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数学_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设计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法:让学⽣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动⼿操作的能⼒,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常⽣活的密切联系,提⾼学习兴趣,学会与他⼈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法】:
本节课我采⽤⾃主探究教学法、动⼿尝试教学法、总结反馈教学相结合来进⾏教学。
⼒图在学⽣接触本节课新知时,通过前测,充分暴露学⽣所遇到的学习障碍和⽭盾,及时收集处理反馈信息,强化学⽣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
1.⽼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板
2.学⽣准备:三⾓板、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同学们,国家旅游局规划架设⼀条旅游专列铁路,可是这两地之间有⼭有⽔,这给铁路修建带来了⿇烦。
修铁路时遇河可以架桥,如果遇到⼤⼭怎么办?(遇河架桥,遇⼭开道。
)
学⽣讨论、猜想、分析,发表⾃⼰的意见:预设、(1)绕路(2)⽕车爬⼭(3)修建隧道等。
学⽣观察情境图,发表⾃⼰的意见,提出问题。
(1)绕路不⾏吗?(2)⽕车爬⼭不⾏吗?……
2、根据学⽣的回答,简要进⾏总结:
可以修隧道,观察课本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修隧道
呢?)
3、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通过讨论、猜想、分析,发表⾃⼰的意见:预设、(1)绕路(2)⽕车爬⼭(3)修建隧道等。
学⽣观察情境图,发表⾃⼰的意见,提出问题。
学⽣讨论、分析,得出:(1)绕过⼤⼭要多⾏路程,费时间、费能源;(2)让⽕车爬⼭不现实。
三、⾃主探究,展⽰提升。
(⼀)探究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1、⼩组合作操作⼤⼭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直尺、线等⼯具测量⼀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
然后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谈话: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能够谈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条。
3、教师引导学⽣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板书: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教师再引导学⽣回到如果遇到⼤⼭,⽤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修隧道。
(学⽣交流)
5、师:你能举出⽣活中应⽤“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例⼦吗?课件
(⼆)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
1.谈话:同学们在刚才连接两点中,都得到了两点之间的线段是最短的,从⽽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架桥、修隧道。
有位⽼爷爷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让⼤家帮忙解决⼀个问题。
出⽰图:怎样设计省管道?
谈话:哪位同学能说出这幅情景图的意思?
交流:2-3名同学说明见解
2.谈话:都是线段,到底应该选择哪条最省呢?
学⽣⼩组内画出“过直线外⼀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采⽤测量的⽅法去⽐较所有线段的长短,然后为⽼爷爷选择⼀条合适的路。
学⽣⼩组内画图测量,教师巡视。
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通过操作,交流各⾃的想法,发现了“从直线外⼀点到这
条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所以决定为⽼爷爷选择那条垂直的线段。
师出⽰课件演⽰验证。
4.谈话引导学⽣归纳知识点:我们都发现了那条垂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我们都发现了“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
5.⼩结:正因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
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你能⾃⼰画⼀条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提⽰学⽣标上垂⾜)
6.⽐⼀⽐,和前⾯学过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吗?(都是最短的)
7、说说⽣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什么⼤家喜欢⾛捷径?
