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发列车一列作业过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指导书
始发列车一列作业过程
目 次
目 次 0
一、作业介绍 (1)
二、作业流程示意图 (2)
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3)
1.接车预报通知 (3)
2.整队出发 (3)
3.插设防护信号 (4)
4.列车技术检查 (4)
5.车辆故障处理 (6)
6.制动机试验准备 (8)
7.制动机试验规定 (9)
8.撤除防护信号 (11)
9.连挂机车作业 (11)
10 始发送车作业 (12)
11.列队归场 (13)
四、附件 (15)
一、作业介绍
1.作业地点:车辆段管辖内各作业场。

2.适用范围:适用于现场人工检查始发列车一列作业。

3.人员要求:取得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检车员。

4.作业要点:
4.1列检值班员及时将接发车信息预报给现场作业人员。

4.2接到列检值班员作业通知后,全组检车员整队出发,检查工具携带及安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

4.3横越道路时做到“一站、二看、三确认、四通过”。

4.4进行车辆技术检查和故障处理,平行作业,互控人身安全及列车技术质量。

4.5作业完毕后全组结对归所。

二、作业流程示意图
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1.接车预报通知
1.1列检作业场当班现场检车员,按作业段数根据检车员的分组情况分别在两端待检室进行待检。

1.2接到值班检车员发车信息后,其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预报通知》作业指导书执行。

2.整队出发
2.1作业组工长(或端部组长)组织现场检车员携带工具出待检室,其接车准备、安全提示及出场接车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整队出发》作业指导书执行。

2.2列检值班员根据以下安全风险提示信息及掌握的列车推送、通过及单机(调车机)运行信息,用对讲机及时向现场进行安全提示,规范用语:“XX 道有列车、调车机(客车)通过,请站内作业人员注意避让”。

安全风险提示:
端部组长横越本段线路时,发现有推送列车、进站列车、单机(调车机)运行情况时,须用对讲机向现场通报“X道有推送列车、进站列车、单机(调车机)通过”信息,提示站内检车员人身安全,防止发生人身伤害;横越线路确需从车钩上方通过时,应挑选两车联结处无手闸或一端有手闸的车辆,并与两端检车员对讲机联系,确认列车(车列)无移动可能,方可执行人身安全制度在车钩上方安全通过;三人及以上行走需成列、两人分前后,前后距离不超过 1.5m,保持队形不散,;并随时注意邻线来往的机车车辆,顺线路行走时不得走道心及枕木头。

3.插设防护信号
3.1列车作业各段分车规定:每个作业组配置3段作业时,每段由正号(负号)2名检车员组成,根据发车方向的不同,作业段由列车的“机次”向“尾部”依次排序,依次分为:机后第1段、中部第2段、尾部第3段等。

技术检查辆数划分方法:技术作业辆数=全列车总辆数÷作业段数,平均等分辆数后剩余的辆数,按进车方向由尾部第1段开始逐段向前均加。

3.2安全防护信号设置规定:其插设防护信号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插设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作业。

3.3分车标记设置规定:
各段正号检车员在检车分车位置设置分车标记,如图1。

图1
安全风险提示:越传、越接、漏传、错接安全防护信号,易发生人身伤害。

控制措施:严格执行信号依次传递制度,严禁越传、越接、漏传、错接信号,遇恶劣天气、曲线线路等特殊情况时,信号传递可采用无线对讲机等辅助手段。

4.列车技术检查
4.1连接软管
4.1.1始发列车制动软管连接分工规定:由分车位开始第一与第二辆车的制动软管的连接由机后正号检车员负责、第二与第三辆车间制动软管的连接由机次负号检车员负责,以此类推连接到分车位置,负责开启本侧折角塞门。

4.1.2车列通风采取“一确认、一连接、一开放”作业方式:
一确认:确认两连接的制动软管连接器胶圈技术状态良好(不得单圈反扣安装);
一连接:将两相邻车辆的制动软管连接器连接正位;
一开放:开放本侧折角塞门到位。

