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人初看《枯木怪石图》,都会有所惊异,那一株枯槁的树干,一块突兀静立的大石,怎么可能让人百看不厌呢?是的,尤其是树,没有挺拔的造型,没有蓬勃的树冠,甚至没有一个叶片,残秃的样子让人顿生凄凉之感。
但是瞬间,观者就会从它的转折之后看到枝丫的伸展,看到不同寻常的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许多中国艺术所营造的“外枯”和“中膏”的体现,在残与枯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刻的坚韧不拔,这深深埋藏的力量,是一种注视,是一种守望。
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哲学与中国绘画的紧密结合。
另外,中国画向来秉行“生”“拙”“老”“辣”的文化,尤其“拙”和“老”,常常被引申为“丑”,所以,在文人绘画中,更是故意取“丑”,使得画面去除甜腻之味,经得起时间的品读和推敲,也更符合中国绘画工具“墨”的运用和发挥。
文化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绘画的境界中,万物各张其性,各任其新,即使人人所见之物雷同,因其心力不同,审美的眼光不同,却获取了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和力量。
至于对枯槁之木的偏爱,后世多见其人,由此延伸,许多表面看来并不活泼的对象,也就成了画家笔下的宠物。
比如残山,比如剩水,比如折枝,等等。
一段枯木,枯槁虬曲,全无生意,而画家多好之,其中的缘由,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和精彩意义。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和画家钟爱的画种,人们在以山水为情怀表达感受的同时,着力对“树”“石”进行研究,创造出各种绘画技法,来表现树木的姿态和意蕴。
但是,无论怎样变迁,在树的气韵表上,无不以荣枯穿插作为典范,正如董其昌所说:山水画中,无枯木则不能呈现出苍古之态。
山水,表现的是气象,在大的气象中,穿越地域,穿越时空,体现在树的描绘中,有的幼小,有的葱茏,有的苍劲枯老,各种形态交会在一起,展现着生命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从枯谢到繁荣的生命轮回之道。
这种隐与现,不仅丰富了画面,更让观看的人明澈、顿悟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再次审视苏轼的《木石图》时,感知到的并不是枯萎和寥落,而是吸引和凝思。
向上生长的独木,仿佛刚刚谢幕夏天的葱茏,在冷寂中静静地休憩,它听过春雷滚滚,看过大雨滂沱,接受过秋叶随风而去的告别,承诺着叶芽在肢体间萌生的重任[3]。
画面的下部,用线的形式给出陡坡似的地面,是怪石耸立的地基,也是枯树迎风而立的依托。
石头的后面几株矮竹展现出来,姿态敦实,长势旺盛。
树的旁边,依生着几株劲草,生长的方向与树的方向极其一致,劲草仿佛迎风抖动。
画家将腐朽和茁壮同置于一个画面,穿越了时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空的秩序。
宇宙的所有物象,原是因人的精神所转动,这便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朱志良.中国美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3] 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杨珍梅(1970),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学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客座教授,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历史悠久。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山水画就带有色彩的痕迹。
近现代,张大千、何海霞、林风眠、刘海粟、谢稚柳、吴湖帆等画家在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青绿山水画继续存在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现代青绿山水画;继承;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早期的色彩观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及灵魂。
中国的早期文学对于色彩的象征意义多有论述,用色彩的符号来表达特有的时空意识,借色传情,以情感化的色彩融入意境。
传统的中国五行色早在战国及秦汉时期就已成熟,并自成体系,是真正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土色彩体系。
早期的基本色彩观对于早期青绿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那种对色彩的看重显然为青山绿水画的出现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传统宗教文化
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均对中国早期青山绿水画色彩影响深远。
其中,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
佛教的色彩美学有其自身特质,既有其象征性的一面,也有装饰与自然性模拟的一面,最典型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的“色”包括了一切表象。
众所周知,白色在佛教中是正色,象征着极乐世界[1]。
然而,早期的山水画出现在佛教的壁画中则多是着
朝代的更迭由色彩来表示,天或神的意志皆由色彩昭示天下,色彩就成了沟通人、神、天的方式。
随着一部分人意识到赋色的最高原则就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色,使早期青绿山水画最终得以以青绿的形式出现,并在此后渐趋成熟。
二、现代青绿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及意义