交流总结:⾛捷径省时、省⼒,但在校园⾥或其它地⽅,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践踏草坪等。
过马路时不能⾛近道,那样很危险。
三、运⽤知识,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评测练习题⽬)
2、交流答案
四、课堂⼩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①明⽩了修隧道的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两点间只能画⼀条线段,这两点间的距离是确定的。
③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中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④我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别⼈的发⾔。
⑤发现了⽣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
我这样评价⾃⼰:
同伴眼⾥的我:
⽼师的话:同学们能积极举⼿发⾔,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能灵活运⽤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都是最棒的。
六、板书设计
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
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属于空间⼏何知识范畴,通过课前预测了解到,对本节课的两个概念学⽣理解起来⽐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教材提供的典型事例,从学⽣已有⽣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具有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另外给学⽣提供动⼿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在直观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课堂教学是学⽣学习科学⽂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进⾏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构建⾃主的课堂,让学⽣在⽣动、活泼的状态中⾼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了以下⼏种⽅法。
⼀、温故知新,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的强烈渴望,就会全⾝⼼的投⼊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从学⽣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的学⽣认识垂线基础上进⾏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学习兴趣。
⼆、⿎励学⽣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唤醒学⽣的主体意识,让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
学⽣活动的⾃主性,使学⽣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的活动,让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例如在认识“两点间线段最短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中,让学⽣通过⾃主探究、⼩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励学⽣主动参与。
三、巧设⽬标,提⾼学⽣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种⼿段,要提⾼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法,深⼊浅出,使学⽣易于吸收。
最后,我让学⽣在学习纸上进⾏了检测,测试学⽣新课学习后教学⽬标达成率,检验学⽣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与趣味性,练习题我尽量结合实际,且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进⼀步努⼒学习的勇⽓。
但与⾃⼰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定的差距。
⾸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较单⼀,和孩⼦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的⿎励较少。
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些问题,⽐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
再次,⼩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组。
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组不太积极。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的双边活动。
要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为本,注重学⽣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的⽬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教学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平⾏线之后,进⾏的“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教学,是进⼀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
教材创设现实情境,产⽣认知冲突,通过学⽣提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教材强调学⽣动⼿操作,给学⽣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在直观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初步发展学⽣的空间观念,从⽽为以后学习图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评测练习(⼀)
⼀、为什么要修隧道?
结论:。
⼆、从直线外⼀点A画⼏条不同的线段与这条直线相交,量量这些线段的长
度,你发现什么?
B C D E F
结论:。
评测练习(⼆)
3、测量A点到直线的距离。
4、(1)请你画⼀条蘑菇房到⼩⽊屋最近的路。
(2)请你画⼀条蘑菇房通向⼩河最近的路。
拓展延伸:下⾯是⼀组平⾏线。
请你在⼀条直线上任意选⼏个点,做另⼀条直线的垂线。
量⼀量点到垂⾜间的距离。
你能发现什么?
我发现:。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活,⼜服务于⽣活。
本节课,既是⼀堂新课,⼜⼀堂操作课。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既学习了新知识,也锻炼了⽤从特殊到⼀般,再从⼀般到特殊的思维⽅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两点间的距离”时,引导学⽣结合⽣活实际,讨论:“为什么要修隧道呢?”。
同时,引导学⽣从数学的⾓度去考虑问题,⿎励学⽣尝试画出连接两点的⼏条线,然后通过观察、测量、⽐较等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
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引导学⽣动⼿操作,从直线外⼀点向直线画多条不同的线段,观察哪条线段最短,然后分别测量各条线段的长度,在进⼀步⽐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所有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同时,在这⼀探索过程中,学⽣也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即“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课前设计是先讨论简单情况再讨论复杂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
但,在创设情境环节,以及探究新知环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环节的探究⽤时过多,以致学⽣对“从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不够充分。
2、本节课通过学⽣的⾃主操作引导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中想通过学习两点间的距离最短延伸到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并不是教师想的这么简单,他们很难从中抽取出来加以理解,因此有个别地⽅学⽣⽆法思考。
3、,对学⽣的⿎励还不够,以⾄于使个别学⽣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设问时要做到问题有梯度,让各种学⽣都能想⼀点,说⼀点,做⼀点。
同时,设问上还不够细化,过度不⾃然,思维跨度较⼤,不利于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这是⼀堂空间与图形中的⽐较抽象的探索实践课,内容多,操作性强,所以学⽣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
知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多加关注学⽣的课堂状态,提⾼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青岛版五四制⼩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标分析
⼀、《⼩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要求,《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四⼤领域中属于图形与⼏何部分⽅⾯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活实际,经历⽤不同⽅式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体会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实际意义以及在⽣活中应⽤。
⼆、课标分析
1、让学⽣在观察对⽐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2、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3、能利⽤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