安全风险提示未确认软管连接器连接到位,容易假连接,导致软管脱开,危及人身安全。

控制措施:必须在连接软管后对两连接器敲击检查。

4.1.3 由机后一位向分车位连接制动软管,打开本侧折角塞门,折角塞门手把应与车辆辅助管平行。

4.1.4 连接制动软管方法:跨入钢轨内侧,握住机后二位车辆前端制动软管连接器上方,用力抬起软管连接器头部60°,握住机后一位车辆后端制动软管连接器上方,然后将两软管连接器卡子贴合后,缓慢开启机次二位车辆前端折角塞门(折角塞门手把与车辆辅助管平行),如图4、5。

图4 图5
4.2技术检查
4.2.1技术检查方向规定:机次正(负)号检车员向车列中部、中部正(负)号检车员向尾部、尾部正(负)号检车员向车列中部进行车辆技术检查,机次正(负)号检查到中部分车处,中部正(负)号与尾部正(负)号检查到中后部碰头,如图6。

图6
4.2.2技术检查要求:技术检查作业时,同段须平行作业,作业中其前后距离相差不得超过1个转向架,重点车型及相关部位要呼唤应答提示检查确认。

4.2.3 根据列车作业性质确定一辆车技术检查作业标准,分别执行“《始发检一辆作业内容》指导书标准,完成本段应负责检查车辆的技术检查作业;对《始发检一辆作业内容》未涉及的车型,均参照执行。

4.2.4值班员、两端检车员现场技术作业时人身安全提示:
(1)值班员根据通讯设备及车站通知有货车、客车、调车机的通过信息后,需用对讲机向现场通报有列车通过、注意人身安全安全提示,通报的规范用语:“X组XX道有客车(货车、调车机)通过,请注意避让注意人身安全”,现场各段检车员需确认回复,规范用语:“X组XX道有客车(货车、调车机)通过明白”。

(2)两端检车员作业时发现邻线有货车、客车、调车机通过时,需用对讲机向去车方向的各段检车员通报有列车通过、注意人身安全安全提示,通报的规范用语:“XX道有客车(货车、调车机)通过,请注意避让注意人身安全”,现场各段检车员需确认回复,规范用语:“XX道有客车(货车、调车机)通过明白”。

4.3兴隆场列检值班员在车辆技术检查开始后在CIPS行车平台上面该车次后面用鼠标在“列检开始栏”打勾标注列检开始技检作业。

5.车辆故障处理
5.1一般故障处置:故障修理时要先主后次,对危及行车安全故障必须彻底修理;小件修故障实行检车员自检自修、自检自验,同段作业人员互控检查
制度;在列车队发现大件修故障时,应及时通知工长和同段作业人员,并配合进行处理;对处理的大小件修故障,检车员应详细的记录在车统-15A 内。

安全风险提示:作业中处理车辆故障不执行安全规定,线路行走不瞭望,不按规定路径行走,均存在严重人身伤害安全隐患。

控制措施:在规定区域和固定径路上取送和搬运配件,双人同行,呼唤应答,同起同落,相互配合,并注意邻线列车动态;邻线列车(车列)和调车作业时,停止作业在安全地点避让。

5.2制动机发生临时故障处置:须关门放行的制动关门车,关门后须排净副风缸余风,将缓解阀拉杆最大限度的推向对侧后用铁线进行捆绑,同时检查闸瓦与车轮踏面须有间隙。

检车员在车统-15A 上做好记录,同时向值班员进行反馈。

5.3技术检查发现因调车作业撞车等需摘车施修的故障车辆,须通知工长进行技术鉴定,经鉴定需扣修的故障车辆,在扣修故障部位用粉笔进行标记,检车员在车统-15A 上做好记录,同时向值班员进行反馈。