(一)现代青绿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现代青绿山水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更能表现当今社会的五彩斑斓和繁荣昌盛。
泼墨泼彩、写意重彩是时代的正大气象,是山水画史上划时代的一章,是中国山水画走向现代的标志,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是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着中国美学的特质,是传统山水画的延伸,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境界。
中国重彩写意山水画的形成,是从何海霞开始的,他的画气象大吞大吐,风格研美高华,语言丰富多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绘画艺术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何海霞以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来表达对锦绣山河的歌颂之情,开拓了发展中国山水画的语言体系,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财富。
无论在思想境界、审美风格或绘画语言方面,都表现出了他的成就和辉煌,中国现当代和后世绘画艺术都将受益非凡。
(二)当代青绿山水画对现代青绿山水画的借鉴
当代青绿山水画完全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画,在继承近现代青绿山水画笔墨、色彩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绘画的元素,特别是平面构成的影响,与传统青绿山水画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新时代的精神融入其中,使得当代青绿山水画别具一格。
在构图上,当代青绿山水画扩大了方形构图的应用,大多采取局部取景。
在造型上,当代青绿山水画家摆脱了具象的束缚,吸收西方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原理,画中的山石、树木、建筑都趋于符号化,对物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取其神,同时对物象进行夸张,主观性很强,为了画面的需要,为了抒发胸中之景,也为了表达心中的真性情。
三、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改革与创新
(一)构图形式的变化
现代青绿山水画也借鉴装饰性的绘画特点,遵循平面构成原理。
平面构成是以二维的平面意识表现纷繁的客体,遵循协调、均衡、对比、秩序等审美原则,运用“分割”形式要素形成画面的严整性、和谐性及完整性,不断地创造新的形态,给人以某种视觉感受。
一切自然物象被视作点、线、面的形态而相互依存,构筑于画面中。
现代画家运用这些构成原理,在创作时把本属鲜活的物象以几何形属性呈现,并被理性地分析、应用,通过点的大小、线的组织、面的层次等因素来表现形态变化的秩序性,以获得多元化中的统一个性。
(二)写意精神的融入
写意性的青绿山水画,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笔墨基础之上的重彩表现形式。
这样的形式具有较宽泛的兼容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故在作画的过程中可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意象,在创作手法上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媒材来进行表现。
中国画的写意性注重在笔墨及色彩的抒情性中表达作者的精神境界,它更着意于人情、心境与诗意的表达。
传统青绿山水画除了在勾勒轮廓时有一定的用笔外,笔墨技术上与水墨画相比较弱。
敷色基本以平涂为主,以分染体现深浅变化,因此,增加色彩的变化,丰富敷色的手法,才能使画面更生动。
(三)色彩运用的突破
传统青绿山水画除没骨画法外,基本以线为骨的勾线填色法。
上色以平涂晕染为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由于中国画颜料的种类不够丰富,在表现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突破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和表现形式的局限,颜料的选择也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一幅青绿山水画作品的成功,除传统绘画中所强调的气韵、意境、构图、笔墨外,便是取决于青绿重彩敷色最后效果,所要达到的应是浓重而能清雅、明丽而能厚重、薄而能深沉。
青绿山水画中的石色颜料的使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新的表现语言,方可挣脱传统的束缚。
(四)肌理表现的丰富多样
肌理是物体的表面特征,它也是一种质感的表现。
由于物体的材料、质地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等。
肌理制作,因不同的工具、材料和载体,能创造出变幻无穷的效果,它是采用非常规手段所形成的画面效果。
而在现代青绿山水画中,由于表现题材和表现技法都非常宽泛,画家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尝试不同工具材料在应用中的丰富效果。
结 语
现代青绿山水画在形式、内容、技法方面的革新与探索,使其呈多元化的发展势态,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青绿山水画的重新审视,也为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当代青绿山水画在表现题材、构图形式、造型方式上更加多样化,新技法、新材料的应用也使青绿山水画的面貌更加新颖,画面表现更加丰富,装饰性语言也趋向于多样化。
创新不局限于题材、形式、内容,也不局限于材料、工具和技法。
[参考文献]
[1] 西安美术学院、天津《国画家》杂志联合举办 “现代青绿山水画
课题研修班”招生简章[J].国画家,2019(03):76.
作者简介:于兴洋(1977),男,安徽亳州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山水画创作。