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探究--引企入校与送生入企的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ANG DONG JIAO YU
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一引企入校与送生入企的抉择
文/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魏人友
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众望所归,其共识是:走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之路。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竞争性资金分配和双高专业建设,支持优秀职业中学的实训室场、专业建设,但软件一一师资、一体化教材、标准制定却停滞不前,“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实缓慢。

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知识与企业脱节,对实训设备、技能一知半解,导致昂贵的设备、大量的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自建实训室场的短板
1.教师水平与企业脱节
教学任务、科研、班级管理、创文等诸多工作,以及寒暑假是放假时间的心态,导致教师跟岗学习、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

省培、国培1~2周的企业实践,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时候,学习就结束了,持续时间短,较难保证教师知识、技能的迅速提升和达到企业 生产需要,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后,教师的归纳总结、强化学习的意识匮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的技能、知识与企业的工作需要脱节,纸上谈兵的理论灌输和过时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毕业不能胜任企业的需要,对口就业率低、“跨界”高,专业与职业生涯脱节。

同时,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也堪忧,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实训设备与企业脱节
企业SMT设备每2~3年需引进、补充,4~6年全面淘汰更换。

反观我们
的实训室场建设,设备选型通常是企业
正在使用的,已投入市场至少1~2年,
从制定方案到招标采购、建设、投入使
用,最少1年,教师熟悉设备时间1~2
年,学生学习2~3年,累计5~8年的
差距,学生毕业出去工作时,设备已经
更新换代甚至淘汰,非学生所熟悉。


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买不到或买不
起,导致学校设备不全,和工作情境存
在差异。

3.实训环境与企业脱节
企业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解决
问题等创造价值、盈利为目标。

以电子
行业SMT贴片为例,企业的生产是
“来料检查、刷锡膏、贴片、回流焊、
QC”。

且产品生产一批又一批,钢网不
同、贴片上料与定位编程不同、回流焊
温度设置不同,没有师徒式实践指导,
学生入职肯定不知所措。

我们的实训设
备过时、参差不齐,没有订单无法实现
“生产”,多是观摩和肤浅操作,缺乏
真实排障训练,僧多粥少,时间耽误严
重,目标难以达成。

教材与实训设备不
匹配,没有图文并茂的作业标准、作业
流程、检修手册等,工作情境与企业脱
节。

电子专业实训室停留在仿真或脱离
实际的故障设置,与企业售后维修的真
实故障差距很大,在学生厌倦理论分析
的背景下,实训变得枯燥乏味。

4.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脱节
维修岗位需要的是小尺寸密引脚
贴片焊接技能人才,而我们教的却多是
插件或大贴片焊接,最近的广东省
“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学生技能竞赛
因贴片元件太小,学生焊接速率和工艺
失分严重。

我们所使用的示波器、信号
发生器、热风枪等仪器工具也与企业有
差距,我们经常在教过时的技术,理论
知识也可能还是教师在很多年前掌握的
知识。

企业的SMT技术员是以安装调
试、解决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随机问
题、监察设备运行等为工作内容,学生
没有生产实践机会,不能在解决问题中
培养技能,所以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
准。

二、引企入校的艰难
很多学校也重视技能培养,着手引
企入校,实现生产性实训,但校企合作
多走不远,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没
变,即使有教育情怀一时合作,但如果
长期效益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合作也会
夭折。

由于存在产业的地域困境(物
流成本、交通及时间的迟滞耽误、订单
响应速度)、学生作为员工青黄不接、
合约与劳动法压力、管理成本、效益等
多方面的因素,除了东莞、深圳等学校
在企业旁边、在产业区域内有优势而有
较多的成功案例外,粤西北等偏远区域
的“引企入校”都举步维艰。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与清远美好电子
企业合作,建立两条插件电子产品生产
线,合作一年后,也因效益不高而终
止,原因有二:首先,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含量、产品价值不高,非专业人员
就可做,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导
入,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每两周换一个
班的学生,刚熟练了,可以提高效率
了,就要换人。

专业对口的学生有限,
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6期89
不对口的学生怨言较大,心态不正, 积极性不高,频繁换人,需要重新培
训,导致生产效率低品质低,废品率居
高不下。

其次, 制度不健全, 学校重引 入轻管理,导致企业追求利润却无利可
图,电子的SMT 、数控加工等投入较 大的引企入校项目多“难产”,仅有汽 车美容、摄影、电商、通信运营服务等 投入少的“轻资产”校企合作项目可
行,但往往实践岗位少。