由值班员通知车站进行甩车处理。

5.4故障处理标准:须将处理的车辆故障信息等情况记载在车统-15A 内,根据故障类别检车员执行《故障修理作业内容》作业指导书,如图7、8。

图7 图8 安全风险提示: 关闭截断塞门,排净副风缸余风,才是安全处理制动故障的作业程序,否则将会产生残重人身不安全后果。

6.制动机试验准备
6.1使用微控试地面风装置试风时
充风:地面试风执行器端正号检车员确认执行器塞门处于关闭状态,操纵微控试风装置发码机(或通知值班员)进行充风。

吹尘:执行器端正号检车员监督负号检车员,将微控地面试风装置长软管堵取下,握紧长软管前端(连结器平面对线路前方,不得对人、机车及邻线),正号检车员缓慢开启执行器塞门至全开位,对长软管进行吹尘及排污(时间不少于2s),然后关闭。

连接:执行器端负号检车员将长软管与车辆端部制动软管连接,正号先缓慢打开执行器塞门,通知负号检车员缓慢开启车辆折角塞门,向车列充风。

安装尾压仪: 尾部正号检车员将无线风压监测仪电源开关打开,按规定启动无线风压监测仪,并输入相关的股道等信息,将无线风压监测仪安装尾部车辆制动软管上,缓慢打开车辆折角塞门,如图9、10。

图9 图10
6.2制动机试验站位:各段检车员按照列车制动机试验走行示意图位置站位,准备进行列车制动机试验,如图11。

图11
6.3使用本务机车进行试风
充风:设置安全防护信号后,机后正号检车员通知司机对列车主管进行充风。

安装尾压仪: 尾部正号检车员将无线风压监测仪电源开关打开,按规定启动无线风压监测仪,并输入相关的股道等信息,将无线风压监测仪安装尾部车辆制动软管上,缓慢打开车辆折角塞门,如图9、10。

7.制动机试验规定
7.1始发列车制动机试验规定
进行列车制动机“始发全部试验”。

7.2车列制动机试验侧别规定
检车员沿列车制动机试风侧迅速行走到试风分车规定位置,等待进行车列制动机试验,侧别规定如下:
(1)列车制动机试验时(无论机车还是地面试风),均在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进行制动机试验。

(2)特殊情况时:利用本务机车进行车列制动机试验时,如相邻两线均有技术作业车列,并且两车列的制动机试验均在同一侧进行容易发生制动信号混淆问题的特殊情况下,作业组可在右侧进行制动机试验。

(3)由于受车辆结构的限制,无法确认制动机状态的车辆,可在对侧进行制动机能试验(含NX集装箱平车等须在制动缸侧进行制动机的确认)。

7.3制动试验分车及制动机试验行走路径规定
(1)试验分车方法:作业组的每个作业段车辆技术检查总辆数1/2,若不能整除时各段负号增加1辆。

(2)试验行走路径:
检车员站位规定----机后正号检车员在机后一辆、机后负号与中部正号站在分段试风的位置、中部负号与尾部负号检车员相向站立、尾部正号检车员在尾部一辆,如图16。

检车员方向规定----机后正号、机后负号、中部正号检车员同方向检查,
中部负号与尾部负号碰头,尾部正号检车员与尾部负号检车员同方向检查,如图13。

机车端
图13
7.4列车制动试验标准
(1)列车制动机漏泄试验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列车制动机漏泄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

(2)列车制动机感度试验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列车制动机感度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

(3)列车制动机安定保压试验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列车制动机安定保压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

安全风险提示:遇特殊结构车型,未在试风反面侧进行车列制动机性能试验,易发生制动机性能试验确认不到位问题。

控制措施:遇特殊结构车辆制动机性能试验时,须在制动缸侧进行制动机性能试验。

7.5制动试验相关规定
(1)遇临时故障,对处理管系或制动故障后,要重新进行一次制动机始发全部试验。

(2)检车员需将处理和放行的制动故障关门车有关信息记载车统-15A内,同时将本段制动机试验车辆中的关门车编挂位置、车号、定检、故障通知列检值班员。

(3)列检值班员将检车员车队处理和放行的制动关门车的“车号、编挂位置、定检、故障等信息”录入HMIS运用子系统。

(4)兴隆场列检值班员在试风作业开始后在CIPS行车平台上面所作业的
车次用鼠标在“列检试风栏”打勾标注列检开始进行试风作业。

8.撤除防护信号
8.1列车技术作业完毕后,中部正号、中部负号立即撤除分车牌,回到作业开始位置,面向尾部站立,由尾部检车员发出完工信号(昼间用检车锤、夜间用检车灯由上部向车列方向作圆形转动三圈),待信号贯通后,机次与尾部正号将车辆首尾端部前后端磁性红旗(红灯)取下/关闭,并用对讲机告知全组“停车信号已撤除”,如图14、15。

