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表现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
精良。
清朝纺织工场
表现: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 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例子: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 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 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 荒政策。
焦耕 秉织 真图
2.措施: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 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 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茶、 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曾国番与太平军在皖 南与徽州的拉锯战,徽州十村九毁,生灵涂炭。加之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 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 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 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治理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 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 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 推广。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 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 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 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 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 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 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 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 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相对于商海的狂风巨浪,个体的商人只是一叶扁舟,因此,在徽商这样的集 团里,他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依然执着,善于处理同宗人士的关系,并且 卓有成效。明末休宁义士金声说:徽商“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 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他们也注意强化同乡的情谊。遍布各地的徽州 或新安会馆,就是徽商将具有地缘关系的同道拢聚在一起的重要据点。即便是与 消费者建立的也是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清代歙县商人吴炳留给子孙的是十二个 字:“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又说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犹深感 “厚之一字,一生学不尽,亦做不尽也”。
3.表现: (1)耕地方面:清朝 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 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 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 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 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 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 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3亿亩。
清朝开荒执照
清朝治水图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2)水利 兴修方面
对黄河 、淮河等大 河以及大运 河进行治理 ,还组织人 力修建了许 多堤坝、渠 堰、海塘等 水利工程。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 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 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 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 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 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 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 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 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 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 了很大的增长。
(3)粮食种植方面
①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使粮食产量 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棉花
②经济作物的种植 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品种增加,棉花、 甘蔗、烟草、茶叶、 药材,以及花卉、 水果等作物的种植 面积不断扩大。
烟草
甘蔗 药材
4.影响:
(1)农业生产的
花
发展,有利于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
材料一: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全国人口统计数 1920万人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1939万人 15000万人 31000万人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6.88亩
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 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 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二)商业的发展 1.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 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康熙60年(1721年)
8.26亩
雍18正世1纪2年人(口17增34长年)速度超过8.了13粮亩 食产量的增长
乾速隆度4,9年因(wenku.baidu.com17人84均年粮) 食产量2.反51而亩呈现回落趋势。
2.影响
(1)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 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 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
续发展。
人口众多与水土流失
【课堂小结】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徽商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 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 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的活 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 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卉
(2)农业产品品
种和产量的增加,
也对手工业和城镇
商品经济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清
代
水
果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 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 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 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 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 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 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