和樵采,植被破坏,在风吹扬下,沙粒再度移动,形成各种活动的沙丘。

反之,人工种树和在沙丘上用麦秆铺设格状沙障,能阻止沙丘表面沙粒吹扬,沙丘停止移动。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1,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差异(同步练习册68页归纳提升)
河流发源地,地形比较,河流作用较弱,往往形成河谷。

上游河谷,呈“”,以侵蚀、侵蚀为主,河道几乎占据整个河谷,在河流流出出山口处,发育冲积扇。

中游河道渐,以,侧蚀使河床不对称,凹岸,凸岸,发育。

下游河谷更开阔,河谷成,以作用为主,河道两旁为
,河口形成。

周考卷12,1题,2题3题,4题,17题,18题,22题,单元卷(三)17题,18题,22题。

2、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
于、河道变得→摆脱侧向约束,水流
分散,流速→搬运能力→泥沙
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3、冲积扇堆积物颗粒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坡度逐渐变小,大的颗粒先沉积且数量较多,小的颗粒后沉积且数量较少,所以堆积物厚度由到(厚,薄),由到(粗细),分选性逐渐变好。

周考卷12,15题,16题,21题,
4、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岸侵蚀,岸堆积,
形成水下堆积体;当河流进入枯水期,水位下
降,堆积体裸露形成;河流改道,河漫
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5、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或者入湖口。

当河
流或入湖时,地形开阔,水流分散,如果河
流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
(或湖水)作用,流速,泥沙就会
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

6、曲流的形成过程
当河流进入游时,河床坡度,河流的作用减
弱,而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
岸侵蚀,岸堆积,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

(E,F处
标出哪是凹岸,哪是凸岸)
7、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周考卷12,9题,10题,11题,12题。

单元卷(三)15题,16题。

8、湄公河上中游修建水库可能给湄公河三角洲带来的影响。

上游修建水库,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减少,随着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会减少。

9、、分析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丰富的泥沙来源。

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河流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三角洲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不易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形成。

(3)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泥沙淤积,促进三角洲的形成。

10、聚落多形成于河谷地带的优势
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依托河运,交通便利。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1、不同颜色的土壤的形成过程(教材80页)
题目:同步练习册75页4题,6题,周考卷13,1题,17题,18题。

2、土壤的养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求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土壤
①亚马孙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吸附营养成分,减少流失)。

②我国:改良盐碱土(井排井灌、覆盖法、秸秆还田、种植耐盐碱作物)和红壤(施用熟石灰)。

(2)注重种养结合
常用方法:休耕、作物轮作、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等。

题目:同步练习册75页第7题
3、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①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
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③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人类耕作经营,形成耕作土壤
题目:同步练习册72页,3题,4题,5题,75页1题,5题,75页右上角(2)题。

分层检测卷:2题,3题,4题,11题,14题,15题,22题。

土壤肥沃分析技巧(同步练习册73页方法技巧)
5、分析热带雨林和我国南方红壤比较贫瘠的原因。

虽然生物量大,产生的养分多;但气候湿热,降水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温度高,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

6、森林下面发育的土壤比草地下面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原因
(1)草类的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质化的有机质。

(2)另外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

(3)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

(4)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7、北方、西北干旱地区土壤偏碱性,而南方湿润地区偏酸性的原因
(1)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盐碱难以在地表积留,故呈酸性。

8、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春季干旱多大风,风力侵蚀严重。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保护水土作用下降;土壤深翻,表土疏松,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大量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1、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
自然异变的强度;自然异变的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人口密度;自然异变发
生地产业布局;自然异变发生地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建筑物防震性能越差,烈度越高。

3、地震的危害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4、洪涝的危害
会造成环境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水源污染、食品污染、媒介生物滋生(蚊虫、蝇类、鼠类)、传染病流行
5、简述某次地震灾害的特点,并说明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原因。

特点:震级高,释放能量大。

自然原因:震中离城市近,破坏性大;正值夜间,突发性强,人员伤亡严重。

人为原因:建筑物抗震标准低,安全性差;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差,缺乏自救能力;防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6、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1)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集中,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
水不畅;河道淤塞;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7、分析东南沿海某城市易出现重度涝灾(内涝)的自然原因。

①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
③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
④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⑤城市化发展,地面硬化,植被覆盖率低,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汇聚快;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热岛(雨岛)效应,暴雨更加集中。

8、中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