8.2安全防护信号设置规定:其撤除防护信号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撤除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作业。

图14 图15
安全风险提示:越传、越接、漏传、错接安全防护信号,易发生人身伤害。

控制措施:严格执行信号依次传递制度,严禁越传、越接、漏传、错接信号,遇恶劣天气、曲线线路等特殊情况时,信号传递可采用无线对讲机等辅助手段。

9.连挂机车作业
9.1非单司机值乘时:本务机车进入本线后,其连挂机车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连挂机车》作业指导书执行。

9.2 非正常连挂机车作业
9.2.1机车连挂时,机次正号检车员用对讲机告知全组,规范用语:“**道*****次机车准备挂头、注意安全”,当收到全组各号段检车员回答“**号明白”后,面向机车来车方向呈立正姿势站立在两股道间走行板上,等待机车连挂。

9.2.2挂机试拉完毕后,需与副司机联系“连接机车是否完毕”,当收到副司机“连接机车完毕”的回答后,将磁性红旗(红灯)粘贴在机次一位运行方向左侧车辆前端侧墙票插处(昼间红旗必须全部展开,不得有污渍油垢;夜间红灯必须置于频闪状态,昼间能见度较低时,须使用频闪红灯)。

9.3待机车连挂完毕后,按第3条“插设防护信号”规定设置安全防护信号后,继续作业直至作业完毕。

10 始发送车作业
10.1兴隆场列检值班员在现场作业完毕后用鼠标右击行车平台上所作业的车次,选择始发列检核准,核对无误后提交CIPS,系统自动在“列检结束栏”打勾标注表示列检技检作业结束,作为发车条件具备的依据。

10.2各段两名检车员沿作业线路安全路径到达本段作业分车位置运行方向前端,其送车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按《始发列车送车》作业指导书执行,如图16。

图16
10.3列车启动后,面向列车尾部方向呈45度角在两线路走行板中部蹲式送车,重点观察车辆配件有无脱落、折角塞门有无关闭、有无缓解不良及其它异状,当列车尾部通过本人位置后,面对列车运行方向站立,目送列车。

当列车驶出出站信号机后,由机后正号检车员用对讲机向值班员汇报:“**组**道*****车次安全运行出站”。

10.4发现制动缸缓解不良、人力制动机未松、基础制动卡滞别劲、车底部
悬挂件脱落等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后,立即报告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联系拦停处理。

安全风险提示:经过调车作业的列车未执行送车制度,容易导致因调车员未松手闸形成抱闸车。

控制措施:必须让本人作业段位置车辆通过自己,并确认车辆基础制动状态。

11.列队归场
11.1作业结束后,列队归场作业程序、标准及作业要求见《作业结束列队归场》作业指导书。

11.2列队回待检室后,将车统-15A上的大、小件修通过待检室的录音电话向值班员进行反馈。

安全风险提示:未逐条核对记录信息,容易导致上报信息错误。

控制措施:必须逐条核对车统—15A上记录信息,发现错误必须立即改正。

四、附件
1.始发列车检查作业流程
接车预报通知→整队出发接车→插设防护信号→车辆技术检查→车辆故障处理→制动试验准备→制动机试验→撤除防护信号→连挂机车作业→简略试验→始发送车作业→列队归场
2.始发列车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1时速120公里的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轮缘厚度符合规定。

