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突破讲练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试题 (新版)青岛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
1. 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中位线。
注意:(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
(2)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2. 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果EF为△ABC的中位线,则EF∥BC且EF=1
2 BC。
注意:位置关系——平行
数量关系——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1)证明角相等关系;
(2)证明线段的倍分以及相等关系;
(3)证明线段平行关系。
例题1 如图,自△ABC的顶点A,向∠B和∠C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
求证:DE∥BC。
解析:欲证ED//BC我们可想到有关平行的判定,但要找到有关角的关系很难,这时只要通过延长AD、AE,交BC与CB的延长线于G与H,通过证明三线合一易证D是AG的中点,同理E为AH的中点,故,ED是△AHG的中位线,当然有DE∥BC。
答案:证明:延长AD、AE交BC、CB的延长线于G、H,
∵BD平分∠ABC,∴∠1=∠2,
又∵BD⊥AD,
∴∠ADB=∠BDG=90º
∴△ABG为等腰三角形
∴AD=DG,同理可证,AE=GE,
∴D,E分别为AG,AH的中点,
∴ED∥BC
点拨:本题巧妙地应用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但最终还是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出结论。
例题2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D为对角线,点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连结EF,交BD于M点。
求证:(1)BM=1
4
BD;(2)ME=MF。
解析:(1)由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想到连结AC,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证得
BM=MO。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BO=OD,即BM=1
4
BD。
(2)由问题(1)中
的辅助线,即连结AC,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
11
,
22
EM AO MF OC
==,又由平行四边
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得到问题(2)的结论。
答案:证明:(1)连结AC,交BD于O点,
∵E、F分别为AB、BC中点,∴EF∥AC,
∴BM=MO=1
2
BO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O=OD=1
2
BD,AO=OC=
1
2
AC,
∴BM=1
2
BO=
1
4
BD;
(2)∵M是BO的中点,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ME=1
2
AO,MF=
1
2
OC,又∵AO=OC,∴ME=MF。
点拨:问题(1)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位置关系,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而问题(2)直接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数量关系。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要善于觉察图形中的有关定理的基本图形,涉及到中点问题时要及时联想到有关定理。
例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CD、AB的中点,直线EF分别交BC、AD的延长线于S、T两点,求证:∠ATF=∠BSF。
解析:连结AC,取AC的中点H,连结EH、FH,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
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EH∥AD,EH=1
2
AD,FH∥BC,FH=
1
2
BC,然后求出EH=FH,根据等边
对等角可得∠EFH=∠FEH,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TF=∠FEH,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可得∠BSF=∠EFH,然后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答案:证明:如图,连结AC,取AC的中点H,连结EH、FH,
∵E、F分别是CD、AB的中点,
∴EH、FH分别是△ACD和△ABC的中位线,
∴EH∥AD,EH=1
2
AD,FH∥BC,FH=
1
2
BC
∵AD=BC,
∴EH=FH,
∴∠EFH=∠FEH,
又∵EH∥AD,FH∥BC,
∴∠ATF=∠FEH,∠BSF=∠EFH,
∴∠ATF=∠BSF。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平行线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熟记各性质并作辅助线,考虑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宜昌)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小明通过下列方法测出了A、B间的距离:先在AB外选一点C,然后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量出MN的长为12m,由此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
有关他这次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B=24m
B. MN∥AB
C. △CMN∽△CAB
D. CM:MA=1:2
2.(泸州)如图,等边△ABC中,点D、E分别为边AB、AC的中点,则∠DEC的度数为()
A. 30°
B. 60°
C. 120°
D. 150°
3.(泰安)如图,∠ACB=90°,D为AB的中点,连结DC并延长到E,使CE=1
3
CD,过点B
作BF∥DE,与AE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B=6,则BF的长为()
A. 6
B. 7
C. 8
D. 10
4. (福州模拟)如图,△ABC的中线BD、CE交于点O,连结OA,点G、F分别为OC、OB 的中点,BC=4,AO=3,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
A. 6
B. 7
