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____________)(2)竟不食其膳(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

尝获肥鲜以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短文,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
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
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注释)①荆宣王: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②北方:指我国当时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③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④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⑤长(zhǎng):长官,做首领的意思。

⑥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假”的意思是___。

这个成语的本意是___,这个成语常用来比____________。

4.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门客。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壶”。

[1]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再写出三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文言文《伯牙鼓琴》,按照要求做各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原文。

[2]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①致邑:给一座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曾子衣敝衣以耕__________ (2)请以此修衣______________
(3)反,复往________________ (4)足以全其节也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曾子不接受城池?曾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亲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翻译字词
①吾:________ ②尝:________
③终日:________ ④寝:________
[2]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8. 阅读训练。

刮骨疗毒
羽①尝②为流矢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④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⑤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⑥之。

时羽适⑦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⑧,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⑨引⑩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
(注释)
①羽: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有名的勇将。

②尝:曾经。

③流矢(shǐ):乱箭。

④创(chuāng):伤口。

⑤镞(zú):箭头。

⑥劈:用刀破开。

⑦适:恰好。

⑧流离:淋满。

⑨炙:烤,这里指烤熟的肉。

⑩引:取,拿。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羽尝为流矢所中(zhōng zhòng)。

(2)当(dāng dàng)破臂作创。

[2]与“羽尝为流矢所中”的“为”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D.请画地为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此患乃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中的关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回忆《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足”的意思是________,“鼓”的意思是________。

[2]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用成语概括),可见伯牙与子期真的是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仕于南方仕:___________
②席上啖菱啖:___________
③其人护其短短:__________
④欲以去热也去: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北人闹笑话的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词语。

通国:____________ 鸿鹄: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 非然: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文中“___________”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

至之市⑤,而忘操⑥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⑧,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⑨足?”曰:“宁⑩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

欲:将要,想要。

②履(lǔ):鞋子。

③先:首先,事先。

度(duó):测量,衡量。

④而:表顺承的连词,意为然后。

置:安放,搁。

坐:通假字,通“座”,座位。

⑤至:等到。

之:到……去,往。

⑥操:拿、带。

⑦乃:然后,才。

持:拿、带。

度(dù):量好的尺码。

⑧及:等到。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

⑨以:用。

⑩宁(nìng):副词。

宁可,宁愿。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 (2)置之其坐__________
(3)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 (4)吾忘持度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感悟。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

少女:________ 故:________
[2]翻译: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学习精卫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____ 方:_____ 欲: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对老婆婆的态度是刚开始(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