2.2滚动轴承轴箱无裂损,轴端螺栓脱出、折断、丢失;承载鞍无裂损、错位,转K2型转向架承载鞍顶面无金属碾出;侧架导框纵向与滚动轴承外圈无接触;DZ3型转向架副构架导框纵向与滚动轴承外圈无接触。

轴箱橡胶垫中间橡胶与上、下层板无错位;轴承挡键螺母无松动、丢失。

2.3摇枕、侧架、一体式构架、U形副构架无裂损;轴箱,摇枕及减振弹簧无折断、窜出、丢失;心盘无错位,上、下心盘铆钉及螺栓无折断,螺母无松动、丢失;侧架立柱磨耗板折头螺栓、铆钉无折断、丢失, DZ1、DZ3型转向架摇枕斜面磨耗板折头螺栓无丢失;双作用弹性等旁承配件齐全、无破损,上旁承与下旁承体尼龙磨耗板无间隙,旁承滚子或JC-1旁承尼龙支承板与上旁承不得接触;CJC系列旁承尼龙支承板与上旁承不得接触,下旁承磨耗板与上旁承磨耗板无间隙; 交叉杆体无折断,交叉杆端部螺栓无松动、脱出、丢失,防松垫止耳无折断。

2.4钩体、钩舌、牵引杆、钩尾框及钩尾扁销托无裂损;钩舌圆销及开口销无折断、丢失,钩锁锁腿无折断;下锁销组成配件齐全、位置正确;钩提杆
及链配件齐全,松余量符合规定,钩提杆座无裂损,螺母无松动、丢失;两连接车钩中心水平线高度之差(以下简称:互钩差)不超限,车列首尾端部车钩三态作用试验良好;车钩连接状态良好;从板、从板座、缓冲器、冲击座无破损;从板座及冲击座铆钉无折断、丢失;安全托板及钩尾销托梁螺母无松动、丢失,钩尾框托板、钩尾扁销、钩尾扁销托及安全吊架螺母无松动、丢失,开口销无丢失;钩尾销插托无破损,插托定位螺栓,螺母无松动、丢失;车钩托梁无裂损,螺母无丢失;钩体支撑座止挡铁及螺母、铆钉无丢失,支撑弹簧无折断;车钩防跳插销及吊链无丢失,插设良好。

2.5空气制动机作用良好,制动缸活塞行程符合规定;制动缸、副风缸、加速缓解风缸、容积风缸、降压风缸等缸体及吊架无裂损、脱落,吊架螺母无丢失;制动阀吊架螺母无松动、丢失;制动主管、支管、连接管无折断,漏泄不超标,卡子及螺母、法兰螺母无丢失;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限压阀、调整阀、传感阀等无破损;缓解阀、组合式集尘器、制动软管无破损、丢失,制动软管吊链无丢失、脱出;缓解阀拉杆及吊架无破损、脱落;折角塞门、截断塞门等塞门无破损,塞门手把无丢失、关闭;闸调器无破损;空重车调整杆及吊架无破损、脱落;手动空重车位调整正确;脱轨自动制动装置配件齐全,位置正确。

2.6制动梁梁架,撑杆,支柱无裂损;闸瓦托铆钉无折断、丢失;制动梁吊无裂损,圆销及开口销无折断、丢失;制动梁安装位置正确;基础制动装置吊架无破损;下拉杆下垂不超限,圆销无破损,安全吊或索无脱落、丢失。

2.7人力制动机配件齐全,无破损;人力制动机无紧固。

2.8中梁、侧梁、端梁、枕梁、横梁及牵引梁无裂损;中梁及侧梁下垂、车体倾斜或外胀不超限。

2.9车门及车窗无脱落、丢失;车门、平车端板或渡板折页及座无折断;
车门锁闭装置配件齐全、无破损;脚蹬、车梯扶手及车端护栏无破损,弯曲不超出车辆限界;棚车车门无脱槽,滑轮无丢失;罐车卡带无裂损,紧固螺母及锁紧螺母无松动,圆销及开口销无丢失;罐体上部走板、防护栏等配件无脱落、窜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