C. 8
D. 12
5.(邢台二模)如图,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A1B1C1D1是四边形ABCD 的中点四边形,如果AC=8,BD=10,那么四边形A1B1C1D1的面积为()
A. 20
B. 40
C. 36
D. 10
二、填空题
6. (怀化)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上的中点,则S△ADE:S△ABC= _________ 。
7.(邵阳)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B的中点,DE⊥AC于点E。
∠A=30°,AB=8,则DE的长度是_________。
8.(沈阳)如图,△ABC三边的中点D,E,F组成△DEF,△DEF三边的中点M,N,P组成△MNP,将△FPM与△ECD涂成阴影。
假设可以随意在△ABC中取点,那么这个点取在阴影部分的概率为_________。
9.(天桥区一模)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如果EF=2,那么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
10.(海门市模拟)如图,在△ABC中,∠ACB=52°,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若点F在线段DE上,且∠AFC=90°,则∠FAE的度数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南京)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
(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
12.(鞍山一模)(1)如图1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FE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则∠BME=∠CNE,求证:AB=CD。
(提示取BD的中点H,连结FH,HE作辅助线)
(2)如图2所示,在△ABC中,且O是BC边的中点,D是AC边上一点,E是AD的中点,直线OE交BA的延长线于点G,若AB=DC=5,∠OEC=60°,求OE的长度。
一、选择题
1. D 解析:∵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MN ∥AB ,MN =
2
1
AB , ∴AB =2MN =2×12=24m , △CMN ∽△CAB , ∵M 是AC 的中点, ∴CM =MA , ∴CM :MA =1:1, 故描述错误的是D 选项。
2. C 解析:由等边△ABC 得∠C =60°, 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DE ∥BC , ∴∠DEC =180°﹣∠C =180°﹣60°=120°,
3. C 解析:如图,∵∠ACB =90°,D 为AB 的中点,AB =6,
∴CD =21
AB =3。
又CE =3
1
CD ,
∴CE =1, ∴ED =CE +CD =4。
又∵BF ∥DE ,点D 是AB 的中点, ∴ED 是△AFB 的中位线, ∴BF =2ED =8。
4.B 解析:∵BD ,CE 是△ABC 的中线, ∴ED ∥BC 且ED =
21
BC , ∵F 是BO 的中点,G 是CO 的中点, ∴FG ∥BC 且FG =2
1
BC , ∴ED =FG =
21
BC =2, 同理GD =EF =2
1
AO =1.5,
∴四边形DEFG 的周长为1.5+1.5+2+2=7。
5. A 解:∵A 1B 1C 1D 1是四边形ABCD 的中点四边形,AC =8,BD =10, ∴A 1D 1=B 1C 1=
21BD =5,A 1B 1=C 1D 1=2
1
AC =4,A 1D 1∥BD ∥B 1C 1,A 1B 1∥AC ∥C 1D 1, ∵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BD 互相垂直, ∴四边形A 1B 1C 1D 1是矩形, ∴S A 1B 1C 1D 1=5×4=20。
6. 1:4 解析:∵D 、E 是边AB 、AC 上的中点, ∴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BC 且DE =
2
1
BC , ∴△ADE ∽△ABC ,
∴S △ADE :S △ABC =(1:2)2
=1:4。
7. 2 解析:∵D 为AB 的中点,AB =8, ∴AD =4,
∵DE ⊥AC 于点E ,∠A =30°, ∴DE =2
1
AD =2。
8.
165
解析:∵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 ∴DE 是△ABC 的中位线, ∴ED ∥AB ,且DE =
2
1
AB , ∴△CDE ∽△CBA , ∴
CBA CDE S S ∆∆=2)(
AB
ED =41
, ∴S △CDE =
4
1
S △CBA 。
同理,S △FPM =41S △FDE =161
S △CBA ,
∴S △FPM +S △CDE =16
5
S △CBA ,
则CBA S S ∆阴影=16
5。
9. 16 解析:∵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EF =2, ∴BC =2EF =2×2=4。
即AB =BC =CD =AD =4。
故菱形的周长为4BC =4×4=16。
10. 64° 解析:∵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DE 是三角形ABC 的中位线, ∴DE∥BC , ∴∠A ED =∠A CB ,
∵∠AFC =90°,E 为AC 的中点, ∴EF =
2
1
AC ,AE =CE , ∴EF =CE , ∴∠EFC =∠ECF , ∴∠ECF =∠EFC =
2
1
∠ACB =26°, ∴∠FAE 的度数为90°﹣26°=64°,
11. 解:(1)证明:∵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BC , 又∵EF ∥AB ,
∴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2)解:当AB =BC 时,四边形DBFE 是菱形。
理由如下:∵D 是AB 的中点, ∴BD =
2
1
AB , ∵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
2
1
BC , ∵AB =BC , ∴BD =DE ,
又∵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DBFE 是菱形。
12.(1)证明:连结BD ,取DB 的中点H ,连结EH 、FH 。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 ∴EH ∥AB ,EH =
21AB ,FH ∥CD ,FH =2
1
CD , ∵∠BME =∠CNE ,∠BME=∠HEF ,∠CNE=∠HFE ,∴∠HEF=∠HFE 。
∴HE =HF , ∴AB =CD ;
(2)解:连结BD ,取DB 的中点H ,连结EH 、OH , ∴EH ∥AB ,EH =21AB ,HO ∥DC ,HO =2
1
DC 。
∵AB =CD , ∴HO =HE , ∴∠HOE =∠HEO , ∵∠OEC =60°, ∴∠HEO =∠AGO =60°, ∴△OEH 是等边三角形, ∵AB =DC =5, ∴OE =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