我校多次与广
州数控洽谈机器人生产线或集成订单 引入学校,但企业权衡后舍弃;现在引 入一机器人教仪公司进行订单生产,也
因管理不善,装配与接线错误或工艺不 达标,返工严重,耽误订单交付,企业 焦头烂额。

三、送生入企的优势
自建实训室、引企入校、送生入企
三者比较, 后者优势凸显。

原因如下:
① 不用学校投入大量的钱买设备、
规划新建实训室场。

② 设备不会过时, 企业追逐效益,
自然会主动与时俱进地添置新设备,学 生接触的是新设备、真实的场景、故 障,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技能,所学不会 过时,教师在跟岗过程中也能耳濡目染 地学到最新技能和方法,解决学校存在 的“双师型”教师难题。

③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是优秀的
师资, 企业设备、 工艺、 操作规范与相 关标准、 不同岗位技术要求, 可以融入
活页式项目教材,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 支持。

④ 教师编写教材,并利用教学优势
为企业做岗前培训, 学校可以提供资源
为企业进行技能考核、鉴定服务,二者
互惠互利。

⑤ 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毕 业即就业,企业自然愿意录用,解决了 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学校 实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 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

⑥ 学生学到知识,找到高薪工作,
口口相传提高口碑,学校解决招生问 题,减少招生难度,提高招生质量。

四、送生入企的策略
1. 明确目标
转变观念, 送学生去企业, 是基于 学校实训条件、 师资水平有限, 借企业 的优势弥补我们的劣势,学生去企业学
习,不是打工赚钱,应把企业当作真正 的校外实训场所,引导学生跳出打工的
抗拒、疲倦心态。

实训期间每天有反 思、 总结, 教师、 师傅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检查指导,晚上有技术提升、管理等
培训,每周有茶话会,隔一段时间可换 岗学习新技术,周末或晚上有趣味、健
身活动,每月有技术考核、评价、激 励, 学生学有所获乐在其中, 实现全面
健康发展。

借鉴“联想专班”的合作 经验:学校出管理费,学生到联想的服 务点学习,无工资和餐补,3~5个人配 一个师傅,在前台接待、检测、维修、 上门服务、物料管理、客服各个岗位轮
岗, 学生学习主动、 学有所获。

2. 机制健全,管理到位
组建项目经理团队,制定驻厂教师
工作职责和考评制度。

落实教育部
“两年不少于2个月企业实践”的文件
要求,在职称评定和“局管校聘”中 作为硬性指标,解决教师不愿去企业、 去后学习与服务意识薄弱以及被动工 作的难题。

学生实践时间教师参与生产
管理、 沟通协调, 学习技术、 工艺、 标
准、流程,编制出版项目教材、课程标 准, 主动服务于教学和企业培训, 主动 开展工作,能站在企业立场换位思考, 也能出于学生发展主动谋划作为,发挥 桥梁纽带作用,为学生争取培训、换
岗、晋升机会,组织管理、工作总结、 优秀学徒评比,为学生颁发证书和奖 品,组织讲座、联谊与趣味竞赛减压活 动等,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成就感, 团
队协作与工匠精神,打造良好品质。

3.双元育人,通力协作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
管理规定、 成长活动方案、 考核评价制
度等, 专人负责管理, 按时落实, 校企 共同培养共同评价, 企业岗位少时可以
组建联盟集合培养。

借鉴联想专班的理
论+实操模块化考核,把企业各岗位需 要的技能、素养划分模块,学生理实合
格方可发证书, 有证书才可应聘上岗, 因含金量高,被同行广泛认可。

理论考 核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养成、商 务礼仪、面试技巧、联想及联想服务介
绍等,建立标准的认证练习题库,学生
自主学习并定期考核。

学生进企业实践, 企业承担核心的
技能培养, 学校借助企业设备、 师资、
实训条件、 工作情境、 管理制度实现人 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投入少见
效快, 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可用之人,
教师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并协助管理, 编制教材服务企业培训, 学生毕业即就
业一一送生入企是多赢的校企合作模
式。

建议在工业园区规划时,兼顾职业 学校,实现厂中校,方便开展现代学徒 制双元育人。

责任编辑 陈春阳
90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6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