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
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
脸色蜡黄。
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
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
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
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
我不是叫花子。
我只要点米。
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
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哪,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
“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
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
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
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
我不是叫花子。
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
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
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
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
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
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
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
是金属落地的声音。
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
她已经不认得我了!【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
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
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
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
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的。
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
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作者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1.本文作者采用前后(对比手法)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女人在乞讨时的前后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乞讨者从(怜悯和尊重)到(惋惜和无奈)的情感变化。
三年前,当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的时候,(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三年后我再看见她是已经没有了羞涩,取而代之是(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甚至还要挟别人说(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
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乞讨者说(生活已经把你伤的遍体鳞伤但是你自己要学会疗伤)。
2.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答:作者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3.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答:原因不同。
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4.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答: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
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5.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答:不可以。
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
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他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 “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我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惫,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立意
修船工涂刷完油漆后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把洞给补上了。
船主拿了一个大红包感谢,修船工却说这是小事,不过是顺手之劳。
可据此材料做多角度思考,主要的思考方向有二,一是从修船工的角度,可以谈勿以善小而不为。
帮助别人往往是举手之劳,顺手之劳。
未必要刻意为之。
但是消除了安全隐患,保护了驾船出海者的生命安全,功莫大焉。
二可以从船主的角度去写感恩,受到别人的帮助要知道感恩。
(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佳立意角度。
)
(二)、构思方略
这个材料作文时审题不难,但要立足于读懂材料,抓住核心意思,确定最佳立意角度,联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自身认识特点,以及掌握的材料,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受。
从文体方面说,写成议论文记叙文都可以。
但要写出新意,尽量寻找恰如其分又新鲜生动的素材。
写作时,要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
例文(1)生命就在你的伸手之间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成为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载体。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里隐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你的伸手多做一件事时,你会挽救生命。
漆工的工作只是涂漆,但他却在本职的工作后,补上了船的漏洞。
在这位漆工看来,这是无心之举,只需多一点时间和工作。
但对于这艘船的主人来说,这伸手之劳却让他的孩子平安归来,他或许会感谢上帝,但他更要感谢的是这位伸手之间的漆工。
一个小动作就让生命免于疏忽,船主是幸运的,他的孩子也是幸运的,但这个幸运是一名漆工的伸手之间给予的,这恐怕也是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的缘故。
钱不能买回生命,漆工的伸手却能让生命得到温暖,这是一次伸手之间,这又何尝不能看出,漆工对工作和生命的重视。
(开始两段通过对原材料的引述和评议,自然转入自己的中心话题:生命就在你的伸手之间。
)其实,生活中不乏伸手传递温暖的事,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路边遇到需要指路时你的伸手,电梯上遇到别人着急的时候你让一下,排队的时候你不要去插队。
这些微小的事情,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公德意识的展示。
有人说过,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上帝的门无意间会关闭,但他会让你在伸手开窗的时候照亮你。
在你打开一扇窗的时候,你会拥有满室的阳光和美好。
(第三段联系生活现象分析说理。
“伸手”扣题扣材料,点题。
)
我家住在9楼,每次跟妈妈回家出电梯的时候,都会随手按下一楼的键,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妈妈说:这个时间都是乘电梯回家的,无论是谁,回家的心都会很急,这样是不让人家在一楼多等。
妈妈的话,让我懂得生活中的随时留心,为他人着想,就会给更多的人温暖。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被很多人作为签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我们学会点亮心里的那盏灯时,前途就不会被黑暗阻
挡。
也只有我们学会点亮那盏灯,才会在前方还是黑暗的时候,能够照亮同行的人。
伸手之间,你会传递温暖;伸手之间,你会挽回生命;伸手之间,你会让人生更加美好。
(四五两段先联系自己亲身经历分析说理。
“随手”“伸手”扣题扣材料,点题。
)
人生不过是你的几次伸手,和你的几次予人温暖。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把爱传递给别人,那么每次你的伸手之劳,也会反过来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曾经的你伸手给别人,那么今后的你,是可以拥抱世界,拥抱爱。
(结尾段,“人生不过是你的几次伸手,和你的几次予人温暖”和三次“伸手”回应材料和中心,归结全文,并发出号召。
)
例文(2)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
(一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然后引述并评析原材料中自然转到“细节”这一中心话题上来。
)
有一次,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了乔布斯与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设计的情形。
当时,乔布斯和工程师坐在电脑前,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
罗森发现,乔布斯与工程师所关注的,不过是在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如何排放3个单词的问题,乔布斯如此关注细节让罗森惊叹不已,而他天才、奇迹般的成功,对细节的高度关注不啻是关键的一大秘诀。
(第三段联系生活举例论证。
“细节”扣原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
)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
有的家庭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处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最终甚至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严谨,留下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第四段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说理。
三点“细节”扣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
)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
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
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
(第五段再次联系生活举例分析说理。
“细节”“漆工”扣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
)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动车事故血的教训,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也无论是在日常管理或者履行职责过程中,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做粗心、不拘小节的糊涂船主,要做重视细节、负责任的漆工。
(结尾段先归纳分析,扣原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归结全文,深化主题。
)
例文(3)善意之心温暖生活
善意之心引导着善意之举。
漆工顺手补好海船的漏洞,贪图的并不是回报。
漆工“顺手”之劳,是对船主、对生活充满善意的体现。
(第一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引述原材料将中心话题转入到“善意”这一中心话题上来。
写得简洁明确。
)
职业善意的反应。
吴斌拚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停稳大车,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
在临终的几句话浓浓的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善意。
……
善意之心,在举手投足间温暖着生活;善意之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汶川大地震中,面对巨大的浩劫,不正是一丝一丝浓浓的善意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战胜灾难的滔天暖流吗?“义丐”徐超,一个流浪的乞丐蹒跚着把一把零钱捐出来时,周围的人震撼了,哭了。
徐超的105元,是他的全部家当。
从情感上来说,并不比加多宝的1个亿逊色!
(第三四段联系生活,举例分析说理。
三点“善意”扣材料扣中心,点题。
)
怀着善意之心的举动才是真正的“善意之举”。
如果只想做着“善意之举”的样子而没有善意之心,这样
的举动不算善举,反而像作恶。
比如在村民门口放生大量蛇的事件,只会害了放蛇的生态,威胁了村民的安全,扰乱村民的生活而已。
善意之举,其实和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漆工并不知道他的顺手之举能救船主的孩子;张丽莉在扑向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下孩子;吴斌在救下一车乘客之时可能并不知道已无法再生活下去;徐超在捐出全部家当时可能并没考虑到自己的生存。
是他们的善良,是他们浓浓的善意指引着他们在行动。
(第五六七段先联系生活举例,从反面分析说理,然后小结强调观点。
六点“善意”和点漆工的事,扣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
)
如果制药厂能怀着善意,那毒胶囊可以杜绝了。
如果牛奶厂能怀着善意,三聚氰胺就不会再有。
如果医生患者都怀着善意,这么多医院纠纷,医闹可以大大减少。
如果拆迁能多点善意,因拆迁上访、自焚等极端事件想必又另外的解决办法。
……
其实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时刻献出生命。
因为善意并无分量之分。
如漆工一般,也许多一个微笑,多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为之改变了。
(第八段再次联系生活,用假设的方式分析说理。
四点“善意”,扣材料和中心话题,点题。
结尾段二点“善意”和点出漆工的事,回应材料和中心话题,深化主题。
)
写作练习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小和尚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他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在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小和尚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透透风、乐呵乐呵了。
三天以后,小和尚来找禅师,他满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地笑了。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寓言作文材料,故事内涵丰富。
在作文时要找准切入点,才可以准确构思立意。
这则寓言中有三个主要形象:老禅师、小和尚、“佛像”。
因此作文构思立意可以从这三个主演的具象去切入。
从老禅师的角度,可以概括出
“教育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正确引导的效果要比一味的说教要好”
“给与亲身体验的教育,远远胜过那些空洞的说教”“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等。
从小和尚的角度,可以概括出
“信心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要走向成功,不仅需要信心,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欲速则不达”“领悟真理,往往需要源于实践的体验”
“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树立雄心,激励斗志,从而走向成功”
从佛像的角度,可以概括出
“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一定要懂得舍弃”“舍弃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智慧”
“不经历雕琢,石头不能成佛;不经过磨练,人不能成就大业”等。
(先确定自己的最佳立意角度,然后按材料作文六字诀“引、转、联、扣、点、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